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精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的标准Rf值?
精氨酸:酸相0.15,碱相0.05
甘氨酸:酸相0.30,碱相0.06
酪氨酸:酸相0.25,碱相0.23
甘氨酸和谷氨酸在纸层析中的位置
甘氨酸和谷氨酸在纸层析中的位置:甘氨酸的-R基是-H,谷氨酸的-R基是-CH2CH2COOH。
不同的氨基酸Rf值不同,层析时速度有快有慢。Rf和氨基酸的极性和疏水性有关。极性越大,疏水性越小,Rf值越小。三种氨基酸中应该是缬氨基酸的Rf最大,甘氨基酸(极性最大)的Rf最小。所以,纸层析时跑得最快的是缬氨酸,最慢的是甘氨酸。
极性
甘氨酸从整体上来看是极性分子(所有氨基酸都是极性的),但它属于非极性氨基酸。这是因为判断一个氨基酸的极性的依据是其R基的性质,而非整个分子。甘氨酸支链是一个氢原子把它归为烃链,属非极性。相似的,虽然其易溶于水,但属疏水氨基酸。
当然也有人认为甘氨酸的侧链介于极性与非极性之间,它的R基只是一个氢原子,对极性强的氨基和羧基影响较小。不过在生物中一般将其划为非极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甘氨酸
氨基酸Rf值与其极性,非极性的关系是什么
极性和非极性这两个概念经常和疏水亲水联系在一起.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极性溶质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溶质溶于非极性溶剂中.水经常作为溶剂,其是极性的.所以极性氨基酸可看作是溶于水的氨基酸,反之,则不易溶于水.
Rf是指氨基酸的迁移率,取决于氨基酸的极性和疏水性,极性越大迁移率越小,疏水性越大迁移率越大.
1、非极性氨基酸(疏水氨基酸):
8种 丙氨酸(Ala)0.47 缬氨酸(Val)0.67 亮氨酸(Leu)0.79 异亮氨酸(Ile)0.77 脯氨酸(Pro)0.48 苯丙氨酸(Phe)0.73 色氨酸(Trp)0.64 蛋氨酸(Met)0.64
2、极性氨基酸(亲水氨基酸):
1)极性不带电荷:7种 甘氨酸(Gly)0.30 丝氨酸(Ser)0.28 苏氨酸(Thr)半胱氨酸(Cys) 酪氨酸(Tyr)0.2 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
2)极性带正电荷的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3种 赖氨酸(Lys)0.12 精氨酸(Arg)0.15 组氨酸(His)0.11
3)极性带负电荷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 2种 天冬氨酸(Asp)0.27 谷氨酸(Glu)0.35
大致就是这样,
氨基酸的rf值影响因素
1.因为氨基酸的侧链R基不同,极性强弱不同,所以rf值不同.比如在正丁醇为主要展开剂的层析中,phe肯定比ala的rf值大. 2、影响因素主要有:物质结构与极性,层析溶剂,PH(溶剂、滤纸和样品的PH值),温度,滤纸的质地是否均匀,薄厚是否适当,纤维的松紧度是否适中,展层的方式(上行、下行)等.
生物化学实验中不同氨基酸的Rf值为什么不同?
通过Rf与分配系数公式我们知道.Rf与分配系数、流动相与固定相的体积有关,由于体积比在同一实验条件下是常数,所以Rf只与分配系数有关.而分配系数取决于氨基酸的极性基团,而碳链的影响则对Rf影响甚微.
由于氨基酸 侧链基团极性不同,自然Rf不同.氨基酸极性越大Rf越小.
氨基酸的Rf值
标准氨基酸的Rf值表
怎么判断氨基酸的Rf是酸相还是碱相:
1、—NH2能够水解,与H2O反应生成—NH3+和OH-,从而显示出碱性;
2、—COOH能够电离,在水中生成—COO-和H+,从而显示出酸性;
3、氨基酸必须至少带有一个—COOH和一个—NH2,所以如果带正电,说明—NH3+多一点,显碱性;如果带负电,—COO-更多,显酸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