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毒力?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包括哪些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
毒力是细菌引起疾病的强弱程度。通常病原菌的毒力越大,其致病性就越强。
侵袭力是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包括菌体表面的结构和侵袭性酶;侵袭力相关的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菌毛、黏附素、荚膜和类荚膜。
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外毒素分为三类,分别是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扩展资料: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
(1)菌体表面的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
(2)侵袭性酶,是某些致病菌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细胞外毒素,这些酶可以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2、毒素:
(1)外毒素: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毒性强,对宿主细胞具有选择特异性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DIC等病理变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毒力
百度百科——侵袭力
百度百科——内毒素
百度百科——外毒素
细菌毒力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病原性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通常病原菌的毒力越大,其致病性就越强.同一种病原菌,因菌株数不同,致病力大小也不相同,它的毒力也有强毒,弱毒和无毒株之分.细菌的毒力测定,在微生物实验研究中特别重要,尤其在疫苗效价,血清效价检定,细菌毒素的测定,食品毒理研究等,都必须预先将实验用的细菌(或毒素)的毒力加以测定.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系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素)感染易感动物来进行.每次试验时,均须注意实验动物的种别,年龄与体重,试验材料和剂量,感染途径以及其它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毒力测定结果.其中感染途径与动物体重尤为重要.一般要加以规定,通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有最小致死量(M.L.D)和半数致死量(LD50 )两种.
(一) 最小致死量 能使特定的动物感染后,在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少活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这一测定毒力的方法比较简便,不过有时可能由于实验动物个体差异而结果有误差.
(二) 半数致死量 在一定的时限内能使半数实验动物感染后发生死亡所需的活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试验时要选择年龄,大小,体重一致的动物,将动物分为若干个组,每组动物数量相等.然后用等量的试验材料感染同一组动物.各组动物所用的试验材料量均有一定差数.对每组动物加以记录,然后用数学方法计算半数致死量.
(三) 最小感染量和半数感染量 最小感染量(M.I.D)是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试验动物,鸡胚胎,细胞培养)能引起传染发生的最小剂量.半数感染(ID50 )是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数量.
(四) 半数致死量按Reed和Muench两氏所介绍的方法计算.
侵袭力和毒素构成细菌毒力,其物质基础是细菌的菌体结构和代谢产物.包括菌体表面的黏附结构,比如纤毛,外膜,水解酶,毒性代谢产物,包括脂多糖,蛋白质之类的,等等
毒力是特定的病毒?它是什么的特征?
病毒毒力的定义:
给毒力以恰当的定义,是明确讨论的对象与范围,以及论述的意义;毒力是对生命而言的,任何对生命有害的因素都可统称为毒力,但一般概念中不包括物理因素,如温度、压力、辐射、湿度、空气等,因为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大自然的这些因素是基本恒定而安全的,不然生命无意发生。但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因素也会表现出对生命的伤害,如水火等自然灾害,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同位素碘制剂是利用辐射产生毒力的特殊例子。传统概念应该以化学或生化活动为基础,导致生命变性、死亡或功能损害的作用称之谓毒力,这样我们就把物理因素排除在外了。
自然界毒物结构与成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重金属离子,二是化学物质,三是生物毒剂。前两类毒物是传统意义上的毒物,其作用是普遍性的,即对所有的细胞生命都有毒,如汞、碘、砷、铅、铊、铜、金、银、铁等等金属离子和苯、酚、强酸、强碱、有机磷等等化合物。金属离子的毒力基础是重金属离子自身的分子量与强离子作用,化学物质的毒力基础是化学物分子的活性基团或化学键。这两种毒力均可破坏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伤害细胞生命活动或终止生命。
生物毒是自然界种类与性质最复杂的毒物,是一些物种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生物大分子,其毒力的发挥有特定的范围、时间与条件,一种毒物只对某些物种与某些组织细胞有毒力;其次因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加热可以破坏其毒性;再次是一般都有抗原性,在有免疫系统物种的体内可诱发抗体反应,所以相当部分的生物毒都有对应的可发挥解毒作用的抗毒素。有植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乌头碱、钩吻、曼陀罗、夹竹桃、毒蕈、莽草、红茴香、雷公藤等;和动物产生的生物毒素,如蛇毒、河豚、斑蝥、蟾蜍、鱼胆、蜂毒等。病毒的毒力应该归于生物毒,更为特征的是病毒有生命,其毒性可以在作用对象中随病毒复制而增长、随传代而演化,因此病毒的毒力与入侵数量无密切相关,对感染宿主的毒性作用是动态的和可变的。
生物毒的性能依赖于毒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及其活性基团,病毒的组成仅核酸与保护核酸的蛋白,包膜脂成分是从细胞“借来得”,不可能出现超越细胞合成能力的分子类型与形式,因此病毒的毒力只能与这两种物质有关。尚无证据表明除外信息储存功能DNA还有其它生物活性,因此病毒中只有RNA和蛋白这两类物质,具有分子三维结构和活性基团,可作用于对应的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干扰活性,破坏构象,甚至酶切分解底物等作用而发挥毒性。
病毒生命周期中有RNA在细胞内的运动,因此不能排除病毒RNA干扰细胞而呈毒力作用,如艾滋病人CD4细胞的调亡就不能排除HIVRNA的毒力作用,但RNA很不稳定,离开细胞的RNA很易被酶解失活,也没有进入细胞的动力,所以单纯的RNA不能成为毒物。病毒的毒力主要来源于其蛋白成分,病毒蛋白可以分布在感染细胞的细胞内、细胞外和细胞膜上,因此病毒的毒力可以体现在宿主机体的各个部分。
细菌毒力的组成是什么
细菌毒力的组成是侵袭力和毒素。
细菌主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即细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在细胞中间逐渐形成横隔,由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细胞分裂是连续的过程,分裂中的两个子细胞形成的同时,在子细胞的中间又形成横隔,开始细菌的第二次分裂。
有些细菌分裂后的子细胞分开,形成单个的菌体,有的则不分开,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如链球菌、链杆菌等。
扩展资料:
细菌和病毒同属于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东西。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微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在人体中增殖,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细菌较大,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它们的生长条件也不高。
病毒则比较小,一般要用放大倍数超过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病毒没有自己的生长代谢系统,它的生存靠寄生在宿主(如人)和细胞中依赖他人的代谢系统。
农药的毒力和药效有什么区别?
农药其所以对有害生物具有防治效果,除了一些特异性杀虫剂外,基本都是由于药剂对生物体具有直接的毒杀作用或致毒效应。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毒力测定一般多在室内进行,所测定结果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田间,只能提供防治上的参考。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寄主植物、不同的有害生物防治对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田间环境因素,都与药剂作用效果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药效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因此,对防治工作具有实用价值。毒力与药效的含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