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枝是什么?
番荔枝番荔枝科、番荔枝属落叶小乔木;树皮薄,灰白色,多分枝。叶薄纸质,椭圆状披针形,叶背苍白绿色;侧脉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花单生或2-4朵聚生于枝顶或与叶对生,青黄色;花蕾披针形;萼片三角形,被微毛;外轮花瓣狭而厚,长圆形;
雄蕊长圆形,药隔宽;心皮无毛,每心皮有胚珠1颗。果实由多数圆形或椭圆形的成熟心皮微相连易于分开而成的聚合浆果圆球状或心状圆锥形,无毛,黄绿色,外面被白色粉霜。花期5-6月,果期6-11月。
中国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均有栽培。原产热带美洲;现全球热带地区有栽培。果食用,外形酷似荔枝,故名“番荔枝”,为热带地区著名水果,含蛋白质2.34%,脂肪0.3%,糖类20.42%;种子含油量达20%。树皮纤维可造纸。根可药用,治急性赤痢、精神抑郁、脊髓骨病;果实可治恶疮肿痛,补脾。紫胶虫寄主树。
番荔枝科的介绍
番荔枝科(Annonaceae),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是木兰目(Magnoliales)最大的一个科。约 120余属,2100种,广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以东半球为多,我国有24属,103种,6变种,分布于西南部至台湾,大部产华南,少数分布于华东。番荔枝科具有比较原始的性状,被达尔文称为“活化石”。在白垩纪与第三纪已有化石发现。该科与木兰科亲缘最近。该科包括2个亚科,5个族:番荔枝亚科,心皮螺旋状排列,离生。分4族:①紫玉盘族;②番荔枝族;③野独活族;④四瓣木族。单兜亚科,心皮环状排列,合生,侧膜胎座。1族:单兜族。
番荔枝属于什么科?
番荔枝科番荔枝属,热带半落叶性灌木或小乔木。又名佛头果。学名Ano-na squamosa L.。
起源与分布
原产热带美洲,传入中国以台湾省最早,约有400年历史,1614年《台湾府志》已有著录。现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自治区)沿海地带,云南省南部也有少量。世界分布地区除热带美洲主产区外,亚洲以印度栽培最多、最早,其他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均有栽培。
特征与特性
树高3~5米。枝条细软下垂。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先端短尖或钝,叶背灰绿色,幼时被茸毛,后变秃净。花单生或2~4朵着生于枝端或去年生枝梢叶腋间,青黄色,花瓣6,分内外两轮排列,外轮花瓣狭长而肥厚,肉质,长三棱形,顶端尖,被微毛,内轮花瓣细小,呈鳞片状;雌蕊通常成圆锥或棱锥形突起的雌蕊体;雄蕊多数,轮生于突起的雌蕊群的基部。果实为聚合果,心脏圆锥形或球形,直径5~10厘米,浆果由多数心皮聚合而成,心皮在果面形成瘤状突起,熟时易分离;假种皮为食用部分,乳白色,味极甜,有芳香。种子黑褐色或深褐色,表面光滑,纺锤形、椭圆形或长卵形(见图)。
番荔枝不耐寒,幼树在4℃时发生冷害,4~5年生树在-2℃时亦受冻害。树性耐旱,忌积水。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壤能生长迅速,果大、质好。
品种类型
番荔枝在中国尚无细致的命名品种,群众通常按果实的大小和表面瘤状突起明显与否,分为粗鳞和细鳞两种类型。粗鳞型树体大,叶片宽、瘤状突起而数量少;细鳞型则反之。韦斯特(P.T.Wes-ter)于1908年开始用番荔枝作母本与秘鲁番荔枝(又名毛叶番荔枝,学名A.cherimola Mill.)杂交取得杂交种阿特莫亚斯(Atemoyas)再经进一步选育出许多品种,中国近年已引入其中一些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
常用实生繁殖育苗,也有采用嫁接或高压法育苗。嫁接法可用共砧或用牛心番荔枝(A.reticulata L.)、圆滑番荔枝(A.glabra L.)作砧木进行芽接、枝接。植期宜在春季3月至4月间,热带地区亦可冬植,行株距2.5~2.8米。成年树于花前果后各施一次完全肥,氮、磷、钾比例以4∶3∶4为合适。结果树有雌蕊先熟现象,故用人工授粉可提高结果率。苗期易罹丝核菌、镰刀菌引起的立枯病,故育苗宜选新地或水稻田作苗圃,或先用福尔马林消毒土壤。虫害有软蜡介壳虫、木蠹蛾为害枝梢;粉蚧为害果实,及以茎点菌引起的梢枯病,需注意防治。
经济价值
番荔枝为热带名果,其风味为人喜爱。果实可溶性固形物25%,总糖20.4%,维生素C23.8毫克/100克果肉,可滴定酸0.3%。除供鲜食外,可制饮料和果酒。未熟的果、叶、根和种子可供药用,并能杀虱类害虫。马来西亚人以种子为强心剂,热带地区认为根可作下泻药,叶可作伤口消毒用。目前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只有少量栽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4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