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及其成因是什么
土地盐碱化不仅对粮食收成不好也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那么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都有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以供大家参考。
土地盐碱化成因
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原因有四个:
一是在土壤中积聚的盐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去,而是在土壤表层积累;
二是保护地往往经常灌溉,土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作物生长旺盛,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和作物的蒸腾量都很大,促进了盐份向土壤表层积累;
三是超量施肥增加了土壤盐分含量,尤其是氮肥的酸根离子过量,使土壤酸化,又活化了一些阳离子,这些酸根离子和活化了的阳离子随水运动而聚集于土表;
四是多年连作形成的特殊环境,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破坏了土壤微生物和无机养分的自然平衡,影响肥料分解。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一、改良水利
主要从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几个关键管理入手。
二、改良农业措施
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作、套种等方面进行操作,加强农业管理,尽量合理化种植。
三、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或者是种植牧草、绿肥、造林,尽可能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四、化学改良
采用化学改良的方法,见效相对较快,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化学改良主要采用施入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化学物质来进行改良。
这四种方法各有各的好处,而且每个地区的盐碱地情况也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具体如何操作,采用何种方式,要结合当地的耕作条件以及土壤盐碱化性质来进行。
土地盐碱化有什么特征
土地盐碱化,是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一旦盐碱化,将不适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系统将遭受破坏。
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2。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什么是土地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
不利影响:
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哪些情况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为什么?
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层盐分积累所致。如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较封闭,过度灌溉汇集后的水盐没有出路,导致下游平原的地下水位增高,地下水的矿化度加大,在地表蒸发的作用下,水散盐留,形成盐碱化。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
在严重缺乏淡水的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发展供需矛盾尖锐,采用低劣质水灌溉是人为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无计划开垦荒坡地,滥砍乱伐,破坏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发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怎么办?
盐碱地的一些改良利用经验,供参考。
(一)洗盐改良法:水是土壤积盐的因素,也是脱盐的动力。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实行河、井、沟、渠结合,排、灌、蓄配套,进行合理灌排,调节自然界水分循环,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二)农业改良法:(1)增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能力。(2)种植绿肥。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还有增加覆盖、减少蒸发和抑盐作用。(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时松土,可减少蒸发,破除板结,改善通气,抑制返盐,利于种子萌发和根系吸收。(4)种植水稻。由于泡水时间长,土壤中盐分被压到耕层以下的地下水里,排出田外。(5)植树造林。能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减轻地面返盐。(6)刮除盐土。在春秋旱季,将含盐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盐量。(7)开沟躲盐。是利用盐往高处走的规律,降低沟底含盐量,以利种子出苗。(8)放於压碱。把含泥沙较多的河水,引入事先筑好埂坝的地块,使泥沙降下来,於地改碱。另外种植耐盐碱作物,如棉花、高粱等。
(三)化学改良法:(1)施用磷石膏。可提高土壤活性钙阳离子的含量,减轻碳酸钠和重碳酸钠对作物的危害,降低PH值。(2)巧施化肥。盐碱地多施钙质化肥(过磷酸钙、硝酸钙等)和酸性化肥(硝酸铵等),可增加土壤中钙的含量和活化土壤中钙素。(3)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这类物质是很好的离子交换剂,对钠、氯等有害离子有代换吸附作用,能调节土壤酸碱度。(4)施用抑盐剂。该剂用水稀释后,喷在地面能形成一层连续性的薄膜。这种薄膜能阻止水分子通过,抑制水分蒸发和提高地温,减少盐分在地表积累,对农作物保苗增产有良好作用。
①防治: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禾康是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它广泛适用于内陆盐碱地、滨海盐碱地、苏打盐碱地等各类盐碱地的改良。禾康是一种棕黄色或棕红色带酸味的有机液体,对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对人畜无害。禾康通过有机络合增溶作用,利用土壤本身的条件实现土壤的改良和修复,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中低产田改良,盐碱地治理,荒漠绿化等。
施用方法:
漫灌:先将待施禾康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后将定量禾康加水稀释(稀释倍数不限,以省时、省力为宜),均匀喷于地表后再灌水,并且防止跑水、串灌。如果必须串灌,可以将最后的地块先灌满水,先施禾康,此时可以喷施或就地取水稀释洒施。接着施倒数第二块,最后在入水口处的地块施用。水量越大越好.
滴灌:直接将禾康加入施肥罐中随水滴施。先滴清水3小时左右,再加入禾康随水滴施。
喷灌:有贮水池的,可以将禾康加入其中;没有贮水池的,可以将禾康先喷于地表,再喷灌。喷灌的时间要适当延长,至少湿润耕层30厘米以上,湿润层越深越好。
②盐碱地改良措施: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培肥土壤,主要措施有:
1、排水 对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灌水洗盐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3、种植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盐碱地种水稻也是一项有效的改良措施,因为种植水稻后。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4、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地的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种植绿肥效果更好。
5、深耕深松 对盐碱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6、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7、合理种植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能力,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向日葵、谷糜类、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
土壤盐碱化是什么?
一、什么是土壤盐碱化
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可溶盐类,在强烈的地表蒸发作用下,使盐分向土壤表层聚积,各种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逐渐积聚的过程叫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0.3%时即属盐土。盐土最主要的特征是含有大量易溶性盐,一般包括Na+,Ca2+,Mg2+等3种阳离子和Cl-,
,
,
等4种 阴离子所组成的各种盐类。碱土最主要的特征是表层中含有过量的碳酸钠或重碳酸钠,胶体中富含代换性钠,并具有强碱性反应,其形成是由于盐土发生碱化作用的结果。例如,含有大量Na2CO3(苏打)的盐土,即可发生碱化作用,这是由于Na2CO3水解产生大量的碱而造成的,其反应式如下:2Na2CO3+4H2O→4NaOH+2H2CO3其次,中性盐(NaCl,Na2SO4)含量高的盐土当淋溶作用加强时,也可发生碱化作用,尤其是含钠盐较多的土壤更易发生,其反应如下式:土壤(Ca2+,Mg2+)+4Na+(盐分)→土壤(4Na++)+Ca2++Mg2+土壤(2Na+)+2H(OH)→土壤(2H+)+NaOH土壤(2Na+)+H(HCO3)→土壤(2H+)+Na2CO3盐土和碱土在其形成和分布过程中往往很难区分,盐化和碱化现象往往是同时存在的,所以盐土、碱土又通称为盐碱土。
二、土壤盐碱化能造成哪些危害
盐碱化主要的危害是土壤盐含量太高(超过0.3%),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三、土壤盐碱化在我国的主要分布
我国的盐碱土大多分布在北方,主要有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一些低洼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的西部及滨海地区,总面积约1亿亩。
四、土壤盐碱化发生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因素
1.干旱气候是盐碱土形成的重要条件
新疆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决定了土壤上行水流为主的水分运动,使土壤可溶性盐上升积聚于土壤表层,造成土壤普遍积盐。地层和土壤母质含盐高也为盐碱土形成提供了盐源。
2.封闭式的地貌水文特点是形成盐碱土的强化因素
新疆的河流大多为四周高山环抱的内陆河,都以盆地中心低洼地为归宿,使盐分不断汇集于盆地之中。
3.地表和地下径流是形成盐碱土的主要动力
地表、地下径流流经含盐高地层,溶解并携带大量盐分,使流经地区土壤盐渍化或通过强烈蒸发使土壤表层盐分积聚,形成大面积盐渍土。
4.盐生植物是形成盐碱土的促进因素
其根系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同时,将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的盐分带入体内,残体分解和散落时,将盐分积于表土。
(二)人为因素
灌溉不当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是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
1)渠道和平原水库渗漏大以及农田灌溉采用大水漫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2)重灌轻排,排水出路不畅,使地下水位难以降低。
3)上排下灌,恶化的水质进入农田。上游排水就近排入河道,下游再引灌,使盐分重新带入农田。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治理措施有水利改良、农业改良、生物改良、化学改良。
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防渗等。从根本上来讲,灌溉实际是一种预防措施。其目的是控制灌溉水对地下的过量补给,将地下水位限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排水措施可细致分为河渠排水、竖井排水、植物排水三类。农业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和中间套种等。
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
化学改良措施主要通过施用改良物质实现,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每项措施的顺利应用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分区。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