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针草的介绍 鬼针草的功效作用
鬼针草(学名:Bidens pilosa L.),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钝四棱形。茎下部叶较小,很少为具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什么是鬼针草?鬼针草的 功效作用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鬼针草的资料,欢迎阅读。
鬼针草的介绍
鬼针草, 中药 名。为菊科 植物 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的全草。全国广布。具有 清热 解毒 ,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风湿 痹痛,跌打损伤。
别名
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婆婆针、鬼骨针、盲肠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归经
归肝、肾、脾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主治
用于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虫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急性胃肠炎:刺针草15-30g,车前草9g。水煎服。呕吐加生姜5片, 腹痛 加酒曲2个。
2、治小儿单纯性 消化 不良:刺针草鲜草3-5株。水煎浓汁,连渣放在桶内,趁热熏洗患儿双脚,一般熏洗3-4次,每次熏洗约5min。1-5岁熏洗脚心,6-15岁熏洗到脚面, 腹泻 严重者,熏洗部位可适当上升至腿。
3、治急性黄疸型 传染 性肝炎:鬼针草100g,连钱草60g。水煎服。
4、治疖肿:刺针草全草剪碎,加75%乙醇或白酒浸泡约2-3天后,外搽局部。(1—4方出自《全草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
二、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抢水洗净,稍晾,切段,晾干。
形态特性
鬼针草又名:鬼骨针,婆婆针。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中部叶和下部叶对生;柄长2-6cm;叶片长5-14cm,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再次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鞭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细齿或钝齿,两面略有短毛;上部叶互生,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5-10cm;总花梗长2-10cm;总苞片条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细短毛;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筒状花黄色,发育,长约5mm,裂片5。瘦果条形,长1-2cm,宽约1mm,具3-4棱,有短毛;先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mm。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路边、荒野或住宅附近。全国广布。
鉴别
一、药材性状
茎略呈方形,幼茎有短柔毛。叶纸质而脆,多皱缩、破碎,常脱落。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个呈条形、有3-4棱的瘦果,冠毛3-4枚,有时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
药理作用
1、对中枢 神经 系统的作用,鬼针草注射液有一定是镇痛作用,但其强度不及吗啡。
2、抗高 血脂 及血栓形成作用,抑制动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的作用。
3、抗 胃溃疡 作用,对利血平溃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对组胺溃疡、可的松溃疡无效。
4、对胃液分泌量与酸度的作用,能减少胃液的分泌,也能使胃液PH、游离酸显著降低。
5、对胃肠道平滑肌作用。
6、毒性,无毒。
现代应用
1、预防 感冒 、 流感 。
2、治疗 小儿腹泻 。
3、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4、治疗慢性 前列腺炎 。
相关论述
《中国药物植物图鉴》:“治痢疾,咽喉肿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
鬼针草的功效作用
鬼针草(婆婆针)【菊科】
【中药概述】
鬼针草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苦、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1.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痛,肠痈,黄疸,疟疾,毒蛇咬伤,痒疹等。
2.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腰痛,关节疼痛, 胃痛 ,噎膈等。
3.清热止痢:用于腹泻,痢疾等。
【药效鉴别】
鬼针草兼有益气健脾作用,可用于体虚无力,脾虚泄泻。
【临证应用】
治急性单纯性 阑尾炎 。本品与败酱各30g,水煎服,日2次。
【药理作用】
1.水煎剂有抗炎作用,治阑尾炎、前列腺炎;
2.小儿腹泻。
3.钩虫性 贫血 。
【 化学 成分】
含 生物 碱、鞣质、皂甙、黄酮甙、挥发油等。
【用量用法】
鬼针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鬼针草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采收最好时节在夏、秋开花盛期,收割其地上部分、去除杂草,鲜用或干用。鬼针草的功用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鬼针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1、《本革拾遗》:“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
2、《纲目》:“涂蝎虿伤。”
3、《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痈解毒。”
4、《江苏植药志》:“捣汁敷,止血。”
5、《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
6、《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7、《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鬼针草的药用价值
【药名】鬼针草
【别名】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婆婆针、鬼骨针、盲肠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虾尾草,方骨苦楝。
【来源】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肝经、肺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主治】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痈;疔疮肿毒;蛇早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倍量;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禁忌】《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鬼针草的药用附方
1、治痢疾:鬼针草柔芽一把。水煎汤,白痢配红糖的功效与作用,红痢配白糖,连服三次。(《泉州本草》)
2、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五钱,青松针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3、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一两五钱至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4、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五钱(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的功效与作用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医药》6(2):19,1961)
5、治偏头痛:鬼针草一两,大枣的功效与作用的功效与作用三枚。水煎温服。(《江西草药》)
6、治胃气痛:鲜鬼针草一两五钱。和猪肉四两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泉州本草》)
7、治大小便出血:鲜鬼针草叶五钱至一两。煎汤服。(《泉州本草》)
8、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一至二两(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的功效与作用一两,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福建民间草药》)
9、治四肢无力:脱力草一把。煎汤服。(《江苏药材志》)
10、治蛇伤、虫咬:鲜鬼针全草二两,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渣捣烂涂贴伤口,日如法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鬼针草副作用
《本草拾遗》:无毒。鬼针草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左右)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用药禁忌】
《泉州本草》:”孕妇忌服。”
猜你喜欢
1. 鬼针草的用法
2. 鬼针草的功效和作用
3. 鬼针草的功效与作用
4. 鬼针草的功效和作用
5. 鬼针草功效与作用
6. 紫金牛的功效与作用
鬼针草是什么草,中草药书里面有没有?
鬼针草是金盏银盘
品名:
金盏银盘
别名:
鬼针草、铁筅帚、千条针、金盘银盏
概述:
本品为菊科鬼针属植物金盏银盘的全草。
产地分布:
本品主产于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地。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略具四棱,无毛或被稀疏卷曲短柔毛。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7cm,宽1-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稍密的锯齿,两面均被柔毛,侧生小叶1-2对,通常不分裂,基部下延,无柄或具短柄,三出复叶状分裂仅一侧具1裂片,边缘有锯齿;总叶柄长1.5-5cm。头状花序单生,花序梗长1.5-5.5cm,果时长4.5-11cm;总苞基部有短柔毛,外层苞片8-10枚,线形,先端渐尖,背面密被短柔毛;舌状花通常3-5朵,不育,舌片淡黄色,先端3齿裂,或有时无舌状花;盘花筒状,冠檐5齿列。瘦果线形,黑色,具四棱,两端稍狭,多少被小刚毛,顶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
【婆婆针】菊科,鬼针草属
学名:Bidens bipinnata L.;
别名:鬼针草、刺针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20厘米,下部略具四棱,无毛或上部被稀疏柔毛,基部直径2-7厘米。
叶对生,具柄,柄长2-6厘米,背面微凸或扁平,腹面沟槽,槽内及边缘具疏柔毛,叶片长5-14厘米,二回羽状分裂,第一次分裂深达中肋,裂片再次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菱状披针形,具1-2对缺刻或深裂,顶生裂片狭,先端渐尖,边缘有稀疏不规整的粗齿,两面均被疏柔毛。
头状花序直径6-10毫米;花序梗长1-5厘米(果时长2-10厘米)。总苞杯形,基部有柔毛,外层苞片5-7枚,条形,开花时长2.5毫米,果时长达5毫米,草质,先端钝,被稍密的短柔毛,内层苞片膜质,椭圆形,长3.5-4毫米,花后伸长为狭披针形,及果时长6-8毫米,背面褐色,被短柔毛,具黄色边缘;托片狭披针形,长约5毫米,果时长可达12毫米。
舌状花通常1-3朵,不育,舌片黄色,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宽2.5-3.2毫米,先端全缘或具2-3齿,盘花筒状,黄色,长约4.5毫米,冠檐5齿裂。
瘦果条形,略扁,具3-4棱,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瘤状突起及小刚毛,顶端芒刺3-4枚,很少2枚的,长3-4毫米,具倒刺毛。
产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生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广布于美洲、亚洲、欧洲及非洲东部。
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摘自《中国植物志》)
一包针的功效与作用
一包针功效:用于解毒消肿,清热镇痛,活血散瘀,调气消积。
常用于胃肠炎,中暑腹痛,细菌性痢疾,感冒发热,急性喉炎,淋证,白浊,痔疮,脱肛,大小便出血,糖尿病,蛇伤,肩周炎,跌打损伤,关节炎等。
抗真菌和抗酵母菌等作用。
扩展资料:
鬼针草又名三叶鬼针草、虾钳草、蟹钳草、对叉草、粘人草、粘连子、一包针、引线包、豆渣草、豆渣菜、盲肠草。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00厘米,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径可达6毫米。
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枯萎,中部叶具长1.5-5厘米无翅的柄,三出,小叶3枚,很少为具5(-7)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
。瘦果黑色,条形,略扁,具棱,长7-13毫米,宽约1毫米,上部具稀疏瘤状突起及刚毛,顶端芒刺3-4枚,长1.5-2.5毫米,具倒刺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叶鬼针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