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很容易出现萎蔫现象,如何进行科学防治呢?
黄瓜开花结果后,病害相继发生。起初,植物的一些叶子或一边的叶子在中午枯萎下垂,似乎缺水,迟早会恢复。后来,枯萎的叶子逐渐增加,遍布整个植物,迟早无法恢复,很快死亡。这可能是由枯萎病引起的,应该及时预防。
一. 黄瓜枯萎病症状
黄瓜枯萎病可发生在整个生长期,尤其是开花结实期。苗期茎基部变褐、萎蔫、萎蔫。幼苗早期受损,在出土前就腐烂,或出苗后子叶很快失水,萎蔫下垂(猝倒病是先猝倒后萎蔫)。成株发病时,受害植株早期出现部分叶片或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乎缺水,早晚恢复,几天后无法恢复,于是萎蔫死亡。主卷须基部纵向裂开,撕裂根茎患病部分,维管束由黄褐色变为暗褐色并向上延伸。湿的时候茎基部茎皮一半纵向裂开,树脂胶溢出,上面粉霉,最后患病部位变成剑麻。
二.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病原菌以菌丝、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将成为来年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可以在土壤中存活5 ~ 6年或更长时间。它们通过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伤口和根毛顶端的黄瓜镰刀菌细胞间隙侵入,在维管束中繁殖,并向上扩展,堵塞导管,产生毒素杀死细胞,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是当年发病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连作次数越多,病害越严重。土壤水分高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根系积水促进病害传播。高温是疾病发生的有利条件。病原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 ~ 27°C,土壤温度为24 ~ 30°C,过量的氮肥和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活动,在pH 4.5 ~ 6的土壤中枯萎病严重,在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多的土地上病害严重。
三.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在75℃的水中浸泡1.5分钟,持续搅拌至水温降至30℃,持续浸泡4 ~ 6小时,取出放入25 ~ 28℃的培养箱中催芽20 ~ 28小时,即可开始播种胚根。
2.合理轮作。与茄科、豆科轮作2年以上。彻底清除田间生病和残疾的植物,并深入土壤。收获后,要尽快深入土壤,接受雨雪,有利于冻死和疏松土壤。深翻40 cm以上,翻面时间不晚于种植前20天。
3.施足底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公斤或有机肥40公斤,高磷高钾复合肥100公斤,脉钾50公斤。
4.高垄栽培。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将栽培行制成20-30厘米高的垄,在垄上种植作物,以增加通风和透光。
5.基质穴盘嫁接育苗。利用黑籽南瓜对尖孢镰刀菌黄瓜特化的免疫特性,以黑籽南瓜为砧木,黄瓜品种为接穗嫁接育苗,可有效防治枯萎病,是生产上防治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
6.加强现场管理。合理施肥(尤其是氮肥),提高透光强度,适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温度,生长期喷施护绿剂5000次,抑制枝条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在蕾期、幼果期和膨大果期喷施Biot,可增加果基,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无畸形和落果,提高优质商品率,增加产量和收入。浇地前先听听天气预报,至少要晴天或者阴雨天浇水。
7.化学控制。用复合木霉防除,拌种与混肥相结合,1/4拌种与3/4混肥,每亩基础与冲洗施菜量为1000g,分2袋。在15克57.6%的农多福中加入200倍的2.5%石勒氏SC溶液,每株250毫升,每隔5 ~ 7天灌一次,连续灌三次。根灌用43%浩克3毫升和冠菌乐8毫升,每株250毫升,每7天一次,连续三次。33.5%喹啉酮25 ml加入30%甲巯咪唑500倍液根灌,每株灌250 ml,5 ~ 7天1次,连续3次。用60%百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250毫升,7天1次,连续3次。以上任一公式均可交替使用。如果及时治疗,效果可达85%以上。
黄瓜叶子怎么枯萎了,什么病,怎么防治
黄瓜叶子枯萎,如果数量少,需控制浇水,避免根部积水即可。若大面积发生,应属于黄瓜重茬土传真菌病害,黄瓜枯萎病。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
一般黄瓜枯萎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侵入。通常重茬次数越多,病害越重。土壤高湿、根部积水、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氮肥过多、酸性、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多的地块病害发生重。
黄瓜的枯萎病和蔓枯病的区别和防治方法
黄瓜的枯萎病和蔓枯病都是指黑腐病;
防治方法是换气不充分的早春、晚秋及冬季的温室和大棚栽培的番茄都可以发病。密植及灌水过多易发病,生长衰竭,尤其是收获期脱肥时,发病率很高。作为预防对策,要栽培抗性品种,注意换气,避免过度灌水和密植。
应该及时对整株萎蔫、根系病变较重的植株应剪断其根茎,并对病穴进行重点杀菌处理。用药3天内遇大雨,应于雨后1天再次使用一次。及时铲除病株并进行药剂杀菌处理。
扩展资料:
黑腐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从下部叶片逐渐扩展至上部叶片。叶片表面有部分黄变,其背面出现灰白色轮廓不分明的病斑,密生灰白色霉层。
不久之后,叶表面也生成霉层,最后,叶片卷曲干枯,导致坐果不良,果实生长不良,早期着色。 温室、大棚栽培时常发病。
在拱棚栽培中,主要发生在覆盖过程中,但湿度大时,去掉塑料薄膜之后也仍继续蔓延。
怎么识别和防治黄瓜枯萎病?
枯萎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特别是在棚(室)栽培的黄瓜危害更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高达80%~90%,从而严重影响黄瓜的生产发展。
黄瓜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以结瓜期为发病盛期。初期基部叶片褪绿,出现黄色斑块,逐渐全叶发黄,叶片由下向上凋萎,似缺水症状。开始时,植株中午凋萎,早、晚恢复正常,3~5天后全株凋萎,不再恢复。病株的主根或侧根呈褐色腐烂,极易折断。有时瓜蔓基部近地面3~4节处开裂,可溢出橙色胶状液,并出现黄褐色条斑,在高湿环境下,病部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在已枯死病株茎上则更为明显,纵剖茎基部,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
防治方法:黄瓜枯萎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策略。
(1)选种
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
采用种子包衣或用55℃温水浸种25分钟,进行消毒。
(3)农业防治
选用新鲜无病源的菜园土,做营养钵育苗基质,可有效防治苗期发病;种子催芽后直播在育苗钵内,不进行2次分苗移栽,不伤根,是当前防治枯萎病的关键措施之一;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土壤温度高,透气性好,有利于根系下扎,增强植株抗病性;南瓜根系对黄瓜枯萎病具有高度抗病性,黄瓜与黑籽南瓜嫁接,是多年重茬老棚黄瓜防治枯萎病的有效方法;发现萎蔫后,立即拔除烧毁,并在病株发生部位用生石灰消毒;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和瓜蔓,并集中加以处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与非黄瓜作物进行轮作3年以上,如轮作有困难,温室内也最好不要一年连栽两茬黄瓜。
(4)高温闷棚
夏季换茬休闲时,利用高温闷棚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然后再种植黄瓜。每闷棚1次,可种植2~3茬黄瓜。
(5)药剂防治
土壤消毒,发现有轻微发病的连茬黄瓜,应在定植前用96%恶霉灵20克加100倍细潮土,每667平方米用2千克,撒在定植沟内,有一定防治作用。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96%恶霉灵3000倍+天达2116壮苗灵600倍液喷洒植株并灌根,每株灌根100毫升,7~10天1次,连续2~3次。
黄瓜的枯萎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黄瓜枯萎病的病原及发病规律:(1)病原。
黄瓜枯萎病是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真菌侵染致病。
(2)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未腐熟的农家肥里或附着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干燥土壤里至少可存活5~6年。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和根毛端细胞、侧根分枝处、茎基部裂口侵入,在薄壁细胞内和细胞间生长,而后侵入维管束,在导管里快速发育、繁殖、蔓延。使植株萎蔫,导管变褐。
(3)发病条件。
枯萎病发病的温度范围很广,发病适温为24~28摄氏度,发病与湿度关系密切,雨水或灌水过多时易发病。多年连作地发病较重。另外,管理粗放,地下害虫、线虫多,根部伤口多的地块均有利于病害的侵染和发生。
黄瓜的枯萎病会出现哪些症状?
黄瓜枯萎病的症状:黄瓜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病,但以开花、抽蔓到结果期发病最多。幼苗染病,顶端呈现失水状,子叶萎蔫下垂,茎基部变为黄褐色缢缩,发生猝倒死亡,土壤湿度大时,根颈处产生白色绒毛状物。染病较早时,幼苗未出土即腐烂。
成株期发病,多数病株均从开花结瓜期开始表现症状,病株生长缓慢,下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中午萎蔫,夜间恢复,反复数日后全株萎蔫枯死。有时一株在开始时只有少数枝蔓萎垂,后逐渐蔓延到全株,而在茎基部节上可长出不定根,有时表现半株发病,半株健全。
病株到后期,茎基部表皮多纵裂,节部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常流出松香状的胶质物,潮湿时,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和根部变黄褐色腐烂,极易从土中拔起,横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呈褐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