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草?
斑地锦(学名:Euphorbia maculata L.)是大戟科,大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纤细,茎匍匐,叶片对生,长椭圆形至肾状长圆形,先端钝,基部偏斜,不对称,略呈渐圆形,边缘中部以下全缘,中部以上常具细小疏锯齿;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或灰绿色,两面无毛;叶柄极短,花序单生于叶腋,基部具短柄,总苞狭杯状,裂片三角状圆形;腺体黄绿色,横椭圆形,雄花微伸出总苞外;雌花子房柄伸出总苞外,花柱短,蒴果三角状卵形,种子卵状四棱形,无种阜。3-9月花果期。
原产北美,归化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于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和台湾。生于平原或低山坡的路旁。已有人工引种栽培。
该种具有止血,清湿热,通乳功效。主治黄疸,泄泻,疳积,血痢,尿血,血崩,外伤出血,乳汁不多,痈肿疮毒。
斑地锦用什么除草剂
斑地锦是双子叶植物,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主要生长在田间等空隙地里,由于其生长顽强,目前没有太好的除草剂能够根除,大多数主要用草甘膦这样的内吸茎叶传导灭生性除草剂,它可以杀死斑地锦地面部分,影响根部的生长,但不能完全杀死,而且草甘膦这类除草剂易产生药害,
建议除草时加入除草安全添加剂,能够有效较低药害残留,因为斑地锦主要是生长在裸地缝隙里,在除草这块最好的办法是利用人工除草加上植物替代控制,在空地缝隙里种植当地植物作物,阻止斑地锦趁虚而入,可以有效起到除草作用,这是目前最有效的实践方法。
斑地锦的介绍
斑地锦(学名:Euphorbia maculata)是大戟科大戟属的植物。分布在欧亚大陆、台湾岛、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河南、江苏、湖北、河北、江西等地,生长于海拔43米至1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平原以及低山坡的路旁,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别名血筋草,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具有止血,清湿热,通乳功效。主治黄疸,泄泻,疳积,血痢,尿血,血崩,外伤出血,乳汁不多,痈肿疮毒。产于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和台湾。原产北美,归化于欧亚大陆。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斑地锦的主要价值
【性味归经】: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辛,平。归肝、大肠经。
【药材性状】:叶上表面具红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
【功效主治】:
止血,清湿热,通乳。治黄疸,泄泻,疳积,血痢,尿血,血崩,外伤出血,乳汁不多,痈肿疮毒。
①《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散血止血,利小便,通乳汁。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崩中。
斑地锦-幼果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小儿疳积,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50克(大剂量100克);或和鸡肝煮服。
外用:捣敷。 ① 治四肢疮肿:干斑地锦二两。红牛膝(苋科)四至五钱,土茯苓一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② 治小儿疳积:干斑地锦一两,鲤鱼献子(马鞭草科华紫珠)根、白马骨(茜草科)、紫青藤(鼠李科牯岭勾儿茶)、醉鱼草(马钱科)根各四至五钱,黑豆半生半熟十余粒。水煎,冲糖服;或斑地锦和鸡肝煮服。
③ 治痢疾:干斑地锦二至三两。水煎,冲糖服。
④ 治乳汁不多:干斑地锦二两左右,水煎冲黄酒服。
⑤ 治疣赘:鲜斑地锦,捣汁外敷。(选方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以5月营养生长期、7月开花前期、9月果期的斑地锦与地锦为材料,比较它们的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别。结果表明:
(1)斑地锦的总黄酮含量均低于地锦;
(2)开花前期斑地锦总黄酮含量为20.28~22.23 mg/g,地锦的为34.67~37.50 mg/g;
(3)斑地锦提取液还原力明显弱于地锦,并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
(4)两者在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差别不大,斑地锦提取液含量为1 mg/g时,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54%,地锦的为56%;
(5)斑地锦提取液含量为10 mg/g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89%,地锦的为92%。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