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肥使用方法及用量
复合肥是农业生产上常施用的肥料,它具有养分含量较高、利用率高、施用方便等特点,对于促进作物的高产等有重要作用。
如何正确使用合肥料
1、浓度选择
复合肥浓度差异较大,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浓度。市场上有高、中、低浓度系列复合肥,一般低浓度总养分在25%-30%之间,中浓度在30%-40%之间,高浓度在40%以上。要因地域、土壤、作物不同,选择使用经济、的复合肥。比如,因高浓度复合肥营养高、残渣少、利用率高,能够让经济作物的产出达到化的效益。
2、播撒方法
复合肥浓度较高,播撒时切忌直接与种子一同施用在穴坑内,会造成肥害,影响种子发育发,甚至在出苗时出现烧苗、烂根的情况,导致植物后期生长不良或畸形生长。播种时,种子要与穴施、条施复合肥相距5-10cm左右。
3、合理配比
复合肥的配比原料不同,应注意不同作物对于肥料元素的需求比例。含硝酸根的复合肥,切忌在叶菜类和水田里使用;含铵离子的复合肥,切忌在盐碱地上施用;含氯化钾或氯离子的复合肥,切忌在忌氯作物或盐碱地上使用;不宜在水田和酸性土壤中施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否则将降低肥效,甚至毒害作物。
4、使用方法
复合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营养元素,其中氨表施易挥发损失或雨水流失,磷、钾易被土壤留在表面,无法被植物吸收,尤其是磷在土壤中几乎无法移动,地表撒施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遇干旱情况肥料无法溶解,肥效更差。所以复合肥的施用应尽可能避免地表撒施,应深施覆土。
复合肥怎么施效果最好
1,根据作物类型选择肥料
一般的粮食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氮大于磷,磷大于钾,因此宜选择高氮中磷低钾型的复合肥。而经济作物多以追求品质为主,对养分的需求量表现为钾大于氮,氮大于磷,如足量的钾肥可以提高大姜的品质,增加叶片的厚度等,因此宜选用高钾中氮低磷型的复合肥。而油菜需磷较多,所以宜选用高磷低氮低钾的复合肥。如在小麦玉米的轮作中,玉米处于高温季节,土壤释放的磷肥较多而且又可以利用小麦茬中磷肥的后效,因此可以选用低磷复合肥,反之,小麦则需要含磷较高的复合肥。
2,根据土壤特点选择肥料
如水田宜选用磷铵钾肥系复合肥,不宜选用硝酸磷肥系复合肥,而旱地宜选用硝酸磷肥系复合肥。在石灰性土壤中宜选用酸性复合肥,而不宜使用钙镁磷肥系等。在肥力条件较高的地块则可选用养分含量低的复合肥。
3,根据养分形态选择肥料
复合肥中的氮有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含铵态氮和酰胺态氮的复合肥可以在旱地和水田中都可使用,但应以深施盖土,以减少养分的损失,而含硝态氮的复合肥在水田和多雨地区少施或不施,以防淋失和反硝化损失。
复合肥怎么使用正确?
使用方法:
在土壤中挖一些深度适宜的土坑(注意不能离作物的根部过近),然后将肥料施入坑内,再覆盖上土壤即可。浇水方法:施肥后可每隔1天浇1次水,如果土壤过干也可以先浇水后施肥。
复合肥肥效长,宜作基肥。在播种前耕地时将复合肥施入到一定深度的土壤中。施肥的深度因作物而异,粮食和蔬菜的施肥深度-般为20厘米, 果树的施肥深度为30-40厘米。
复合肥的选用
1、通用型复合肥,氮、磷钾养分配比相同或相近,适于作各种作物的基肥。
2、高氮磷型复合肥,氮、磷含量相对较高,钾含量较低,般不超过10%, 适于作幼苗期追肥及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作物基肥和1次性施肥。
3、高氮钾型复合肥,氮、钾含量相对较高,水溶性好,磷含量较低,一 般不超过10%,适于作南方酸性土各种作物基肥及果树、蔬菜追肥,特别是作大棚蔬菜冲施肥。
4、低氮型复合肥,含氮量低于含磷量,适于作豆科作物和冬小麦等越冬作物基肥。
复合肥的正确用法?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肥料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基本操作,现今肥料种类也多种多样,比如农家肥、叶面肥、复合肥等等,很多人都弄不清楚其中的区别。那复合肥是什么肥料呢?怎么使用才是正确方法呢?
一、复合肥是什么肥料
复合肥料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一般都是由化学品加工而成,养分较单一,但营养含量高,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和运输,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复合肥的优点:
1、营养高:复合肥的营养元素种类较多,养分总量比单元肥料更高,使用一次复合肥,至少可以给农作物提供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供给。
2、结构均匀:例如磷酸铵这类的复合肥不含任何无用的副成分,其含有的阴、阳离子都是作物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复合肥的肥料养分分布比较平均,成品多为颗粒状,比成品为粉状或结晶状的单元肥料的结构密度更大,所以养分释放更叫的均匀全面,同时也保证了肥效的稳定和持久。
3、物理性状好:复合肥一般多制成颗粒,吸湿性小,不易结块,便于贮存和使用,特别便于机械化施肥。
4、贮运和包装方便:由于复合肥中副成分少,有效成分含量比单元肥料高,其占用的体积就会更小,所以包装及运输占用的空间就会更少,能够降低运输和贮存成本。
三、复合肥怎么使用才是正确的方法
1、浓度选择:复合肥浓度差异较大,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浓度。市场上有高、中、低浓度系列复合肥,一般低浓度总养分在25%-30%之间,中浓度在30%-40%之间,高浓度在40%以上。要因地域、土壤、作物不同,选择使用经济、高效的复合肥。比如,因高浓度复合肥营养高、残渣少、利用率高,能够让经济作物的产出达到最大化的效益。
2、播撒方法:复合肥浓度较高,播撒时切忌直接与种子一同施用在穴坑内,会造成肥害,影响种子发育,甚至在出苗时出现烧苗、烂根的情况,导致植物后期生长不良或畸形生长。播种时,种子要与穴施、条施复合肥相距5-10cm左右。
3、合理配比:复合肥的配比原料不同,应注意不同作物对于肥料元素的需求比例。含硝酸根的复合肥,切忌在叶菜类和水田里使用;含铵离子的复合肥,切忌在盐碱地上施用;含氯化钾或氯离子的复合肥,切忌在忌氯作物或盐碱地上使用;不宜在水田和酸性土壤中施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否则将降低肥效,甚至毒害作物。
4、使用方法:复合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高营养元素,其中氨表施易挥发损失或雨水流失,磷、钾易被土壤留在表面,无法被植物吸收,尤其是磷在土壤中几乎无法移动,地表撒施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遇干旱情况肥料无法溶解,肥效更差。所以复合肥的施用应尽可能避免地表撒施,应深施覆土。
复合肥如何使用
复合肥由于肥效长,适合作为基肥使用,每亩用量为30-40千克左右,播种时,不管穴施还是条施,种子与复合肥需保留5-10cm的距离,以免烧根。施用时需根据不同的作物、土壤、地域来选择合适浓度的复合肥,各生长期需把握好施肥量,避免某一元素富集导致烧苗。复合肥不宜用于苗期肥和中后期肥,以防贪青徒长。
一、 复合肥如何使用
1、宜做基肥
复合肥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养分,肥效长,控释复合肥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包衣、造粒等工艺,使得肥效缓慢平稳,比单质化肥分解慢,大大提高利用率。而作物前期对磷、钾极为敏感,要求磷、钾肥要作基肥早施,因此复合肥适合作为基肥施用。作基肥使用时一般每亩用量为30-40千克,复合肥不宜用于苗期肥和中后期肥,以防贪青徒长。
2、需选择合适的浓度
(1)复合肥大多是按照某一区域土壤类型平均养分状况和农作物需肥比例配置而成的肥料,浓度差异较大,使用时需选择合适的浓度。市场上的复合肥有高、中、低三种浓度。
(2)一般高浓度复合肥的总养分为40%以上,中浓度为30-40%,低浓度为25-30%,需根据不同的作物、土壤、地域来选择经济高效的复合肥,以便提高肥料利用率。
(3)高浓度复合肥主要用在经济作物上,其品质优、残渣少、利用率高,但要注意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播种时,不管是穴施还是条施复合肥,种子与复合肥需要保留5-10cm的距离,若直接与种子同穴施,会造成肥害。
(4)若是施用在花卉上,无论高浓度还是低浓度,都要注意控制用量,而且一定要与土混合,否则很容易烧根的,同时使用硫酸钾型肥料,目前花卉上主要使用配肥基质与有机肥项结合,尽量避免用无机复合肥。
3、注意养分成分
不同品牌、浓度的复合肥,其使用的原料以及配比也不同,在使用时需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选择不同的复合肥,选择不当将降低肥效,严重时可毒害作物。例如:含硝酸根的复合肥,不能在叶菜类和水田中使用;含铵离子的复合肥,不能在盐碱地上使用;含硝酸钾的复合肥,不能在水田和酸性土壤中使用。复合肥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大量元素,其中氨易挥发,遇到雨水易流失,磷、钾容易被土壤固定,特别是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若在土壤表面施撒不容易被作物的根系吸收利用,所以复合肥应深施覆土。
4、注意植物的生长期
植物每个阶段所需的元素是不同的,它不仅仅需要氮、磷、钾,还需要钙、镁等多种元素,所以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还需要施用含有植物所需元素的肥料,因此,如若复合肥施太多,容易造成某一种元素富集,从而影响植物生长,严重时可导致烧苗。
二、施复合肥的注意事项
1、需分类施用
(1)水稻、玉米、高粱等谷类作物需氮肥较多,可选用氮磷复合肥。
(2)豆科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可选用磷钾复合肥。
(3)经济作物可选用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三元或多元复合肥。
2、需配比施用
复合肥要与单质肥料一起施用,因为作物在不同时期所需的养分是不一样的,而复合肥的营养成分相对比较固定,只有与单质肥料配合施用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3、需科学施用
不同的复合肥,其营养成分比例以及形态都是不一样的,施肥方式应有所区别,而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施肥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1)粘性土壤保肥力强,应深施;沙质土壤易脱肥,可少量多次施用。
(2)含铵态氮的复合肥,应深施并覆土,减少营养损失。
(3)含磷、钾养分的复合肥,应集中施在根系附近,既避免养分被固定,又便于作物吸收利用。
(4)磷酸二氢钾由于其价格偏高,适合作为根外追肥,一般不作基肥施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