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是从哪里提取
1、提取法:指蛋白质或以含有蛋白质的物料为原料,经酸、碱、或酶水解以后提纯氨基酸的方法。早期提取法是建立在溶剂抽提、等电点结晶和沉淀剂分离的基础上。随着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使氨基酸的分离更为容易,简化了提炼工序,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氨基酸收率。提取法的优点是原料来源丰富,投产比较容易,但产量低,成本高,三废较严重。
提取与分离是氨基酸生产的基本技术。无论何种方法均有分离纯化工序。即提纯也是提高氨基酸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仍有一定数量品种如半胱氨酸、酪氨酸、羟脯氨酸、组氨酸、亮氨酸用提取方法生产,且占主要的地位。
2、氨基酸生产中普遍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菌体留存于发酵液中,成为发酵废母液有机污染物的一部分,菌体蛋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氨基酸提取工艺不同,废母液中的成分也不同。
扩展资料: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1、每种氨基酸分子中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2、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链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侧链基团)的不同。
氨基酸是羧酸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与羟基酸类似,氨基酸可按照氨基连在碳链上的不同位置而分为α-,β-,γ-…w-氨基酸,但经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而且仅有二十几种,他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氨基酸
酸性氨基酸的提取
在低温下,G的溶解度小,加酸调节体系PH=PI=6.2,氨基酸在等电点时存在状态会两性离子,此时其溶解度最小,最容易从母液中析出,用于分离.
发酵液菌体离心测量氨基酸含量和不离心测量含量有等有啥区别,发酵液离心的作用是什么?
测量发酵液氨基酸含量时,通常需要先离心分离菌体。
这样做的原因是:测量时通常要加入一些酸性或碱物质,或改变加入一些试剂,有时还需要改变温度。这些操作步骤都有可能改变发酵液的酸碱平衡、渗透压等,造成菌体死亡和自溶,使菌体内部的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物质进入发酵液。一方面可能造成测定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还可能使某些测定方法无法使用,造成测量失败。
而在测量前预先除去菌体,得到的测定结果就只是发酵液的,不包括菌体内部的。如果不除去菌体,测量结果中就可能也包括了菌体内部释放出来的。而这部分氨基酸是在发酵完成后的提取工序中无法提取出来的。造成发酵时氨基酸利率升高,而提取时收率过低。
请问我们厂的氨基酸应该用什么技术处理好呢
您好,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谷氨酸发酵液除菌中的应用
采用膜分离技术对谷氨酸发酵液进行处理,将谷氨酸与菌体蛋白分离,超滤液经等电点结晶,得到谷氨酸,收率提高7%左右。回收蛋白的同时还可实现除菌体、洗菌、浓缩过程连续化操作,而且显著降低过程洗水量,降低污水处理量。
二、乳酸生产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与树脂吸附技术集成工艺应用于乳酸工业生产中,能起到克服传统乳酸生产工艺中的流程长、处理难度大、能耗高、成本高、产品纯度低等缺点,用超滤技术对发酵液进行处理,后续配合离子交换,乳酸收率可达到80%-85%,比结晶法提高25-30%,对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三、甘氨酸纯化处理的应用
甘氨酸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是食品、医药、化工等重要的原料之一。采用连接公司设计制造的微滤过滤系统或超滤膜分离系统去除工业级甘氨酸中的微量悬浮杂质,以得到食品级、医药级甘氨酸纯化产品。甘氨酸净化过程中粉末活性炭的去除,采用微滤技术净化后,甘氨酸产品经高倍显微镜检测未发现残余活性炭粒子完全满足出口产品的质量要求。
发酵液分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发酵液分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加热法;
调节悬浮液的PH值;
凝聚和絮凝
(1)凝聚
凝聚是指向胶体悬浮液中加入某种电解质,在电解质异电离子作用下,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电位降低,从而使胶体失去稳定性并使粒子相互凝聚成1mm左右大小的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2)絮凝
絮凝是指使用絮凝剂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左右大小的絮凝团的过程。其中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
添加助滤剂;
添加反应剂;
其他方法
(1) 添加草酸盐除去高价无机离子(主要是Ca2+、Mg2+和Fe2+等)
(2) 去除杂蛋白的主要方法
① 沉淀法:Pro是两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阴离子如三氯乙酸盐、水杨酸盐、苦味酸盐等形成沉淀,在碱性溶液中,能与一些阳离子如Ag+、Cu2+、Zn2+、Fe3+和Pb2+等形成沉淀;
② 变性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加热法,还有大幅度调节PH,加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或一些表面活性剂等方法;
③ 吸附法:加入某些吸附剂吸附杂蛋白而将其除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