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别称
蒲公英别名谷谷丁、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茶使用的是切细且干燥的根或叶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强化肝脏的作用,能降低胆固醇。蒲公英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
蒲公英的别名有哪些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蒲公英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蒲公英含蒲公英醇、胆碱、有机酸、菊糖、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D、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每百克鲜叶含蛋白质4.8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11克,粗纤维2.1克,灰分3.1克,钙216毫克,磷93毫克,铁10.2毫克,维生素B10.03毫克,维生素B20.39毫克,尼克酸1.9毫克,维生素C47毫克,胡萝卜素7.35毫克。蒲公英食品已开始在美国、日本风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蒲公英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引起了国际关注。
蒲公英的别名又叫什么
别名
: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
蒲公英-原植物
公英,凫公英(《千金方》)、耩褥草(《唐本草》)、蒲公英(《千金翼方》)蒲公英(《本草图经》)、地丁(《本草衍义》)、金簪草(《士宿本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救荒本草》)、鹁鸪英(《庚辛玉册》)、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谱》)、黄花地丁、蒲公丁、真痰草、狗乳草(《纲目》)、奶汁草(《本经逢原》)、残飞坠(《生草药性备要》)、黄狗头(《植物名实图考》)、卜地蜈蚣、鬼灯笼(《草木便方》)、羊奶奶草(《本草正义》)、双英卜地(《贵民间方药集》)、黄花草、古古丁(《江苏植药志》)、茅萝卜(《四川中药志》)、黄花三七(《杭州药植志》)、婆婆丁(辽宁)
蒲公英别名叫什么?
蒲公英又叫蒲公草、地丁、黄花地丁、华花郎、尿床草、婆婆丁等等。关于蒲公英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从前在黄河岸边住着一位姓蒲的员外,他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公英”。她善良俊俏,与丫环翠儿亲如姐妹。有一年,公英突发高烧,四处求医,仍不见效,直到临终前,公英才羞涩地告诉翠儿病因是由于乳房肿痛难忍所致,原来她患的是乳痈。
小姐死后,翠儿念及主仆情深,常到坟前祭奠。第二年春天,翠儿意外地发现小姐的坟头生出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野草,金黄色的花瓣犹如公英美丽的笑靥。秋后,野草的种子随风飘落,播散大地。次年中原大旱,百草枯萎,而这种野草却染绿了荒原。
就在这一年,翠儿不幸也患了乳痈,在祭奠小姐时晕倒在坟前。朦胧中她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坟头野草,非同寻常;既治乳疾,又度饥荒。”翠儿醒来既惊又疑,心想莫非是小姐在点化自己?她试着采些野草回家食用,果然数日后乳痈渐愈。随后,翠儿用这种草治好了许多的乳痈患者,人们由此草的药效联想到它的来历,认为它就是美丽善良的公英小姐的化身,由此就称它为“蒲公英”。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痈肿疔毒、乳痈、肺痈、肺痈、瘰疬、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等。蒲公英配金银花、紫花地丁可清热解毒,主治痈肿疔毒,红肿热痛;蒲公英配败酱草,清热解毒,主治肠痈腹痛,湿热黄疸。
蒲公英有什么别名?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蒲公英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蒲公英含蒲公英醇、胆碱、有机酸、菊糖、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D、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每百克鲜叶含蛋白质4.8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11克,粗纤维2.1克,灰分3.1克,钙216毫克,磷93毫克,铁10.2毫克,维生素B10.03毫克,维生素B20.39毫克,尼克酸1.9毫克,维生素C47毫克,胡萝卜素7.35毫克。蒲公英食品已开始在美国、日本风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蒲公英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引起了国际关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