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叫什么?
主考,指主持考试,亦指主考官。见《明史·选举志二》:“主考,乡、会试俱二人。”
引证解释
1、主持考试。明陆深《科场条贯》:“永乐十五年,两京始命翰林春坊官主考。”《明史·选举志二》:“成化十五年,御史许进请各省俱视两京例,特命翰林主考。”
2、指主考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贵之品,将来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学政。”
3、泛指主持考试的人。
明、清官名。掌主持各省及京师乡试。职务为总阅应试人的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的举人及试卷奏报插帝。明初惟两京乡试简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代宗景泰三年(1452)起改由教官主试。
后屡有加派京官之议,嘉靖时曾试行两行,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主考为伊,明为每省二人,清制一正一副。惟顺天乡试于乾隆中改变改为正副三人。道光后一般为一正三副。清初主考也有简派举人、贡生出身者。康熙后,限用翰林官,间用进士出身的部属官。
扩展资料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他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主考
岁进士在清朝是什么够位?
“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岁贡”之名,源于明初“各学(按:指各地的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后来因州、县学大小不同而所贡人数有了差别,但“岁贡”之名已经定型。在清代,平度州学每三年贡二人。所以岁贡远比举人(更不必说进士)的人数为多。岁贡之选,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所以俗称“挨贡”。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最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
“岁进士”作为一个雅称,可以写在“私家性”的族谱和碑文里,却不能用于正式的文书中,即使带有“颂扬性”的普通文体,如书信、传状里也很少有用的。
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第二,有无科分。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丁卯科”等。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第三,任职不同。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
自从隋初实行科举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制度止,其间经历了1300来年。2015年是科举制度死亡整整一百一十周年,人们对它已经陌生了。所以“进士”和“岁进士”的区别,很多人容易混淆。
“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啥意思?
是科举的一种制度,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
援例,即按例,引用成例。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七十一岁他才按例“出贡”。
有点问题,我刚才百度了一下,“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指的是蒲松龄是吧。蒲松龄是“廪生”,即成绩比较优秀的秀才。明清时期为了安抚人心,规定廪生如果考到70岁还没考上举人,就可以直接变为贡生,这叫做“岁贡”。
“出贡”,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考取贡生。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七十一岁他才按例成为岁贡生。
贡生就是贡士吗?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而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是不一样的
援例的援例出贡
在蒲松龄撤帐以后的家居生活中,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他的援例出贡。关于这次出贡的时间,说法有二:一是“庚寅”说,如蒲箬《柳泉公行述》云:“岁己丑,我父食饩二十七年,例应预考,庚寅岁贡,冬十月,一仆一骑,别无伴侣,奔驰青州道中,六日归来,不至惫病。”王洪谋所撰《柳泉居士行略》受了《柳泉公行述》的影响,亦云“庚寅贡于乡”。“庚寅”,即康熙四十九年(1710),时蒲松龄七十一岁。二是“辛卯”说。《淄川县志·贡生门小传》在蒲松龄名下标明“辛卯岁贡”,“辛卯”即康熙五十年(1711),时蒲松龄七十二岁。两种记法相差了一年。蒲箬是蒲松龄的长子,他撰写《柳泉公行述》时,距安厝蒲松龄于村东仅八十多天,一般而论,蒲箬作为蒲松龄最亲近的人之一,况且蒲松龄援例出贡就是前几年不久的事,他的话理应是可信的。
出贡是什么意思
出贡(出贡)
[chū gòng]
相关:
1.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
2.《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他是个有才有志的人,贡途的前程是不屑就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廪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 ,屡次科第,不得中式。挨次出贡,到京赴部听选,选得 广东 一个县学里的司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随岑庵 却认得 金东崖 ,是那年出贡进京,到监时相会的。”
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儒学管教,俗称“出贡”。
《儒林外史》第五回:“想起还是前年出贡竖旗杆,在他家扰过一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