苹果锈病是什么?
又名赤星病、苹桧锈病、羊胡子。城市效区、风景旅游区附近的果园、绿化树种桧柏种植区附近的苹果树时有发生。造成病叶变黄,出现丛毛状物,果实畸形早落。
症状
为害叶片、新梢、果实。叶片先出现橙黄色、油亮的小圆点。后扩展,中央色深,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性孢子器),溢出透明液滴(性孢子液)。此后液滴干燥,性孢子变黑,病部组织增厚、肿胀。叶背面或果实病斑四周,长出黄褐色丛毛状物(锈孢子器),内含大量褐色粉末(锈孢子)(彩版三十九,223)。
果实发病,多在萼洼附近出现橙黄色圆斑,直径1厘米左右,后变褐色,病果生长停滞,病部坚硬,多呈畸形。
桧柏是该菌的转主寄主。在桧柏小枝上越冬。于小枝一侧或环绕枝形成球状瘿瘤。瘤径3~5毫米,后中心部隆起、破裂,露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深褐色,鸡冠状,遇春雨后呈花瓣状,称“胶花”。
病原
Gymnosporangium yamadai Miyabe称山田胶锈菌,或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是1种转主寄生菌。在苹果树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上形成冬孢子,后萌发产生担孢子,共有4种孢子。苹果叶片正面产生性孢子器、性孢子。性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叶背面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栗褐色、单胞,膜厚,有瘤状突起。
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桧柏菌瘿中越冬。次年春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至2.5~5公里的范围,落在苹果树的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上,形成病斑。在病部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性孢子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再发育成锈孢子器。锈孢子成熟后,秋季再随风传到桧柏树上,形成菌丝体、菌瘿越冬,完成生活史。
此病的发生条件,必须在该地区植有苹果和桧柏两种树,才能完成生活史。春雨早而雨量多,发生严重;春季干旱、果园周围无桧柏树则发生轻微,或不发生。
防治方法
(1)铲除桧柏。苹果产区禁止种桧柏。风景旅游区有桧柏的地方,不宜发展苹果、梨园,两者应相距5公里以上。已零星种植桧柏,果园应建议移走,以防止锈病发生。
(2)桧柏春季防治。冬春应检查菌瘿、“胶花”是否出现,及时剪除,集中销毁。苹果发芽至幼果拇指大小时,在桧柏上喷1~2度石硫合剂,全树喷药,1~2次。
(3)喷药保护。苹果、梨自芽萌动至幼果期喷药1~2次。特别是在4月中下旬有雨时,必须喷药。可用20%三唑铜(粉锈灵)可湿粉1000~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粉600~800倍液,也可用波尔多液(1∶2∶200~240)。
苹果锈病怎么治
从苹果展叶期开始,每隔10-15天喷布一次杀菌剂,连喷2-3次,保护叶片不受锈病菌侵染;或在大范围降水前,喷布1次杀菌剂,防止锈病菌在降雨过程中侵染。
喷药治疗:4-5月份,如果出现雨量超过5毫米、持续时间超过12小时的降雨,在降雨后的5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在冬孢子角大量萌发,即柏树开花后5天内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在苹果叶片刚开始发病,即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时,立即喷施内吸性杀菌剂。
防治苹果锈病的特效药剂:常用的保护剂主要是以代森锰锌为有效成份的药剂;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有氟硅唑,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等。
流行规律:
苹果锈病的流行与早春的气候密切相关,降雨频繁,气温较高易诱发此病流行。相反,春天干燥,虽降雨偏多,气温较低则发病较轻。
果锈病病菌,必须在转主寄主如桧柏、塔柏、圆柏、龙柏、刺柏等树上过冬,才能完成侵染循环,若苹果,海棠园或苗园地附近没有这些寄主,则不会发生此病。
越冬转主寄主的存在数量较多的越冬病菌,次年发病就会较为严重。4-5月,展叶开花后,若遇阴雨连绵,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则有利于病菌传播和侵染。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苹果锈病
什么是苹果锈病?
Gymnosporangium yamadae Miyabe
症状
苹果锈病为害叶、新梢和幼果。在陕西关中地区,5月上旬叶开始发病。起初,叶正面出现油亮的桔红色圆形斑点,直径1—2mm。随病斑扩大,圆斑中部颜色变深,并生出黄色隆起小点(性孢子器),泌出小水滴样蜜露(性孢子和粘液)。蜜露渐变干,性孢子器随之变黑色。6月中、下旬间,病斑扩大到1cm左右,病部增厚变硬,正面凹陷,背面隆起,长出丛生的黄褐色毛状锈子器,内含褐色粉状锈孢子。后期,病叶变黄,早期脱落。叶柄和果柄染病后,病部橙黄色,膨大呈纺锤形,着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新梢染病,症状与叶柄相似,后期病部龟裂,易折断。幼果染病多在萼洼部形成橙黄色病斑,后期渐变褐色,产生性孢子器,在病斑四周生出锈孢子器。
对转主寄主桧柏,主要是为害小枝。秋季,小枝染病部位变黄色,隆起。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菌瘿,直径5—10mm,稍后,菌瘿表皮被突破,露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深褐色,高1.5—3.0mm,宽2.5—5.0mm,作鸡冠状,遇雨吸水后膨大,呈橙黄色。
病原菌(图1-13)
图1-13 苹果锈病病菌
1.冬孢子 2.护膜细胞 3.锈孢子
苹果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e Miyabe的性孢子器扁球形,埋生于表皮下。性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锈孢子器管状,直径0.4—0.5mm,长5—8mm。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单胞,茶褐色,厚膜,表面有疣状突起,19.2—25.6×16.6—24.3μm。护膜细胞长梭形或长六角形,25.3—117.5×16.5—25.9μm。冬孢子双胞,暗褐色,具长柄,长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分隔处略缢缩,32.6—53.7×20.5—25.6μm。冬孢子的两个细胞各具两个发芽孔,萌发时生出先菌丝,先菌丝4胞,每胞长出1个小孢子梗和小孢子。小孢子卵形,无色,单胞,13—16×7.5—9μm。
发生规律
苹果锈菌以菌丝在桧柏枝的菌瘿中越冬,春季形成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借风力传播至苹果树上进行侵染。小孢子传播距离2.5—5km,最远50km,侵染苹果后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桧柏。苹果锈菌不产生夏孢子,不发生再侵染。
苹果锈病的发生受降雨影响很大,发病早晚与轻重和春季降雨时期及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冬孢子萌发和小孢子侵染,必须有一次降雨时间持续2天、降雨量15毫米、相对湿度90%以上的降雨过程。
金冠、红星、春香蕉、国光品种发病重,红玉次之,红绞、旭高度抗病。
防治方法
1.清除侵染源
砍伐苹果园周围5km范围内的桧柏树。
2.喷药预防
如不能砍伐桧柏,应在春季降雨以前对桧柏喷洒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1∶100—160式波尔多液,在开花前和落花后对苹果树喷洒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等药剂预防侵染。粉锈宁防治苹果锈病有特效,开花前后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2次,即可控制为害。
苹果锈果病是什么?
Apple scar skin viroid
症状(图1-19)
图1-19 苹果锈果病
1.锈果型症状 2.花脸型症状 3.病苗症状
苹果锈果病症状主要表现于果实,某些品种的病苗也有症状。果实症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锈果型
病树的果实于落花后约一个月,先从果顶部出现淡绿色水渍状斑块,沿果面向果肩部扩展,约经20—30天即发展成为相当规则的5条纵纹。纵纹的长短因病势轻重而异,长者可达梗洼处。以后病斑逐渐由黄绿色变为茶褐色的木栓化锈斑。若把病果横切检查,5条纵纹正好与心室顶部相对。随着果实生长,锈斑亦行扩大,在5条纵长锈斑之间,往往发生许多不规则的横纹或块状锈斑。重病果有时在锈斑处开裂,果实发育受阻,形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有时果面无明显锈斑,但发生很多深入果肉的纵横裂纹。裂纹处稍凹陷,这类病果易萎缩脱落。病果生长阻滞,显著较小,硬度与甜味俱增。
2.花脸型
病果于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整个果面散生很多近圆形黄绿色斑块,果实成熟后表现为红绿相间的花脸状。黄色品种如黄龙、黄沙果等,病果成熟时果面色泽不匀,出现浓淡相间的斑块,不着色部分平截,致该部分看来显得凹下,果面略呈凹凸不平状。和锈果相若,花脸果的硬度也增加,果型也较小。但花脸果不变甜,仅风味变劣,这是和锈果不同的。
3.锈果—花脸复合型
病果着色前多于果顶部发生明显锈斑,或于果面发生零星锈斑。着色后在未发生锈斑的部分或锈斑周围,发生不着色的斑块,果面红绿相间,遂呈现既有锈斑又有花脸的复合症状。
上述三种症状并非截然划分,不同品种或在不同年份,有时表现为锈果或花脸,有时则表现为锈果—花脸复合型,甚至同一品种在同一病树上,三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出现。一般说来,早熟品种如祝、丹顶等趋向于表现花脸型症状,晚熟品种如国光、白龙、印度等趋向于表现锈果型症状,而中熟品种如倭锦、元帅等趋向于表现锈果—花脸复合症状。小苹果中的槟子、海棠、花红类多表现花脸型症状。
病苗症状可以分为弯叶和茎部锈斑及苗干上坏死斑两种类型。
弯叶和茎部锈斑
国光、鸡冠、大猩猩等品种,表现这一类型的症状。以国光为例,病苗生长到30—50cm高时,即在7月上、中旬以后,苗身中部以上叶片,叶片由基部开始显著地向背面反卷,叶中脉附近皱缩,由侧面看去,叶片卷成弧状或圆圈形。病叶硬而脆,往往从叶柄中部断裂,致使叶片脱落。此外,在8月上、中旬以后,病苗干的上中部发生不规则的褐色木栓化锈斑。锈斑表面粗糙、龟裂。剖开病部检查,在韧皮内有黑色坏死线纹或密集的坏死斑点。严重时,病部表皮干枯翘起,致韧皮部裸露。此种症状,不同品种表现有所不同。如大猩猩品种病苗,叶片从叶柄中部脱落现象严重。赤阳品种卷曲的病叶,中脉下陷边缘上卷,叶片呈浓淡不匀的黄绿色。虾夷衣品种病苗,干上锈斑严重,叶片本身不弯曲,而从叶柄先端急剧下垂,以致叶身和苗干平行。
苗干上坏死斑
此类症状仅见于白龙品种病苗。病苗叶片无明显症状,在8月中旬以后,苗干中、上部和芽的周围,发生直径2—3mm,稍突起,略呈圆形的斑块,初为暗褐色,后变灰褐色,中央部分往往开裂,形成稍凹陷的小溃疡斑。严重时在干上形成一块块粗皮。剖视病部皮层,在溃疡斑和粗皮下的韧皮部,有黑色坏死线纹。此外,苗干上也显现与国光病苗相似的木栓化锈斑。
除病果、病苗表现上述症状外,二年生以上的国光和鸡冠品种幼树,以及成龄树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新梢,中、上部叶片亦表现与幼苗期相似的弯叶症状。病树枝条略显直立,皮色较深。
病原
苹果锈果病的病原,长期以来,根据其嫁接传染性,认为是由病毒引起的。近年来,小金泽硕城(1983,1985)和陈炜等(1985)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证明,苹果锈果病的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病毒(viroid),在患有苹果锈果病的果实中检测出一种环状低分子量RNA,由330个核苷酸组成,称为ASSD RNA-1,其分子量略低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在病树枝条中除有ASSD RNA-1外,还有另一种环状低分子量RNA,具有线形双链RNA的特性,称为ASSD RNA-2,分子量高于PSTV(陈炜等,1985)。ASSD RNA-2热力学上较ASSD RNA-1稳定,要求比ASSD RNA-1较高的变性温度。在成熟的病果中未检出ASSD RNA-2。不同症状类型的病组织,包括锈果、花脸等病果,以及不显症状的带毒梨树中,都检出了环状RNA,证明这些不同的症状系由同一种类病毒所引起。小金泽指出,除刚落花的幼果外,其他时期的病果和病树皮,均能检出两种RNA。用提纯的RNA-1,向苗龄10天的苹果实生苗作划伤涂抹接种,或汁液摩擦接种,前者经13个月后,14株中有8株,后者28个月后,13株中有1株又分离到RNA-1。陈炜等(1985)用提纯的RNA接种7株国光苹果健苗,其中1株于接种后4个月,表现出锈果病所特有的弯叶症状,另有3株于接种后16个月发病。这些试验结果证明,低分子量环状RNA即类病毒,是苹果锈果病的病原。
发生规律
苹果锈果病,目前仅知道通过嫁接和病健树根部接触传染。根据划伤涂抹接种试验结果分析,有可能通过剪、锯、刀等工具传染。病树种子、花粉均不传染。梨树包括洋梨、日本梨、白梨和秋子梨等较普遍地带毒,但不显任何症状。在苹果与梨树混栽的果园中,苹果树发病株率较高,且病树多邻近梨树。现有的苹果栽培品种,大部分是不抗病的,少数品种具有一定的耐病性。黄魁、黄龙、金冠等耐病性较强,发病后3—5年内,果实外形和风味大体正常,但其后果实逐渐变小,硬度增加,风味变劣,失去食用和经济价值。
苹果锈果病嫁接接种的潜育期为3—27个月。潜育期的长短主要与嫁接接种的时期和试验材料大小有关。苹果树一旦发病,病情逐年加重,成为全株永久性病害。从田间发病情况,可看到两种类型:一是果实在结果当年即显症状,全树果实呈畸形,病势严重。一年生新梢在结果前即出现明显的弯叶及锈皮等症状。此种病树在果园中的分布零星分散,概系苗木带病而来,多是育苗时误从病树采集接穗,或用病树根蘖苗作砧木所致。另一种在结果后数年乃至数十年才显现症状,发病当年仅个别枝条上的果实显现症状,且多为轻病果,或全株各部位在初发病时虽均发病,但病果零星散生,症状亦轻。这种病树在发病后2—3年,方由局部扩展至全树。病树在田间陆续出现,分布有成小区集中的趋势。这一类型显然不是由苗木带毒传播的,自然界中可能还存在苗木带毒以外的其他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毒接穗和砧木
严禁用病树上的接穗和根蘖砧繁殖苗木。不在已发生过锈果病的果园中采集接穗,尽可能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作砧木。倘若用根蘖苗或营养系砧木,必须经过病毒的严格检验,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以免误取病砧。
2.拔除病苗
在苗木生长期间,从7月下旬开始,随时注意检查苗圃,发现病苗及时拔除。
3.刨除病树
果园中发现病树后,应及时刨除以免传染。
4.避免与梨树混栽
在建立新果园时,苹果园要远离梨园150m以上,以免互相传染。不要在梨园内培育苹果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