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仔猪生产中利用蛋白质和氨基酸
1概念
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Ideal Amino Acid Pattern,IAAP)是与理想蛋白质(Ideal Protein,IP)相对应而言的,二者的内涵相同,即氨酸酸组成、比例与动物(猪)需要完全一致的蛋白质。具体地讲,IP是指含有最佳氨基酸模式的蛋白质;IAAP指理想蛋白质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相对于参比氨基酸(赖氨酸)的比例关系。至于为何将赖氨酸定为参比氨基酸的主要原由有以上几点:赖氨酸是以谷物为基础猪日粮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几乎全部被用于合成机体蛋白质;测定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赖氨酸需要量要比测定其它氨基酸容易;化学分析赖氨酸含量比含硫氨基酸容易等。
IP或IAAP概念的雏形是Mitchell和B1ock于1946提出的蛋白质化学比分(Chemical Score,CS),以全卵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为参比标准与待评定的其它蛋白质相比,从各个氨基酸所占蛋白质的百分数中找出相差最悬殊待测蛋白质的氨基酸百分数,其百分比值即该蛋白质的化学比分。利用鸡蛋中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作为评定饲粮蛋白质的标准,揭示了蛋白质的营养实质是氨基酸营养这一原理,至此,蛋白质营养从粗蛋白质,经历可消化、可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生物学效价过度到氨基酸营养;到1958年,由Howard最早提出IP,而正式在生产中应用IP的是ARC(1981)。随后,美国NRC(1988)、法国AEC(1993)、加拿大PSCI(1995)等在制定猪氨基酸需要量时,都相继采纳了IP。
2猪IP或IAAP建立的研究方法简述
研究建立IAAP的方法较多,但主要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2.1分析猪胴体的氨基酸组成
根据生长猪体组织的氨基酸组成研究确定IAAP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猪胴体氨基酸组成与其氨基酸需要量之间高度相关。除初生乳猪体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较低,而甘氨酸和脯氨酸比例较高外,生长猪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在整个生长育肥阶段中没有显著变化。通过比较发现,猪体组织氨基酸成分与生长猪所需氨基酸的推荐模式非常一致,因此,采用体组织氨基酸组成值建立IAAP是可行的。
2.2析因法
猪氨基酸需要可剖分为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依据猪组织氨基酸与需要量的高度相关性,通过机体蛋白质的沉积量即可估算出氨基酸需要量和相应的IAAP。例如,ARC(1981)模式是以瘦肉组织中的氨基酸平衡为基础。
[NextPage]
2.3综合法
通过总结猪对单个氨基酸需要量估计值和饲粮蛋白质中赖氨酸的最佳浓度数据推导得出最佳氨基酸模式。NRC(1998)模式就是采用此法借助文献调研的数据推导而得。
2.4N平衡试验法
N平衡试验是研究动物体内氨基酸平衡和氮利用率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法包括氨基酸扣除法和氨基酸添加法,二者的理论依据是饲料中氨基酸水平与猪生产性能之间的线性关系。氨基酸扣除法原理是依次从含全部氨基酸饲粮中扣除一定比例(一般约25%)的某种氨基酸,观察扣除某种氨基酸后的动物反应,根据动物反应(生产性能、血浆尿素氮和氮沉积等),综合确定动物限制性氨基酸,其中,Fuller等(1990)就是以猪最大氮沉积为基础建立IAAP。氨基酸添加法是在满足其他氨基酸需要量的前提下,对待测氨基酸从不足开始按梯度添加合成氨基酸至过量。美国Ilinois大学Baker等(1992)模式即以饲喂补充合成氨基酸的纯合饲粮所得到的数据为基础。
此外,还有其他如传统的饲养试验法、同位素示踪法和营养免疫法等研究方法,在此就不一一详述。
3不同生长阶段猪IAAP研究进展
3.1保育仔猪IAAP
有关保育仔猪IAAP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最近的一项研究以生物学效价相同的DL-蛋氨酸(DL-Met)和蛋氨酸羟基类似物2-羟基-4-甲硫基-丁酸(2-hydroxy-4-methylthio-butanoicacid,HMTBA)作为蛋氨酸来源,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估测仔猪真可消化含硫氨基酸与赖氨酸的理想比值,结果表明,8-26千克瘦肉型保育仔猪的最佳真可消化含硫氨基酸与赖氨酸之比的平均值是59.0%(ADG)和60.8%(G∶F)(Gaines等,2005)。
在生产实践中,仔猪断奶,特别是早期断奶而导致的营养和环境等剧烈变化对仔猪造成很大的应激反应,免疫功能抑制、机体抵抗力降低,结果表现为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迟滞,因此,研究仔猪应激条件下的IAAP具有重要意义。李建文等(2006)采用氨基酸部分扣除法研究了人工诱导免疫应激条件下仔猪可消化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之间的平衡比例。结果表明,仔猪处于正常和免疫应激条件下的理想氨基酸模式存在差异,应激和正常条件下,可消化赖氨酸、可消化蛋氨酸、可消化色氨酸和可消化苏氨酸平衡模式分别为:100∶27∶29∶59和100∶30∶21∶61。
[NextPage]
3.2生长育肥猪IAAP
尽管一般认为生长猪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在整个生长育肥阶段中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因受猪品种、生长阶段和评价指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异。
3.2.1不同基因型生长育肥猪IAAP
张克英等(2000)通过研究比较体重接近的大长二元瘦肉型猪和我国地方品种雅安猪可消化赖、蛋+胱、苏、色氨酸平衡模式,结果表明,大长猪和雅安猪可消化赖、蛋+胱、苏、色氨酸平衡模式分别为100∶49∶72∶19和100∶78∶76∶21,这说明饲粮IAAP因猪的基因型不同而异。雅安猪比大长猪需要更高比例的蛋+胱、苏氨酸和色氨酸。
3.2.2不同体重生长育肥猪IAAP
NRC(1998)推荐的含硫氨基酸、苏氨酸和色氨酸与赖氨酸的相对比例均随生长育肥猪体重的增加而上升,而王建明等(2001)试验结果发现除色氨酸外,含硫氨基酸和苏氨酸占赖氨酸的比例随体重的增加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至于二者存在分歧的原因还不清楚,但是有资料表明,含硫氨酸有随猪体重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Kemm等(1990)研究发现20、30和90千克猪躯体中胱含量分别为1711、1519和1413克/千克蛋白质。
3.2.3不同蛋白质水平和能量进食量生长育肥猪IAAP
Bikker等(1994)研究发现日粮蛋白质水平和能量进食量影响猪机体氨基酸组成,这些变化很可能是由于胴体肌肉部分和非肌肉部分的比例、器官血液与实质部分比例以及整个机体胴体和器官组织之比不同引起的,这些变化就会影响响氨基酸的需要量和IAAP。
3.2.4不同评定指标下生长育肥猪IAAP
结果表明,以生产性能和肉品质为指标,育肥后期猪的最佳总含硫氨基酸与赖氨酸之比低于NRC1998)的0.65,但若以最少脂肪沉积为目标时,其比为0.65(Knowles等,1998)。以最适N存留率和利用率为指标,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是50∶50,在低蛋白水平的情况下,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更重要,Lenis等(1999)研究发现,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可以提高到70∶30,且不会降低N利用率,这样,脱氨基的必需氨基酸被有效利用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3.2.5不同饲养条件下生长育肥猪IAAP
在保证其他必需氨基酸满足需要时,在我国饲养条件下较为适用的模式为:赖氨酸100,蛋氨酸+胱氨酸65、苏氨酸65、色氨酸20、异亮氨酸65。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为:50∶50(伍喜林,2006)。
4猪IAAP的实践及存在问题
理想蛋白质概念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的成功范例就是通过在日粮中添加单体氨基酸来配制低蛋白饲粮。有研究表明,玉米豆粕型日粮在保证其赖氨酸含量满足生长猪(20-55千克)需要的提前下,蛋白质水平可以降低22%,而不会影响猪生产性能。如果在同样的条件下,蛋白质水平降低22%,就会影响育肥猪(55-100千克)生产性能(Tuitoek等,1997)。Otto等(2003)通过添加氨基酸达到理想氨基酸模式,将日粮粗蛋白水平从15%降到12%不会影响N沉积,若粗蛋白从15%降到6%时,会提高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回肠消化率。此外有报道,如果依据表观回肠可消化氨基酸配制饲粮,蛋白源不会影响生产性能、胴体品质和体组成;而降低Lys∶DE之比,就会抑制猪生长,但不影响肉品质性状(Szabo等,2001)。由此可见,完全可根据IAAP,通过添加单体氨基酸降低日粮的粗蛋白水平,这样不仅节约有限的蛋白质原料、开发非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降低猪粪氮污染,而且还可降低仔猪对蛋白源的过敏反应。随着越来越多的必需氨基酸实现化学合成而应用于生产实际中,饲粮粗蛋白质水平还进一步降低的空间,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除游离氨基酸外,多数蛋白质在消化后同时以寡肽形式被直接吸收,寡肽营养被人类认识,若饲粮蛋白质水平过低,即使添加必需氨基酸也会影响动物生长。因此,在应用IAAP配制低蛋白质饲粮时,应兼顾单体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比例。
到目前为止,IAAP的研究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氨基酸真消化利用率、体内氨基酸周转率等基础数据的研究积累,更为精确的、动态IAAP将更好地服务于畜禽养殖业。
畜禽粪便常用处理方法有哪些
养殖粪便的处理方法较多,本书主要介绍干燥处理、好氧堆肥、沼气发酵以及饲料利用。
干燥处理就是粪便脱水以方便使用,主要有自然干燥和高温快速干燥。自然干燥是利用阳光照晒畜禽粪便进行干燥处理;高温快速干燥则是通过干燥机进行人工干燥,我国常用滚筒式干燥机,能使鸡粪的含水量由70%~75%在短时间内下降至8%以下,但存在烘干机排出的臭气二次污染以及处理温度过高导致肥效较差等缺点。
好氧堆肥。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对粪便进行好氧堆肥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处理方式。根据粪便原料和辅料的特性,根据堆肥要求的碳氮比和水分含量,对粪便和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对堆体中氧气和温度进行适当控制,使粪便快速发酵生产有机肥。这种方法处理粪便的优点在于最终产物臭气少,且较干燥,容易包装、施用,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或有机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
沼气发酵。根据畜禽粪便中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在一定的水分、温度(35~55℃)和厌氧条件下,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混合气体(沼气),同时杀灭粪水中大肠杆菌、蠕虫卵等。沼气是清洁能源,可作为燃料用于家庭生活,养殖场大量沼气也可进行发电并网;沼渣沼液中含有氮、磷等成分,可作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也可用于养鱼、作物浸种等,沼气发酵是我国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粪便处理方法之一。
饲料利用。研究证明,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和矿物质等,其中氨基酸的组成也比较齐全、含量也较丰富,经过加工处理后,可杀死病原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代谢能、改善适口性,成为较好的饲料资源。
如何治理畜禽粪污染问题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畜禽粪的可以有很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可以发酵沼气,处理成肥料用于农作,另外猪粪可以少量的作为饲料喂养禽类,有的人用猪粪进行养鱼,有的会用于养蛆等等。
畜禽粪中主要的污染成分是氨,氨气发挥到大气中会形成酸雨,遗留在地表的氨会氧化形成有害的硝酸盐溶解到地下水中从而污染水质,所以队友畜禽的粪便一定要有合理的处理,尤其是在一些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就好比荷兰,是一个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长期因为畜禽粪带来的污染而头痛,也在不断的研究畜禽粪的处理方法,所以说任何凡事都有利弊,在享受畜牧业带来的发达的经济的同时,也要承担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
科学家们对于畜禽粪的处理是通过一些细菌将粪便中的氨处理成氨基酸,然后混合其他的材料做成禽畜的饲料。另外一些养殖场会利用这些粪便进行蚯蚓和蛆的养殖,从而废物利用,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比较常见的是通过猪粪进行沼气发酵,然后通过沼气进行发电,一方面可以解决自家的电力需求,另一方面多余的电力可以出售给国家,从而获得一些经济补助,另外利用猪粪进行沼气发酵相比较简单,适合个体户。
除了这些粪便带来一些环境污染,还会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影响,有的人就很难忍受这些味道,另外在一些农村,因为不对粪便进行出来,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严重的影响到了水质,也会影响河流的生态,除了给下流的人带来影响,也会影响到过路的人。
畜牧业是国家必要的行业,可以给市场及时的供给肉类,但是在鼓励畜牧业的同时,一定要严格的管理其对粪便的处理,避免给环境带来污染。
生长家畜10种必需氨基酸是?
家畜生长的必需氨基酸不止10种,而且不同的动物其生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都不一样。
动物的氨基酸营养分为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条件性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以及限制性氨基酸。
没有明确家畜种类、生理阶段无法明确是哪10种氨基酸。
不过一般来说必需氨基酸包括了以下13种,即
甘氨酸(Gly)、谷氨酰胺(Gln)、脯氨酸(Pro)、精氨酸(Arg)、组氨酸(His)、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苯丙氨酸(Phe)、苏氨酸(Thr)、色氨酸(Trp)。
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畜禽粪便生物有机肥的制造,可以分为静态加工和动态加工两种方法。
1、静态加工制造生物有机肥的技术
静态加工生物有机肥,是在田间地头由农民自制生物有机肥,它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投资少,适用于小型养殖专业户操作。
(1)鸡粪和辅料的准备
选择一块地面平坦、没有积水、3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将鸡粪和辅料分开堆放。
为了便于菌种混合物能均匀地和鸡粪混合,我们将1000千克鸡粪,也平均分成五个等份。每个等份约200千克左右。
一般以颗粒状或粉状的麦麸、花生壳粉等为主要辅料,如采用玉米秸秆、棉花桔杆等做辅料,则要先将它们切成5至10厘米的长度,过长会使搅拌不方便。加入辅料的目的是调节鸡粪的含水量和碳氮比,增加发酵物的透气性。
(2)建造发酵平台
鸡粪和辅料准备好后,要根据环境和农户实际情况,建造发酵平台。
建发酵平台时要选择向阳、平整、地势较高、避开风口,便于操作的地方。先挖若干条平行的通风沟,沟宽30厘米,深30厘米,沟梁宽20厘米。将树枝、竹条、秸秆等横铺在沟梁上,形成一个底部透气的发酵平台,这样便于通风供氧。因为HM发酵基里面的有益生物菌群属于好氧菌种,只有在氧气充足情况下才能将发酵物更好地腐熟。
发酵平台建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静态加工生物有机肥的制造了。
(3)操作步骤
取一份菌种的混合物均匀地撒在准备好的鸡粪上,搅拌均匀。搅拌过程中要将鸡粪的含水量调到60%左右,即抓一把鸡粪在手里,握紧成团,指缝间可见水但不滴水。松开手,轻轻一碰就散开了,这样的含水量就可以了。如果含水量太高,要在鸡粪上撒入麦麸、玉米秸秆等辅料来降低鸡粪的含水量;如含水量太低,应添加新鲜的鸡粪或撒些水。将搅拌好的鸡粪堆积在发酵平台上。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另外四堆鸡粪,全部堆在一起。这时高度约1至1.2米,长和宽均为1.5至2米见方,堆肥的体积一般在1.5立方米。
(4)发酵过程的管理
在发酵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温度过低,达不到腐熟的标准;温度过高,堆肥的养分容易损失。堆肥内的温度是从外表向内30厘米以里为准。因此,测量温度用的温度计,它的金属杆要长于30厘米,在测量时,要插入堆肥内30厘米以上,才能正确的反映堆肥的发酵温度。
发酵温度和时间的要求:堆肥结束后,鸡粪就进入第一次发酵阶段。它会自动升温到55度以上,维持5到7天,这时就能杀死大部分寄生虫卵和有害菌,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过3天左右翻一次堆,这有利于透气、散热、腐熟均匀。
发酵7至10天后,温度自然降到50度以下,由于在第一次发酵过程中有些菌种会因高温失去活性,需要第二次发酵时。再次加入5至8千克的菌种混合物,搅拌均匀。这次将水分控制在50%左右。如抓一把鸡粪在手里,握紧成团,手心潮湿,指缝间无水渗出,说明水分合适。
第二次发酵的温度要控制在50度以下,经过10至20天,堆肥内温度就下降到40度以下了,这就达到了腐熟标准。
(5)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用静态方法制造生物有机肥的过程中,应注意:
在发酵物表面覆盖一层10厘米左右的细碎秸秆或撒一层过磷酸钙,可以减少氨气的蒸发,避免养分的损失。
发酵过程中若遇大风,顶部要覆盖秸秆等透气物,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温度的散失。
畜禽粪便存放时间过长或厩肥中秸秆、杂草较多,粪便较少,可适当加些菜籽粕、尿素或者新鲜鸡粪,增加氮的含量,调高碳氮比,加快发酵速度,提高肥料质量。
堆肥的pH值应控制在5.5至8.5,如果堆肥pH值低于5.5,就是过于偏酸性了,可适当添加生石灰进行调节。
应尽量避免在梅雨季节,露天制造生物有机肥,以免水分太高。
如堆肥发酵过程中出现水分偏高,透气性差,可在发酵堆的中间插几根秸秆帮助透气。
当生物有机肥的颜色变为深褐色或黄褐色,堆肥内部的有机肥表面附有大量的白色菌丝,无生鸡粪、无蛆虫、无臭味,并带有轻微的氨味,这时用静态方式制造的生物有机肥已达到腐熟标准。就可以直接在田地作基肥或追肥使用了。
2、动态加工制造生物有机肥技术
动态加工制造生物有机肥技术主要适用大、中型养殖企业处理畜禽粪便。它运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对鸡粪进行快速处理,使之快速升温、快速发酵腐熟,制造出高效生物有机肥。
(1)厂址选择
动态加工制造生物有机肥,厂址应建在交通方便,远离工矿企业污染较大、排水良好的场地。厂址旁边应有公路,以方便鸡粪、辅料、产品等大宗物资的运输。要有清洁、卫生的水源。保证有充足的电源。
(2)搅拌机的选用与发酵槽的建造
搅拌机的选用和发酵槽的建造数量应根据鸡粪的年处理量来确定。
年处理鸡粪量在两千吨以上的,可选用HJ型2米宽搅拌机,HJ型搅拌机是沿直线轨道行走搅拌的。根据场地可建一道宽2米、长度不短于30米的发酵槽,场地要求至少为长40米,宽4米,场地长度不够30米,若宽度大于6米的可并排建两道发酵槽。
年处理鸡粪量两千吨以下的,可选用SJ型1.5米宽搅拌机。SJ型搅拌机是在一个发酵槽内工作完成后平移到下一个发酵槽工作的。发酵槽是由若干个1.5米宽的槽并排建造的。发酵槽的累计总长度不少于50米,但每个发酵槽的长度要一致。
(3)建造贮粪池
在发酵槽的旁边建造贮粪池,出粪口要便于鸡粪流入发酵槽。以年生产量两千吨以上生物肥为例,贮粪池建造规格为高2米、长度20米、宽度6米左右。全部密封,只在上面留有一个比运鸡粪车辆挂斗宽40厘米左右的倒粪口。
(4)鸡粪的运送
养殖场或养殖大户清理出来的鸡粪,要及时运输、倒入贮粪池储存。
(5)辅料的选用
可选当地资源较丰富的作物秸秆粉、稻草粉、花生壳粉、麦麸、锯末等作辅料。
(6)操作步骤
动态加工制造生物有机肥整个发酵过程都在发酵槽内进行,下面先介绍使用HJ型搅拌机、在45米长的发酵槽内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制造工艺流程。
从贮粪池出粪口算起0至5米段为投料搅拌区,5至30米段为一次发酵区,30至40米段为二次发酵区,40至45米段为出料区。
使用HJ型搅拌机制造生物有机肥时,先在投料搅拌区放入一层鸡粪,将菌种混合物撒到鸡粪上,菌种混合物的加入量为鸡粪处理量的0.5%至0.8%,即每吨鸡粪加入菌种混合物5至8千克。再放入一层鸡粪,再倒一层辅料。可用调节辅料加入量多少的办法将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菌种混合物和鸡粪倒在一起就成了发酵物。
启动搅拌机在投料搅拌区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HJ型搅拌机的行进速度一般在0.8至1米每分,搅刀转速为365转每分,搅拌机一边搅拌一边将发酵物往搅拌机后方抛出,空出发酵槽中投料区的空间,以便于继续投料,连续生产制作生物有机肥。
每天启动搅拌机对槽内发酵物搅拌一次。发酵槽内全部发酵物每天逐步向后移动,过了5米后,就进入到了5至30米段的发酵区,进行第一次发酵。前1至2天,温度会升至50度以上,7至10天后,温度就自然降到50度以下。
过了10天左右,发酵物被搅拌移动到了30米至40米的二次发酵区,这时要再次加入菌种混合物,进行第二次发酵,加入的菌种混合物为发酵物的千分之二。也就是每吨鸡粪加入菌种混合物2千克。发酵物的水分要控制在50%左右,发酵2天。
如果在第二次发酵时,在发酵物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等无机肥料,就可生产制造出不同含量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如加入不同含量的氨基酸就可以制造出各种氨基酸生物肥。
过了14天左右,发酵物已经制成了生物有机肥,并移动到了40米以后的出料区。这时,就可以将生物有机肥出槽了。
出槽的生物有机肥还不能直接包装,还要运到晾晒场地,再经过10至20天左右的后熟。自然堆放开始时,温度还会上升到50度左右,当堆内温度下降到40度以下,生物有机肥的颜色变为深褐色或黄褐色,堆肥内部的有机肥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白色菌丝,带有轻微的氨味,动态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生物有机肥就达到腐熟标准了。
刚腐熟好的生物有机肥,水分一般在40%至50%左右,可直接在田地作基肥或追肥使用了。如果要继续将它们加工成粉状生物有机肥,可将生物有机肥摊开,继续晾晒1至2天,将水分降到30%左右;如果要生产颗粒状生物有机肥,继续晾晒2至3天,将水分降到25%左右。
要将生物有机肥继续加工,需将一些杂质筛除掉。可选用振动筛进行过筛。生产粉状生物有机肥可选用6至8毫米的筛孔过筛,过秤包装就可以了。
生产颗粒状生物有机肥可选用4至6毫米筛孔。在过筛后需要造粒的有机肥堆上采用五点取样法,从五个不同部位,每次取200克左右、总量为1000克左右的样品进行检验,符合产品标准,就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造粒。有效活菌数粉剂大于等于每克0.20亿,颗粒大于等于每克0.20亿;有机质(以干基计)粉剂大于等于25.0%,颗粒大于等于35.0%;水分粉剂小于等于30.0%,颗粒小于等于25.0%;pH值粉剂5.5至8.5,颗粒5.5至8.5;粪大肠菌群数小于等于每克100个;蛔虫卵死亡率大于等于95%;有效期大于等于6个月。
将检验合格的有机肥运送到造粒车间,按照操作工艺进行造粒。
首先开启电源启动搅拌机,倒入有机肥,搅拌2至3分钟,搅拌均匀了的生物有机肥,通过传送带送入造粒机。造粒后通过传送带送至漏斗,刚造粒完的生物有机肥温度较高,在漏斗出料口的小车接料后,拉至室内空地摊开,散发热量到室温。
造粒后的生物有机肥要再次进行检验,符合出厂标准,才可进行装袋、过称、封口。
经过上述几道制造工序,就能制造出合格的生物有机肥产品。
如果是使用SJ型搅拌机生产有机肥,工艺流程与HJ型搅拌机基本相同。
不同的地方就是:使用SJ型搅拌机生产有机肥,需用一台盘磨搅拌机协助工作,将发酵物搅拌均匀,用推车将搅拌后的发酵物运到发酵槽内堆放。
每天SJ型搅拌机都要对所有的发酵槽进行一次搅拌。每当完成一个发酵槽的工作后,就行进到托架上,托架沿着铺在地上的槽钢,平移到旁边的一个发酵槽位置,进入下一个发酵槽进行工作,在这个发酵槽工作完成后,到另一端上托架,再平移到下一个发酵槽进行工作,直到所有发酵槽内的发酵物搅拌完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