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指人的
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对能力的影响最显著。
1.素质
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生来或早期聋哑的人难以发展音乐能力,双目失明者无从发展绘画才能,严重的早期脑损伤或脑发育不全的缺陷是智力发展的障碍。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但不是能力本身。素质作为先天生成的解剖生理结构,不能现成地决定能力。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能力,只是由于他生来具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特点,因而他具有能力发展的一般可能性。只有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解剖生理素质在活动中显露并发展起来,才逐渐形成能力这样的心理特征。
2.知识和技能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技能是操作技术,是对具体动作的掌握,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知识、技能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可能取得的成就。
能力和知识、技能密切地联系着,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掌握知识、技能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而知识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当然,知识、能力的发展与技能的发展不是完全一致的。
3.教育
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教育不仅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且对能力的发展同样也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能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运用分析概括的方法去讲授课程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把这样的方法作为遇到问题进行思维的手段;把外部的教学方法逐渐转化为内部概括化的思维操作。
儿童、青少年的在校教育,对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当人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不够用,有些甚至是已经过时的。尤其是技能能力更是如此。因此,在职职工的职业教育,对现代企业的职工来讲就显得特别重要。他们必须掌握多种知识、多种技能,并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4.社会实践
能力是在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劳动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职业的劳动,制约着能力发展的方向,如纺织厂的验布工人,辨别布面疵点的能力比一般人高。这是同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分不开的。
不同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们在实践和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不断地克服薄弱环节,从而使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5.勤奋
勤奋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要使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的增长,没有主观的勤奋努力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政治家、科学家和发明家,无论他们从事的领域有多么大的不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没有刚毅的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力,任何成就都不可能取得,也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此外,营养状况、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对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
什么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主导作用?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主要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实际上,能力就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先天素质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听觉或视觉生来就失灵者,无法形成与发展音乐才能,也不能成为画家;早期脑损伤或发育不全的人,其智力发展会受严重 影响.
神经系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对能力的形成是有影响的.如神经系统的强度水平影响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影响注意的分配;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影响知觉的广度.
我们承认先天素质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并承认先天素质具有遗传性,但并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第一,先天素质本身就不完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有些是因胎儿期由于母体环境的各种变异的影响,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第二,先天素质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第三,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
2.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发展的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可以成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从五岁才得到最恰当的教育,那么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从十岁才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见,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
3.教育条件的影响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
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促进了其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质和环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就曾提出过“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后者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可以积累不同的能力.许多关于劳动、体育、科研等实践活动影响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油漆工在长期的工作中,辨别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分辨的颜色达四五百种;陶器和瓷器工人听觉很灵敏,他们可以根据轻敲制品时发出的声音的性质,来确定器皿质量的优劣.同样的道理,人的自学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人的组织能力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的各种能力,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无从提高和发展的.
四、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许多学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智慧同坚强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和信念,发展能力就缺乏强大的动力;兴趣和爱好是促使人们去探索实践,进而发展各种能力的重要条件.高尔基说过:才能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对事业的热爱.当人们迷恋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就会给能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内部力量;勤奋与坚强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说过:天才就是勤奋.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从这个公式看出,爱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多种因素的结合,但勤奋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什么
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
“施用累能”是什么意思?
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出处: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王充出身“细族孤门”,自小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擅长辩论。后来离乡到京师洛阳就读于太学,从师班彪。常游洛阳市肆读书,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时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病死家中。
如何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一)、教给学生常用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前提。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身心特点等原因,对许多实验仪器及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不清楚,若不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使用方法,小学生在使用仪器和材料实验时,既影响课堂质效,又容易出错,弄不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课堂教学事故。(像酒精灯、试管等这类实验仪器的使用。)“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中的实验材料:电池、导线、小电珠,小学生尽管很熟悉,也能用很多种方法使小电珠发亮,但多数小学生实验的盲目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撞天浑”。那么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就不利于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材工”,花几分钟让学生弄明白:小电珠要发亮,必须将金属小圆点、金属螺纹用导线接通;电池也有两个接线点,即两极――正极,也就是电池的铜帽(电流流出来),负极,也就是电池的锌皮(电流流回去)。学生再做“小电珠发亮”的实验时就有较强的针对性了。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在小学生遇到新的仪器或工具是,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引导他们认识并了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至于是教师讲解、示范,还是让学生实验中探索,或是实验后引导学生归纳,这要根据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具体特性而定。
(二)、教师科学实验示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两类实验,一类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一类是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即使是后者,有时候也需要教师科学实验示范,尤其是刚接触科学课程不久的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或是教师单独示范、或是师生合作示范),能有效给学生作出垂范,有助于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教师的科学实验示范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在学生交流“点亮我的小灯泡”的实验后,我就同学生合作,向全体同学科学示范了点亮小灯泡的各种连接方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小灯泡,亮不亮,要看锌皮与铜帽,金属螺纹与小圆点是否都接上。四个全接它就亮,四者缺一它不亮。”
(三)、学生分组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充提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又提出了“科用累能”,即从事各种不同活动、各种不同职业积累各种不同能力。那么作为小学生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实验能力,当然也必须在小学生不断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程序、过程和结果的良好实验习惯。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分组实验中,我就注重让学生用图示法记录小灯泡发亮(一根电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
(四)、注重学生记录、分析、整理、归纳和交流,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必要补充。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更要培养他们整理、归纳数据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创造之能力。因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如实作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而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实验交流,让学生把他们实验中的困惑与经验,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施用累能什么意思 施用累能意思是什么
1、施用累能,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2、出处: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
3、从教育思想来看,他强调社会实践环境对人的影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6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