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炭疽病的危害症状是什么?
该病在柑橘整个生长季节均可以发生,危害叶片、枝梢、果实。叶片、枝梢在连续阴雨潮湿天气发病,表现为急性型症状:叶尖现淡青色带暗褐色斑块,如沸水烫状,边缘不明显;嫩梢则呈沸水烫状急性凋萎。叶片、枝梢在短暂潮湿而很快转晴的天气发病,表现为慢性型症状:叶斑圆形或不定形,边缘深褐色,稍隆起,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斑面常现轮纹;枝梢病斑多始自叶腋处,由褐色小斑发展为长梭形下陷病斑,当病斑绕茎扩展一周时,常导致枝梢变黄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幼果发病,腐烂后干缩成僵果,悬挂树上或脱落。成熟果实发病,在干燥条件下呈干疤型斑,黄褐色、稍凹陷,革质,圆形至不定形,边缘明显;湿度大时则呈泪痕型斑,果面上现流泪状的红褐色斑块;贮运期间呈现果腐型斑,多自蒂部或其附近处现茶褐色稍下陷斑块,终至皮层及内部变褐腐烂。
如何防治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菌为弱寄生菌,树体营养好,抵抗力强,即可不发病。因此,加强橘园管理,培育强壮树势,加强肥水管理,防止冻害、日灼和机械损伤等措施,可使树势生长健壮,是防治炭疽病的根本途径。同时,在冬季剪除病叶、病枝,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化学防治:每次抽梢期各喷药1次,幼果期喷药1~2次,有效药剂为1∶1∶200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600倍液。为防止果实将要成熟时的果柄炭疽病,应在9月份喷药1~2次。药剂为3~5∶3~5∶1000波尔多液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加0.1%洗衣粉、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发生急性炭疽病时,单纯喷药效果不理想,应用输液方式,补施和增施磷、钾肥料。
柑橘树的炭疽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柑橘树的炭疽病: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病害。侵害叶片、枝梢、花、果实。形成叶片上有叶斑型和急性叶枯型,枝梢灰白色或淡褐色枝枯型,花蕊柱头腐烂,果实干巴、泪痕、腐烂、蒂枯等病症。棚室内有时湿度偏高,主要是形成急性叶枯型的症状。
防治方法:①冬季清园,喷洒1波美度石硫合剂清洁树冠;②在萌梢期、幼果期连续多次喷洒30%普菌克可湿性粉剂400倍、或80%大生M-45600倍液防治。
怎样识别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在我国各橘区普遍发生,可引起落叶、枯枝、幼果腐烂等。炭疽病可为害柑橘树地上部的各个部位,如叶片、小枝、大枝、主干、花朵和果实等均可发病,苗木也常受害。叶片发病症状分叶斑型及叶枯型两种。叶斑型一般发生在叶片边缘或近边缘处,病斑近圆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褐色至深褐色。湿度高时,可在病斑上见到排列成同心轮状或呈散生状的红色小点;干燥条件下则为黑色小点。叶枯型在温州蜜柑及槾橘上较为常见。发病部位多在叶尖处,初期病斑呈暗绿色,渐变为黄褐色,整个病斑呈V字形,上面有许多红色小点,有这种症状的叶片常大量脱落。
枝干症状发生在枝梢中部,开始发病是在受伤处或叶柄基部,呈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展成梭形或长梭形,病斑下陷,当枝梢被环割时即枯死。花朵受害后雌蕊柱头被侵染,常出现褐色腐烂而落花。幼果初期症状为暗绿色不规则病斑,以后扩大至全果,湿度大时常出现白色霉层及红色小点,最后变成黑色僵果,但不掉落。大果症状有干疤型、泪痕型及软腐型3种。干疤型以在果腰部较多,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发病组织不深入果皮下;泪痕型是在果皮表面有1条条许多红褐色小凸点组成的如眼泪一样的病斑;软腐型是在采收储藏时发生,一般从果蒂部开始,初期为淡褐色,以后变为褐色而腐烂。苗木常在嫩梢第一片、第二片顶叶开始发生烫伤症状,以后逐渐向下蔓延,严重时可使整个嫩梢枯死。
柑橘炭疽病是怎样传播和为害的?
柑橘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菌在有病组织上以菌丝及分生孢子过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并借助风雨或昆虫传播,引起发病。此外,病菌也可以潜伏侵染,条件适合时才表现症状。该病在高温、湿条件下发病,严重程度常取决于雨日多少及降雨持续时间。一般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夏、秋梢期为盛发期。栽培管理不良,冻害严重,早春低温、潮湿,均能助长病害发生。品种以甜橙、椪柑、温州蜜柑及柠檬发病较重。
炭疽病对柑橘的危害大吗?能怎样有效防治?
柑橘炭疽病也叫柑橘爆皮病。是柑橘普遍发生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症之一,各柑橘产区均有发生。影响产量和质量,发生严重时造成死树毁园。结合我以前做农药销售的经验,就从柑橘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止措施来说说!
一、柑橘炭疽病的发病症状
该病可为害叶片、枝梢和果实,以叶片受害最重,该病害也是一种重要的贮藏期病害。
叶斑型(慢性型):病斑多出现在成长叶片或老叶片叶尖和叶缘,早春低温和多雨时,叶尖呈水渍状暗绿至黄褐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多呈“^”形枯死,病、健部分分界明显,干燥时病斑灰白色,其上散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多雨时病斑有朱红色胶质溢出。老叶病斑多在叶缘,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0.2~35px,病斑稍下凹,中间呈灰白色,其上也生轮纹排列的小黑点。
叶枯型(急性型):常出现在春梢嫩叶上,从叶尖外逐渐向下呈“V”字形扩展,初为淡青带暗褐色开水烫伤状的急性型病斑,边缘呈不清晰波纹状,边缘不明显,病叶易脱落,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粉红色小点,后期颜色变暗,病叶腐烂,常造成全株性严重脱落。
枝梢:一是冻害后病梢自上而下枯死,病斑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另一种则从腋芽开始发生棱形淡褐色病斑,枝枯后呈灰白色,其上亦散生黑色小点,叶常呈干卷状挂在枝上。如连绵阴雨,嫩梢顶端3~10 cm处突然发生开水烫伤状,3~5天后即为凋萎的急性型症状。
果实:幼果病部初为暗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扩展至全果,在潮湿条件下,病果上出观白色霉层及淡红色小粒点。病果腐烂后失水干缩成僵果,一般不脱落。成熟果实受害一种出现黄褐色凹陷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果肉一般不受害。另一种多发生在贮藏期,果上病斑深褐色,并逐渐扩大引起全果腐烂。有时表面长处黑绿色的茵丝体和黑色小点。
二、柑橘炭疽病发病规律
柑橘炭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炭瘟病菌属于一种典型的潜伏侵染菌。病菌在嫩叶及幼果期就已经侵入到柑橘组织内部。病凶的寄生性较弱,即树势健壮时不发生或少发生炭疽病,若树势生长弱,抵抗力下降就会发病严重。炭疽病是否发生决定于外界的环境条件和树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其发生与气候、栽培条件及树势密切相关。特别是当上年秋冬多雨寡照、橘园积水、根系缺氧、树势较弱时,炭疽病病菌会“乘虚而入”潜伏侵染,造成越冬病原菌基数较大;初春又遇强寒流侵袭,树体受冻,抗病力下降,加之低温多雨气候非常有利于炭疽病病菌大量传播和入侵,造成树体为害。发病后叶上发生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在病斑褪色部分,分布着轮纹状的许多小黑点,在枝杆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梭型和带状病斑,使树皮爆裂,群众称为“爆皮病”。12月下旬至翌年3-4月发病。
三、柑橘炭疽病防治措施
注重适时采收,在正常成熟期内抓紧采收,及早恢复树势。
可结合冬春修剪,剪除病虫枯枝,摘除、捡拾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铲除病原菌,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科学修剪,防止树冠郁蔽。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排除积水,防止根系缺氧。
改变果农盲目用药、滥用农药、超常用药的不良习惯,变为科学使用农药,预防为主、对症下药,及时有效最大限度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在春夏秋梢期各喷1-2次杀菌剂,或在初发病时开始喷药防治,施药间隔10-15天,连续喷药2-3次。可选用25%咪鲜胺乳油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22.2%抑霉唑乳油3000~4000倍液,或12%松脂酸铜乳油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刺500倍液,或30%丙多·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5%溴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刺500-800倍液,轮换喷施。
以上就是柑橘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你有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