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1)霜霉病及其特点
霜霉病的病原菌为Plasmopara viticola。侵染部位包括叶片、新梢、卷须、穗轴、叶柄、幼果。侵害叶子常造成早期落叶,使树体营养积累减少,第二年发芽弱小不整齐,花穗少而小,严重影响产量。
葡萄霜霉病是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分布很广,是葡萄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卵孢子越冬,游动孢子靠风雨传播,高湿度和雨露时,5~24℃时孢子萌发,潜育期7~12天。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受侵染后,初期呈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油渍状小斑点,继而常互相联合成大块病斑,多呈黄色至褐色多角形。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背面会出现白色霜霉层。新梢、卷须、穗轴、叶柄发病时,开始为半透明的油渍状斑点,后发展为黄色至褐色微凹陷的不定形病斑,潮湿时也产生白色霜霉层。果实半大时染病,病果呈褐色软腐状,不久即干缩早落,果实着色后,病菌不再侵染。
霜霉病病菌越冬与初期侵染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或年份,可以菌丝在芽或没有落的叶片上越冬。卵孢子越冬的存活量与土表面的湿度有直接关系,而温度对存活影响不大。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卵孢子在自由水(水滴、水膜、水中)中,温度达到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植株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孢子由气孔侵入寄主组织,经潜育期发病,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至少4小时的黑暗条件、95%~100%的湿度,并且只能从气孔中长出来。孢子形成的最佳温度为18~22℃。孢子囊自孢囊梗上分离需要高湿度。孢子囊借助风飞落到叶片,并在自由水中萌发(最适温度为22~25℃)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动到气孔,脱去鞭毛,成为静止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在合适条件下,游动孢子从萌发到侵入一般不会超过90分钟。孢子囊一般在晚上形成,在阳光下几小时内就失去活性,所以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种不同、温度和湿度不同,自侵染到发病(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会有区别,一般为4~13天,甚至超过20天。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若冬天、春天至夏天一直雨水较多,空气潮湿,则霜霉病发生早、严重。因为在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进一步发展,在果园内的传播;夏季的雨水不但提供了暴发的条件,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暴发。温度对霜霉病的影响不是决定因子,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在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因此,霜霉病的发生时期以春秋少风、多雾、多露、多雨时易发病。设施栽培由于环境密闭,通风往往欠佳,极易引发霜霉病。
(2)霜霉病防治方法
①综合防治。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病原的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霜霉病的发生程度或发生概率。包括完善的排涝系统,清园措施和田间卫生(处理落叶和病残组织),及时烧毁病枝形体,加强田间管理(如保持合理叶幕,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使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等)。
②药物防治。虽然农业措施非常重要和必要,但不能保证控制霜霉病,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施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霜霉病。发病前用代森锰锌600~700倍液防治,初生病时用40%霉疫净250~300倍液防治,波尔多液、雷多米尔锰锌(甲霜灵10%、代森锰锌48%)可湿性粉剂是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有效药剂还有瑞毒霉、霜霉疫净、杜邦抑快净、百泰、金雷、康正矾、杜邦克露、杀毒矾、疫霜灵粉剂、达科宁、甲霜铜、科博等。日常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福美双、80%必备600~800倍液、42%喷富露600~800倍液、78%科博600~800倍液、1∶(0.5~1)∶(200~240)波尔多液。发病后使用内吸性杀菌剂治疗,如50%金科克(烯酰吗啉)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是葡萄霜霉病的特效治疗剂,但连续施用较易产生抗性,建议连续施用不超过2次;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
葡萄霜霉病不了解,什么是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我国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分布广泛,损失惨重。症状:叶初出现淡黄色油状斑点,叶背出现白色霜霉病,随后斑点扩展为多边形,黄色至褐色。一般只有叶片受损,大量早期叶片脱落,枝条生长不良,次年产量降低。新梢、卷须、小花和花梗可产生病斑。病灶呈油状,黄褐色。患病的花穗变成深褐色,腐烂脱落。果实变硬,下垂和收缩,白色霉菌生长和脱落。
病原体疟原虫,被称为绿色木霉,属于发菜属。菌丝在病组织中蔓延,形成霜霉病,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花序梗无色,形成一束46个花序梗,从气孔伸出。孢子囊无色,单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顶端有乳突,有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肾形,一侧有两条鞭毛。有性期产生的卵孢子呈褐色,球形,壁厚。病原特性病原菌通过卵孢子在病组织和土壤中越冬。它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年。
春季至次年6月中旬,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经风雨传播到叶片上,通过气孔侵入叶片,孢子囊也可产生芽管直接侵入。菌丝在叶细胞间蔓延,以圆锥形吸器吸收叶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然后从气孔伸出孢子囊柄,进而产生孢子囊侵染,在园内迅速蔓延。一般来说,整个花园的大部分叶子在34周内就会生病。秋天过后,产卵的孢子会熬过冬天。天气寒冷,降雨早,多年多次发病严重。
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是在发病的早期控制疾病。加强培育和管理。春季出土后,修剪病蔓、病枝,清理病残,增加承栽位,增施钾磷肥,及时摘心射副梢。药物保护。落花后结合果实病害防治,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以前期为主。药剂可喷洒波尔多液路德保胶悬剂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90%三乙基膦铝可湿性粉剂,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等。这些药物交替使用以减少耐药性。选择抗病品种。比如巨大的山峰。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葡萄霜霉病的特点有哪些?
引言:葡萄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南方地区的天气,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最适合种植葡萄,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葡萄更是果肉丰满,十分甜美。而在我国国内很多葡萄产区都会发生葡萄霜霉病,这种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葡萄霜霉病的特点有哪些?
一、葡萄霜霉病
这种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古老病菌,原生于美洲大陆的葡萄霜霉病于19世纪首次发现。在19世纪中期有一场,席卷了整个欧洲的葡萄病虫害,我们都知道法国是主要的葡萄酒产园地,而他的葡萄园也没有能幸免于难,于是他们找到了一种救命稻草,那就是可以抵抗根瘤葡萄的药,但偏偏是这种药性猛烈的药有副作用,从19世纪末期葡萄霉霜病也就随着苗木和接遂悄悄进入了欧洲。
二、特点
霜霉病的病原是一种叫做葡萄霜霉的病原真菌,葡萄霜霉病主要喜欢对葡萄的茎叶下手,当然也喜欢欺负幼嫩的葡萄果实。当它为害叶片时,最初在叶子的正面会出现不规则的水渍状斑块,边缘不清晰,浅绿色至浅黄色。病斑还会相互融合形成大斑,叶子背面会出现一层白色的像霜一样的霉层,到了后期病斑会变成黄褐色或者褐色干枯,生病的叶子一般会脱落。
三、治疗
霜霉病和我们大众认识的霉菌是一样的,都喜欢阴暗湿润的特征,在高温降雨量的年份就极少发生,所以如果葡萄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很容易发生这样的病虫害,我国新疆地区葡萄的病虫害就比南部地区的少,要加强葡萄园的栽培管理,通过合理修剪,尽量去掉接近地面的不必要的芝麻是植株通风透气,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毒滋生感染的机会。
葡萄出现霜霉病。如何处理?
防治葡萄霜霉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通过杂交和嫁接尽可能地选用美洲系列的品种,因美洲种葡萄较欧洲种的抗病,如品种康拜尔、摩尔多瓦。
(2)加强葡萄园管理。
春、夏、秋季修剪时应剪除病枝、病蔓、病叶;早期架下喷石灰水杀死病残体中的病原菌;提高结果部位及棚架高度,及时摘心,中耕除草,园内通风透光,适当增施磷、钾肥。
(3)喷药保护。
铜制剂是防治霜霉病的良好药剂。在发病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可喷布1∶0.7∶200~240倍的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抓住病菌初侵染的关键时期喷药,每隔10~15天喷1次,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连续3~5次,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喷均匀,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现病叶中心点后立即开始喷施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6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隔7天左右选喷上述药剂1次,可交替使用,连喷3次左右,不仅能控制住霜霉病的发生,也能兼治白粉病、黑痘病等。当病害得到控制以后恢复到10~15天喷1次药。
葡萄霜霉病怎么治疗
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子,新稍,叶炳,幼果等,叶子初期有小黄斑,在潮湿条件下,背面会有白色的霜霉状,霜霉病的流行和天气有密切的关系,多雨多雾潮湿,氮肥过多,光照不足,树体弱,多发霜霉,防治霜霉病可以用,烯酰吗啉,银法利,霜霉威,噻唑菌胺,甲霜灵,辛菌胺酯等,为了防止抗药性,杀菌剂要交替使用
葡萄的霜霉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葡萄霜霉病的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花穗和果实。叶片染病初呈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淡黄色油渍状斑点,后期常数个病斑合并成多角形病斑。病斑背面产生白色的霜状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焦枯卷缩而早期脱落。
新梢、叶柄、果穗等发病,初产生水渍状淡黄色病斑,以后呈黄色至褐色,形状不规则,天气潮湿时,表面密生白色霜状霉层。干旱时,病部组织干缩下陷,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