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系
一、三黄泻心汤证
1.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个方剂差别不大,主症多半是抓心下痞。压痛没有那么明显的这种胃的地方的胀的感觉、闷的感觉,就是痞证。
2.泻心汤的结构,治则是上面的热跟下面的寒不得交通,调的是寒热升降。
3.三黄泻心汤,它主症当然是心下痞。三黄泻心汤这个“痞”字呢,因为感冒误下,所以邪气内陷压到这边,所以痞。比较是针对感冒的现象引起的痞证来说。
4.脉是关上浮大,有热邪塞在上焦,右手关以上的脉是整个鼓起来的。
二、【15.5】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1.心气不足,吐血或者是流鼻血的人是泻心汤主之。心气不够是指人心阴不够,是心阴虚所以会阴虚发热,人才会样子破血妄行。当心阴虚而热气太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心气不足的状态,吐血或者流鼻血,除了热气本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病机存在,就是有瘀。黄连、黄芩是寒而燥的药,寒而燥的药就有破阴的效果。所以三黄泻心汤本身虽然是消火降火的药,但是它本身也是破阴实的药。
三、【8.3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1.三黄泻心汤辩证点:大便偏干,小便黄,心烦。月经闭经也有可能会用到,流鼻血特别有用。
四、附子泻心汤证
【8.34】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附子泻心汤的主症:上半身觉得很热,要扇扇子,出大汗,可是脚哦是要裹棉被的,是觉得脚很怕冷的。就是上热和下寒不得交通的时候,这个三黄跟附子的这个药物是有用的。
五、半夏泻心汤证
1.阳气一向很够,误用了下法,邪气就陷进来,变成心下痞满,吃不下饭,拉肚子,肚子咕噜咕噜响,就是基本的泻心汤证,就是三泻心汤的泻心汤证。
2.一般说这个人胃的机能不好,要抓主症,心下痞而容易吐的,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的,吃饱了之后,有一个气嗝出来的,是生姜泻心汤。如果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是甘草泻心汤。
3.要知道一下这个人的饮食习惯,才能决定是不是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泻心三黄汤指的是那三黄?
大黄、黄连、黄芩。
歌诀:三黄并用为泻心,大黄黄连合黄芩;火热炽盛见吐衄,澄本清源出血停。组成:大黄二两(10g),黄连、黄芩各一两(5g)。
以黄连、黄芩苦寒泻心火,清邪热,除邪以安正;尤妙在大黄之苦寒通降以止其血,使血止而不留瘀。唐容川:“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故为火热旺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之良方。
主要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扩展资料:
附方:
名称:泻心汤
组成:人参、甘草、黄芩、橘皮、栝楼根、黄连、半夏、干姜
用法:上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主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出处:《千金要方》卷十五
名称:泻心汤
组成:半夏、人参、木通、甘草、黄芩、川大黄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伤寒六日,毒气攻心,心胸妨闷,烦热不解,面赤大渴,壮热,身体疼痛
出处:《太平圣惠方》卷九
名称:泻心汤
组成:石膏、芍药、葛根、黄芩、大黄、黄连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七,以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一日二次,不拘时候
主治:阳毒伤寒,头痛壮热,狂言妄语,似见鬼神
出处:《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泻心汤
三黄泻心汤,泻火名方的前世今生
三黄泻心汤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主治: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备注:上能清心、肺;中能清肝、胆、脾、胃;下能清肠道。
三黄泻心汤 ,为《汤液经》火剂门一张名方。相传《汤液经》是殷商时代的
伊尹所著,后世医家又将泻心汤称为(伊尹三黄泻心汤)
成分:大黄、黄连、黄芩
三黄泻心汤 一见于《伤寒论》,一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见于《伤寒论》的,仲景指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只提了一脉和一证,可谓简要之至。
由汤剂而变为丸剂,也可以说这是三黄泻心汤的 剂型变革 。巴郡太守三黄圆的大黄、黄连、黄芩剂量,并不固定,而是按照、夏、秋、冬四时灵活机动地而增减药味剂量。(备注:园为丸的意思)
在治疗胃病,出现心下痞满,气机不舒,大便不爽,小便赤黄,于治胃之方中,酌加大黄、黄连各三克,则效果极佳。
增加了糖衣片,改善了中药的口感,另外黄连改为黄连素(小檗碱)效果相对会打折扣,但是依然能解决现当代的种种火热症状。
吃的多了还能泄热通便
备注:文章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火证篇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5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