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毛蕨是一种什么植物
鳞毛蕨是水龙骨目鳞毛蕨科 。根状茎粗短,直立,叶聚生顶部,呈放射状,通常遍体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鳞片。叶片多回羽裂。孢子囊群生小脉背部,具圆肾形的囊群盖。
全属约400种,中国近200种,为该属的分布中心。广布于东北和河北东北部;朝鲜及日本也有,山东青岛黄岛区小峄山居多。其根茎含绵马素,为驱消化道寄生虫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鳞毛蕨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亚门
真蕨亚门
纲
薄囊蕨纲
目
水龙骨目
科
鳞毛蕨科
属
鳞毛蕨属
种
鳞毛蕨
齿头鳞毛蕨
鳞毛蕨属是水龙骨目鳞毛蕨科 的一个世界性大属。根状茎粗短,直立,叶聚生顶部,呈放射状,通常遍体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鳞片。叶片多回羽裂。孢子囊群生小脉背部,具圆肾形的囊群盖。全属约400种,中国近200种,为该属的分布中心。广布于东北和河北东北部;朝鲜及日本也有,山东青岛黄岛区小峄山居多。其根茎含绵马素,为驱消化道寄生虫剂。
欧洲鳞毛蕨该怎么养护?
花卉介绍
欧洲鳞毛蕨为落叶多年生植物。春季,由披针形的中绿色叶状体所构成的大型羽片自被有鳞片的短粗根茎上抽生,植株不开花。栽种在荫地花境角隅,沿着河岸、池塘边或林下均十分适宜。“鸡冠”(“Cristate”)为此蕨类的品种,其株形潇洒,叶状体呈鸡冠状。
栽培
种植在保水力强、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应选能够抵御干冷风侵袭的疏荫之地进行栽培。
光照条件
疏荫;间有荫蔽之地或非全日的荫蔽之地。
土壤参数
土壤湿润。
所获奖项
皇家园艺协会园艺共享奖。
耐寒级别
花卉为十分耐寒的植物。
株高冠幅
株高1米冠幅1米。
欧洲鳞毛蕨
鳞毛蕨属的形态特征
叶簇生,螺旋状排列、向四面放射呈中空的倒圆锥形,有柄,被同样的鳞片 (有时叶柄基部以上几无鳞片) ;叶片阔披针形、长圆形、三角状卵形、有时五角形,一回羽状或二至四回羽状或四回羽裂,顶部羽裂,罕为一回奇数羽状,如为多回羽状复叶,则分枝图式为除基部1对羽片的一回小羽片为上先出外,其余均为下先出,不被针状毛,但通常多少有鳞片 (罕有光滑) ,鳞片披针形、线形、卷发形纤维状或基部为泡囊形,或基部扩大向顶端为钻状,全缘,或为流苏状,间为撕裂; 末回羽片基部圆形对称,罕为不对称的楔形 (但基部上侧从不为耳状凸起) ,边缘通常有锯齿,少有具针状刺头。叶通常为纸质至近革质,少为草质,干后淡绿色或草绿色; 各回小羽轴或 (或主脉) 以锐角斜出,基部以狭翅下沿于下一回的小羽轴,下面圆形隆起,上面具纵沟,两侧具隆起的边,光滑无毛,且与下一回的小羽轴上面的纵沟互通。叶脉分离,羽状,单一或二至三叉,不达叶边,先端往往有明显的膨大水囊。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脉背部,或罕有生于叶脉顶部、通常有囊群盖(少为无盖);盖为圆肾形,通常大而全缘、光滑(偶有腺体或边缘啮蚀),棕色,平坦或有时为螺壳形,并笼罩整个孢子囊群,质较厚,有时为角质,宿存,以深缺刻着生于叶脉。孢子两面形,肾形或肾状椭圆形,表面有疣状突起或有阔翅状的周壁。染色体基数n=41。
过去本属几乎包括所有具圆肾形孢子囊群盖的植物。1938年,中国蕨类学家秦仁昌在其《中国与印度及其邻邦产鳞毛蕨属的正误研究》一文中明确了属的范围,恢复和新建立一些属于其他科(如三叉蕨科和金星蕨科)的属,从而使本属趋于自然。
粗茎鳞毛蕨的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1米。根状茎粗大,直立或斜升。叶簇生;
叶柄、连同根状茎密生鳞片,鳞片膜质或厚膜质,淡褐色至栗棕色,具光泽,下部鳞片一般较宽大,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1-3厘米,边缘疏生刺突,向上渐变成线形至钻形而扭曲的狭鳞片;
叶轴上的鳞片明显扭卷,线形至披针形,红棕色;叶柄深麦秆色,显著短于叶片;
叶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50-120厘米,宽15-30厘米,基部狭缩,先端短渐尖,二回羽状深裂;
羽片通常30对以上,无柄,线状披针形,下部羽片明显缩短,中部稍上羽片最大,长8-15厘米,宽1.5-3厘米,向两端羽片依次缩短,羽状深裂;裂片密接,长圆形,宽2-5毫米,基部与羽轴广合生,先端圆或钝圆,浅钝锯齿缘或近全缘;
叶脉羽状,侧脉分叉,偶单一。叶厚草质至纸质,背面淡绿色,沿羽轴生有具长缘毛的卵状披针形鳞片,裂片两面及边缘散生扭卷的窄鳞片和鳞毛。孢子囊群圆形,通常孢生于叶片背面上部1/3-1/2处,背生于小脉中下部,每裂片1-4对;
囊群盖圆肾形或马蹄形,几乎全缘,棕色,稀带淡绿色或灰绿色,膜质,成熟时不完全覆盖孢子囊群。孢子具周壁,染色体n=41。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