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长霉菌怎么办,能吃吗
发霉的花生不能吃!花生容易感染黄曲霉,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可是极强的致癌物。而且,有些人不舍得把发霉的花生扔掉,清洗、晾晒后仍然继续吃。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毒素很难彻底清除的,多洗和高温消毒均不能除有毒物质。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的,可达270摄氏度高温,一般加热处理不能使其分解,因此发霉的花生一定不能吃。
另外,发霉的花生一般也可能会伴随哈喇味,主要是花生中油脂氧化酸导致的。油脂氧化酸败产生自由基,有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黄曲霉不但在花生上容易繁殖,在玉米民、黄豆、高粮上都容易繁殖,要警惕哦。
怎么辨别花生是否发霉了
1、看:霉变花生长出黑色或黄绿色霉菌,果仁可能会变成黄色;
2、闻:闻花生味道有霉变味,说明花生已经发霉,已不能食用;
3、查:看花生的保质期,贮藏环境。花生贮藏时间长,贮藏环境潮湿很容易滋生黄曲霉;
4、尝:尝一粒花生,如果花生有苦味,说明已经发生霉变,是不能食用的。
tips:口尝法适合霉变不明显的,霉变明显的自然不要尝了。还有,就算霉变不明显的,不要吞咽,尝了如果觉得苦,就马上吐掉。
花生发霉了吃了怎么办
发霉的东西不能随便吃,容易致癌。但是,也不是说吃了一次一定马上得病。发霉的花生含有黄曲霉,这些黄曲霉素要长期积累才容易有致癌性,毒性还没有那么强,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致癌的。一般来说,体内黄曲霉毒素如果达到1毫克/公斤以上就可能诱发癌症,而这仅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毒素。
花生发霉情况不严重,偶尔一两次如果没啥太大反应,也不用过于杞人忧天,一般不会引起癌变,下次别乱吃东西就行了。长期服用才会增加患癌风险,应多吃蔬菜水果。
当然,如果误食大量已发霉的花生,引起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和肝区疼痛等,应尽快送至医院救治。还有,平时吃到霉变的坚果零食,如花生,一定不要偷懒,最好起身吐掉再用清水漱口。
发霉的花生米能吃吗?
不可以的。
花生容易发霉,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所以一定要注意不可吃发霉的花生米。
花生营养丰富,是价廉易得的保健佳品。据科学家研究,花生含大量的植物固醇,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β-谷固醇有预防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花生还能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因此,花生被人们称誉为“长生果”。
然而,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黄曲霉菌的农作物。花生在生长的全过程中,都有可能感染黄曲霉菌,包括在地里生长期间。花生收获后受气温、气湿及储存条件的影响,更容易招致黄曲霉菌感染。
黄曲霉菌在繁殖和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毒素(主要是黄曲菌毒B1),污染花生及其制品。在保管不当的花生与花生油、花生饮料、花生酱中,都有可能存在此毒素。
世界各国科学家公认,黄曲霉菌毒素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尤其是黄曲霉菌毒素B1,其毒性相当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它的理化性质相当稳定,在人体内不能降解,只能沉积在肝细胞中。当黄曲霉菌毒素沉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力,便引起肝脏的损伤、炎性变,甚至诱发肝癌。
扩展资料:
花生的脂肪含量占总营养的30%—39%左右,而植物性食物中脂肪含量较高的玉米只有4%左右。但是花生对肥胖的威胁并不大,如果适量食用,还能起到减肥的功效。因为它属于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
1、花生引起的饱腹感是其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5倍,吃花生后就可以相对减少对其他食品的需要,降低身体总热量的汲取,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2、花生中所含脂肪的绝大部分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中的四烯酸属于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和血清胆固醇的功能,可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危险。而人体不能自己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必须要通过饮食摄入。此外,花生富含的叶酸、膳食纤维、精氨酸等,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3、很多人吃花生喜欢将那层红衣去除,但实际上花生红衣可以促使血小板生成,所以建议连红衣一起吃。花生中的维生素K有止血作用,而花生红衣的止血作用比花生更高出50倍。
4、花生还含有维生素E和一定量的锌,能增强记忆,抗老化,延缓脑功能衰退,滋润皮肤。花生含有的维生素C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
5、花生中的微量元素硒和另一种生物活性物质白藜芒醇可以防治肿瘤类疾病,同时也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化学预防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
参考资料来源:饮食误区:花生竟是六类人“催命符”!
发霉的花生
花生如果存放不当,就会发霉。
有些人不舍得把发霉的花生扔掉,清洗、晾晒后仍然继续吃。
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发霉的花生带有大量的霉菌和霉菌所分泌的毒素。
花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霉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宜,很容易被霉菌侵染,有些霉菌还会分泌出有毒的代谢产物。
如果花生被这种有毒的菌种污染,它就会沾染上毒素,吃了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发霉的花生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菌。据研究发现,黄曲霉菌在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就会在花生上大量繁殖,同时分泌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有很强的毒性,能对绝大多数动物起急性毒害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对人畜的健康危害很大。
另外,霉菌在生长繁殖时,需要大量的营养,花生正好成了霉菌的“营养基地”。
因此,发霉的花生也就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可言,就不能在吃它了。
怎样辨别花生是否霉变
一、鉴别花生霉变的方法如下:
1、 看花生仁,将花生剥开,好花生的果仁颜色分布均匀,果仁很饱满,形态完整,大小均匀;一般花生的果仁颜色较深,果仁有大有小;霉变花生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果仁会发软。
2、花生霉烂以后,表皮有一层黑色或黄褐色的细菌孢子菌丝,有霉烂的异味,最易识别。
3、轻微霉变的花生较难识别,这样的花生外皮呈褐色或黄色,果实内呈部分黄色或全部黄色,吃入口内有不同程度的苦咖异味。正常的花生外观色泽鲜艳,呈淡红色,内部为白色,口感香中略带甜味。
4、看外壳。好花生的外壳是黄色或白色的,壳上的纹路很清晰;一般花生外壳看起来略微暗淡;霉变花生外壳则会泛黑。
5、尝味道。好花生吃起来又香又甜;有苦味的、酸败味的、霉味的、辣味的,都是变质花生。一旦吃到坏花生,应该赶紧吐出来并且及时漱口,千万别咽下,以免危害健康。
6、发霉的花生一般也可能会伴随哈喇味,主要是花生中油脂氧化酸导致的。油脂氧化酸败产生自由基,有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二、花生含有丰富的营养,其中脂肪的含量为44%-45%,蛋白质含量为24-36%,含糖量为20%左右。花生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和铁等。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
扩展资料:
1、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黄曲霉的农作物之一,黄曲霉素对花生具有极高的亲和性。黄曲霉的侵染和黄曲霉素的产生不仅发生在花生的种植过程(包括开花、盛花、饱果、成熟、收获)中,在加工过程(包括原料收购、干燥、加工、仓储、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
2、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黄曲霉素为有荧光的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蓝紫色、绿色的闪闪荧光。因此,当发现花生发生霉变了就不能再食用了。
3、注意:花生霉变后,产生的黄曲霉素是一种非常耐热的物质,在一般烹调加工的温度下破坏很少,只有温度达到280℃时,才发生裂解。
花生有点发霉了还能吃吗
花 生是重要的农产品,营养价值丰富,口感风味极佳。但是如果保存不当花生就特别容易发霉,那发霉的花生还能继续食用吗?
花生
1 花生发霉不能吃
1.花生容易感染黄曲霉,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极强的致癌物;
2.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可达270摄氏度高温,一般加热处理不能使其分解,因此发霉的花生一定不能吃;
3.发霉的花生一般也可能会伴随哈喇味,主要是花生中油脂氧化酸导致的。油脂氧化酸败产生自由基,有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2 辨别花生是否发霉
1.看:霉变花生长出黑色或黄绿色霉菌,果仁可能会变成黄色;
2.闻:闻花生味道有霉变味,说明花生已经发霉,已不能食用;
3.查:看花生的保质期,贮藏环境。花生贮藏时间长,贮藏环境潮湿很容易滋生黄曲霉;
4.尝:尝一粒花生,如果花生有苦味,说明已经发生霉变,是不能食用的。
3 防止花生发霉的方法
1.黄曲霉在温度28-32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5%以上环境中最容易繁殖和产生毒素。花生保存在20摄氏度以下,湿度8%以下的地方可防止发霉;
2.放在通风的地方或者经常拿出来晒晒。晒花生一般不超过25摄氏度,不然花生会出油,营养价值降低;
3.个别已发霉的花生必须挑出,以免黄曲霉菌传染给其他花生。
4 误食发霉花生怎么办
生活中一旦误食了长霉花生应该怎么处理呢?
1.如果花生发霉情况不严重,误食少量时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引起癌变,长期服用才会增加患癌风险,应多吃蔬菜水果;
2.如果误食大量已发霉的花生,引起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和肝区疼痛等,应尽快送至医院救治;
3.孕妇误食发霉花生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并且定期孕检。
花生米发霉了怎么处理干净 如何处理发霉的花生
1、如果花生米也出现了霉变,就不能再吃了,因为花生一旦发霉,就会产生一种毒素,摄入过多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不仅是花生,其他同种类的东西如瓜子、玉米、大豆以及其他谷物长霉了也是不能再食用了。如果觉得扔了可惜,可以用来做肥料。
2、购买花生以后,可以把它先放在阳光下晒制几天,晒干以后再装入到透气性良好的编织袋中,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也可以把购买回的花生直接取出花生米,放入到冰箱中冷藏保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