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的功能
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快速查杀靶标,并且其中很多是纯天然的肽,使它迅速成为潜在的治疗药物#抗菌肽的治疗范围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
抗菌肽是什么?
抗菌肽前景广阔的新型抗生素
自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一直是人类治疗病原微生物感染疾病的有力武器,但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病原菌耐药性的形成也日趋严重,迫切要求开发新型抗生素,而且前从微生物中寻找新生物的难度已愈来愈大。来源于动物的抗菌肽(也称为杀菌肽,动物多肽抗生素)的发现,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新的广阔的来源。近年来,对抗菌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
抗菌肽的发现起源于对昆虫免疫机制的研究,当昆虫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免疫应答反应,在体内诱导产生出具有强烈抗菌活性的物质,抗菌肽是其中重要组成成份。后来,又在两栖动物、哺乳动物中分离得到类似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使人们对抗菌肽的起源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对抗菌肽结构与功能、抗菌肽-生物膜相互作用机理、抗菌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抗菌肽基因工程等研究的深入进行,抗菌肽在医疗、农业等领域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抗菌肽的概念和分类
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分子量在4KD左右,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最初,人们在研究北美天蚕的免疫机制时,发现其滞育蛹经外界刺激诱导后,其血淋巴中产生了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物质,这类抗菌多肽被命名为天蚕素(Cecropins)。后来,从其他昆虫以及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中,也分离到结构相似的抗菌多肽。迄今为止,在不同动物组织中已发现了很多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和多肽,已有70多种抗菌多肽的结构被测定,抗菌肽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残基的α-螺旋,或由无规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残基的抗菌肽;(3)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多肽;(4)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其中最早分离到的Cecropins和从非洲爪蟾中分离到的Magainins等属于第一类抗菌肽,通常也将其称为Cecropin类抗菌肽,目前对此类抗菌肽的研究也较深入。
抗菌肽的生物学效应
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尤其是其对某些耐药性病原菌的杀灭作用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原虫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抗菌肽的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显示了其在医学上良好的应用前景。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自从发现抗菌肽以来,已对抗菌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知的是,抗菌肽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而起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抗菌肽与细胞膜作用的模型。但严格地说,抗菌肽以何种机制杀死细菌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目前一般认为,Cecropin类抗菌肽作用于细胞膜,在膜上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破坏了膜的完整性,造成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死细胞。
对于抗菌肽破坏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内外屏障丧失,从而杀死细菌这一观点已得到基本统一的认识,但对其具体作用过程、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膜受体、有无其它因子协同等问题尚不十分清楚,存在不同看法。不同抗菌肽的作用机制可能不一样,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抗菌肽基因工程
抗菌肽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微。从动物体内提取抗菌肽产量低、费时长、工艺复杂、费用昂贵,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这成为制约抗菌肽进入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因此,开展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进入临床应用的基因工程药物多数是采用原核表达系统生产的,但由于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作用,不能用原核表达系统直接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抗菌肽,而如果采用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将给表达产物的后处理带来很大麻烦。因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多采用真核表达系统进行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
近年来,以酵母为基因工程受体菌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酵母具有比大肠杆菌更完备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对表达产物的加工修饰及分泌能力,并且不会产生内毒素,是基因工程中良好的真核基因受体菌。自1978年Hinnen等首先试验酵母转化成功后,已有人干扰素基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α-淀粉酶基因等数十种外源基因在酵母中获得表达。国内研究者大量研究表明,利用酵母表达抗菌肽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如能在表达产率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将为抗菌肽早日进入临床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抗菌多肽?
1. 什么是抗菌肽?
几乎所有类型的动植物在微生物入侵时,其机体都会产生一些物质加以抵御,这些物质中大部分都是抗菌多肽。抗菌多肽一般是由12-45个氨基酸构成,具有免疫原性较低、作用迅速、抗菌谱广等特点,不仅可以抑杀细菌和病毒,且对正常细胞没有任何的坏作用。
抗菌多肽作用对象的选择性很强,只对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生物病变细胞有抗菌作用,对正常的真核生物细胞不起作用。原因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膜结构不同,真核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而胆固醇的存在使膜结构趋于稳定。
2.抗菌多肽的杀菌机理
抗菌多肽分子均带有正电荷,而细菌的细胞质膜表面却总是带有负电荷。抗菌多肽通过静电作用被吸引到细菌细胞质膜表面,随着抗菌多肽分子在细菌细胞质膜上的集聚,使得细菌细胞质膜外的正电荷增多,两侧膜电位升高,在细菌细胞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细菌细胞膜的结构遭到破坏,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细菌细胞内水溶性物质大量渗出,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大部分抗菌多肽的分子在对细菌发动攻击时会由无序的线状体变成向右旋转的螺旋体。抗菌多肽中带电的氨基酸和不带电的氨基酸会界线分明地分布在分子的两边,电荷在抗菌多肽中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一个部分上,因此可保证其顺利地穿透细菌的细胞质膜。
3.抗菌多肽的特性
快速杀菌且无抗药性问题
具取代现有抗生素的潜质
易于被人体分解排除
4.细菌不能对抗菌多肽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抗菌多肽以物理方式攻击细菌细胞膜;
细菌无法及时由多种基因突变改变膜的理化结构。
5.抗菌多肽与多肽抗生素的区别
6.抗菌多肽相较抗生素的优势
抗菌多肽杀菌速度快;
抗菌多肽可有效抑杀多种细菌、真菌及癌细胞;
热稳定性好;
抗菌机理独特、无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使得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提高,抗感染治疗已经陷入耐药危机之中,传统抗生素的使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研究和应用效果显著的、无毒、无公害、无耐药性的新型抗病原菌制剂,用以替代传统抗生素已成为发展趋势。
抗菌肽的功效与作用
核心功效
提高免疫力、水溶性好、具有稳定性。
抗菌肽的简介
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后来,从其他昆虫以及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中,也分离到结构相似的抗菌多肽,有70多种抗菌多肽的结构被测定。
功效与作用
1、提高免疫力: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原虫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因此可以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过程。
2、水溶性好:天然抗菌肽通常是由3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小分子多肽,水溶性好,分子量大约为4000道尔顿左右。大部分抗菌肽具有热稳定性,在l00℃下加热10~15min仍能保持其活性。
3、具有稳定性:抗菌肽对较大的离子强度和较高或较低的pH值均具有较强的抗性。此外,部分抗菌肽尚具备抵抗胰蛋白酶或胃蛋白酶水解的能力。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适宜。
禁忌人群
无特殊禁忌人群。
抗菌肽有哪些种类?
抗菌肽种类:1微生物抗菌肽:包括细菌抗菌肽,真菌抗菌肽。2:植物抗菌肽:包括硫堇、职务防御素、脂转移蛋白。3:动物抗菌肽:1昆虫抗菌肽(天蚕素、昆虫防御素、含甘氨酸的抗菌肽等)2:两栖类抗菌肽(马盖宁、铃蟾抗菌肽)3:哺乳动物抗菌肽。4:人源抗菌肽。哺乳类的像芬母多肽已经在医院药店得到广泛推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