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鱼腥草的图片。
干鱼腥草如图
鱼腥草 (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
鱼腥草 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什么叫鱼腥草?别名叫什么?图片是什么样?
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别名叫:狗心草、折耳根、狗点耳。
鱼腥草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
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经过各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马兜铃酸为致癌物,其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Ⅰ会损害肾脏。
2、鱼腥草里面不含有马兜铃酸,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BII、AII、FII)在人体内的机制不能完全按照马兜铃内酰胺 Ⅰ 类推。
3、把鱼腥草当菜吃不会吃出问题,其风险比很多药物、食物都小。
4、鱼腥草注射液因过敏反应严重致人死亡,已经被禁用。口服液和颗粒有一定的副作用。
5、鱼腥草素确实有一定抗菌作用,但是加热后就分解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腥草
鱼腥草长什么样子的,谁有鱼腥草图片?
鱼腥草,多年生草本,高60cm。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
叶柄长1-4cm;托叶膜质,条形,长约2.5cm,下部与叶柄合生为叶鞘,基部扩大,略抱茎;叶片卵形或阔卵形,长4-10cm,宽3-6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常呈紫红色,两面脉上被柔毛。穗状花序生于茎顶,长约2cm,宽约5mm,与叶对生;
(干鱼腥草)
总苞片4枚,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约0.6cm,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雄蕊3,花丝长为花药的3倍,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1,由3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蒴果卵圆形,长2-3cm,先端开裂,具宿存花柱。
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什么是鱼腥草?长什么样子?有图片不?
鱼腥草(学名:Houttuynia cordata),又名折耳根、截儿根、猪鼻拱、䔃、蕺菜及臭草、岑草,客家话称之狗贴耳,臭臊草、臭嗟草(台语),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是一种略带鱼腥味的草本植物。
植物高20-80厘米。茎的下部伏地蔓生、生根,上部直立。叶对生,顶端有穗状花序,离瓣花类中的不完全花,无花萼、无花瓣,淡黄绿色穗状花序,两性花,白色似花片的构造为大型总苞片,长在花序基部,花期5—7月,果期7—10月。
扩展资料:
可为野菜蔬食,煮过就没有腥味。四川、云南、贵州和鄂西的人称其为“蕺根(折耳根)”,认为它清热去火,把它当作吃饭时的重要配料,主要食其根茎。方法是洗干净后切小段,拌在米粉、肠旺面、糯米饭、情人豆腐等食品中食用。
也可切长段拌酱油、辣酱、葱、盐、香油做凉菜。折儿根炒腊肉也是常见菜肴。生折儿根初入口甚腥,味道极怪,外人往往无法忍受,需要适应后才会喜欢吃。
在四川,也叫猪鼻拱,除了利用根茎做凉拌菜或炒菜之外,还将叶子当做蔬菜。在越南、老挝,叶子是很重要的作料。日本少数农村家庭也偶尔摘叶子做油炸菜的一种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腥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腥草(中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