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稻婴蚊,即标葱?
稻瘿蚊,双翅目,瘿蚊科的一种昆虫,成虫体长3.5—4.8mm,形状似蚊。别名 稻瘿蝇。在幼虫期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使水稻不能抽穗。天敌有蜘蛛、螨类、蚂蚁、步行甲、青蛙、黄柄黑蜂等。防治稻瘦蚊的策略是“抓秧田,保本田,控危害把三关,重点防住主害代”。(1)选用抗虫品种。(2)春天及时铲除稻田游草及落谷再生稻,减少越冬虫源。(3)注意防止秧苗带虫。(4)晚稻播种时,每667平方米撒3%呋喃丹颗粒剂3kg。(5)搞好虫情监测预报。(6)加强农业防治和健身控害栽培。
想问水稻稻瘿蚊用什么农药防治
水稻稻瘿蚊,可以选择去用抗蚊1号这款农药进行防治,对于水稻的保护有着比较好的效果,而且不会伤害到水稻。
水稻稻瘿蚊,Orseoiaoryzae,双翅目瘿蚊科的一种昆虫。别名稻瘿蝇。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海南、江西、湖南、台湾。据江西广昌县观察,该虫从石城县进入广昌县以后,每年仍以10一20km的速度向北蔓延。
更多关于水稻稻瘿蚊用什么农药防治,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水稻,到咬蚊虫是什么样子?
。
【分布为害】稻瘿蚊(Orseoia oryzae)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以及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地。初孵幼虫先从水稻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然后再慢慢沿叶鞘内壁向下为害水稻生长点,吸取其汁液。水稻生长点遭破坏,心叶停止生长,幼茎也随之出现萎缩、弯曲;叶鞘部分愈合、伸长,最后形成淡绿色而中空的葱管。受害重者,整个分蘖皆可变成葱管而不能抽穗,致使颗粒无收,轻者虽能抽穗,但穗短、扭曲而不结实。水稻从秧苗至抽穗前都可被害(图5-139)。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4.8mm,形状似蚊,浅红色,触角15节,黄色,雌虫近圆筒形,中央略凹;雄蚊似葫芦状,中间收缩,好像2节。中胸小盾板发达,腹部纺锤形隆起似驼峰。前翅透明具4条翅脉。卵长椭圆形,初白色,后变橙红色或紫红色。末龄幼虫体纺锤形;蛆状。幼虫共3龄,l龄蛆形;3龄体形与2龄虫相似。蛹椭圆形,浅红色至红褐色。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6—13代,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等处的杂草上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出现,越冬代羽化后成虫飞到附近的早稻上为害。从第二
代起世代重叠,很难分清代数,但各代成虫盛发期较明显。7~10月,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的秧田和本田很易遭到严重为害。该虫喜潮湿不耐干旱,气温25~29℃,相对湿度高于80%,多雨利其发生。稻瘿蚊的发生区越冬期间的温度条件与稻瘿蚊关系最为密切。凡1 1月至第2年3月温度高,低温时间较短的年份稻瘿蚊的发生较严重。如果12月至第2年元月的月均温或2月份的旬均温不低于10℃,则来年稻瘿蚊将大发生。生产上栽培制度复杂,单、双季稻混栽区,稻瘿蚊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防治稻瘿蚊的策略是“抓秧田,保本田,控为害,把三关,重点防住主害代”。
冬春期间结合积肥彻底铲除销毁田边、沟边、埂边的越冬寄主,冬翻田、冷烂锈水田都要及早冬耕翻犁,并在第2年惊蜇前进行灌水溶田,最大限度地压低虫源基数。调节水稻播插期以错开稻瘿蚊的盛发期,可以减低其为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禾苗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及时排水晒田,加强栽培管理,加速幼穗分化形成,可以抑制稻瘿蚊的入侵。
种子处理:可用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25~50ml/100kg种子;35%丁硫克百威粉剂600~800g/100kg种子。
药剂防治主要是中稻和双晚稻秧田防治,以压低晚稻大田的虫源。以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内施药效果最佳。以混合农药毒土法较为有效,使用时分别拌匀泥粉或细沙撒施或做成药团塞于水稻根部。施药前稻田必须灌好水,药后保持3mm水层3~5天,以提高药效。可用下列药剂:
3%氯唑磷颗粒剂lkg/亩;
8%噻嗪·毒死蜱颗粒剂1.25—1.5kg/亩;
1.8%阿维菌素乳油10~20ml/亩,拌土10~15kg均匀撒施。
在成虫盛发至卵孵化高峰期,可用下列药剂:
48%毒死蜱乳油250—300ml/亩;
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67—100ml/亩;
40%三唑磷乳油200~250ml/亩;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g/亩,对水50~60kg均匀喷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