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问题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因:
1 社会关系的形成。
2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3 生产实践产生了需要。
4 社会出现分工。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社会物质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们要敬畏“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一个正常的人,在他伤害了别人时会感到悔恨,在他受到显失公平的对待时就会感到愤怒。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道德律,一种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觉。
这种道德感来自何处?让我们抛却哲学家那套神秘深奥的说教,用生物学的简洁语言来描述:——道德感就是生物用遗传物质记录的,用来规定对其种族延续有利的行为规范的心理机制。
本文中将用“道德天性”这个词来代替具有哲学意味的“道德感”。
这种道德天性是为什么会形成,怎样形成?
让我们从爱克罗斯德教授的“囚徒困境”游戏说起。
爱克罗斯德教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规则:
让若干的参赛者参与比赛,每个参赛者手中都持有“合作”和“背叛”两种牌,比赛以单循环赛的形式进行:每一个参赛者都与其他参赛者比赛一场,每场60回合,比赛方式是每一回合参赛者从两种牌中选一种打出来,
——如果两个参赛者都出合作牌,则双方都得3分;
——如果双方都出背叛牌,则双方都得1分;
——如果一方出合作牌,一方出背叛牌,则出合作牌的得0分,出背叛牌的得5分。
单循环赛的所有比赛场次都进行完毕后再统计各个参赛者的总得分。
第一届比赛总共有15份参赛策略,冠军为最简单的、拉波波特教授的“针锋相对”策略:
——第一回合出合作牌,以后每一回合重复对方上一回合的出牌,即对方上一回合出合作牌就出合作牌,对方上一回合出背叛牌就出背叛牌。
在所有参赛的15份策略中,有8份“好人”策略,即包含较多的合作和宽容,得分全部排前8名,7份狡诈策略得分排在后7位。
在第二届比赛在公布了第一届的结果并附上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共以63份策略进行模拟,结果还是“针锋相对”获得冠军。
可见,在包含了善良与宽恕,但又有一定防卫能力的策略是最好的。这个游戏从数学上证明,为什么利他色彩浓厚的道德天性能够在大自然里出现,并且使得到它的物种更具竞争力。
下面具体讲述道德天性的进化。
道德的进化
在随机的变异中,有些生物会产生诸如公平感、正义感等道德天性,有些则没有。
具有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个体,更易于与其他个体合作,更易于避免两败俱伤的冲突,在进化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它得到了保留并在种群基因库中扩大比率,渐渐地具有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个体在种群中占有压倒性优势,使得整个种群都表现出这些道德天性。进而,具有这样的道德天性的生物种群,在进化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不会被其他族群的竞争对手淘汰,从而形成了这样的群体道德天性。
例如,一个生物群体如果具有团结起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群体机制,那么在异族入侵就更能保护自己的生存的空间,从而成为优势群体。【爱国心】虽然有教育的影响,但其心理基础却是道德天性,否则它不会那么容易被激起。
一个生物群体要是具有正义感,产生清除败类的机制,群体的利益就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成为优势群体。
一个生物群体如果具有公平感,那么他的成员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大量无谓的冲突,减少群体的内耗,因而相比其他群体更具竞争力。
道德修养上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的问题。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作弊也由过去的抄夹带、传答案等形式发展到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等,带手机,发短信,甚至找人替考。尽管各高校在考试前会发起“诚信教育”等活动,对作弊者也会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被杜绝,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教育制度所导致的。
(二)组织纪律性差,自我求知意识不强。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大学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到大学后组织纪律性不强,学习方面不求上进,上课经常迟到,无故旷课,不爱学习,喜欢网游、沉迷网吧、抽烟喝酒,有的甚至夜不归宿,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只注重过分强调自我,互相攀比,甚至有的学生跟风恋爱,在公众场合出现不文明行为,在这其中,有的学生没能处理好恋爱和友谊的关系,最终采取极端的行为方式。
(三)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由于一直在学校这个环境,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练,所以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比较低,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少独生子女更是像个“瓷娃娃”。70%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的时候,都会向父母和身边的朋友求助,仅有30%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在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行统计时发现,被选率排前三的有“人际关系”、“就业压力” 以及“学习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的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跨越国界的特性,各类文化交融、传播,产生碰撞,而且网络文化复杂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网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内容没有进行及时处理,所以有时候会造成网络污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直接性,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甚至一些下流低级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严重信息污染。而这些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方式还是以老师灌输为主,关于学生管理的工作设置也仅是一般性的事后弥补,并没有超前的预测和预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常常是孤军作战,陷入自我循环的窘迫状态,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也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教书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对于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新鲜不良事物,不是以预防、排除为主,而是以“堵”作为灵丹妙药,从而引起部分青年学生的逆反思维。
(三)家庭的因素。家长有这样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假如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是学校的教育所致,和家长无关。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影响和学校相比较来说,具有先主性,由此看见,家长对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学生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道德问题有哪些
当前学生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道德问题有哪些
当前学生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道德问题有:自私,任性,不太懂礼貌,不够孝敬父母等。
大学生都有哪些道德问题?
大学生需要注意的道德问题有以下几点:
考试不要作弊,要诚信应考
要拾金不昧,不管是多少数额的钱,还是钱包,手表等实物,要归还
要正直,不能偷东西,大学会遇到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不能偷东西,而是要默默努力,用自己的努力换来自己未来优质的生活
图书馆占位子居榜首。很多大学生在采访中表示,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在图书馆内用书本占位子。重庆理工大学的杨同学告诉记者,本来学校的自习室是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使用的,但很多学生却把自己的书放在座位上,甚至将书本打开放在桌子中间。“我认为这样很自私,有些同学在上课,也把自习室的座位占着,完全是资源浪费。”在采访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给高校用书占位是不文明行为投了一票。学生们表示,特别是要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不仅把书本放在自习室里,甚至还有些人将热水袋、小枕头都搬进了自习室。
大声打电话也不文明。“我特别不喜欢在公共场所听见有人大声打电话。”重庆工商大学的张倩告诉记者,特别是在自习室里,有些学生没将手机切换成震动,还在教室里边走边打,完全不顾及其他自习的学生。来自重庆邮电大学的王同学表示,他认为的校园不文明行为就在晚上熄灯或午休时,室友或其他同学大声地在过道上讲电话。他认为,这样的行为很不文明。同时,在寝室中当有人睡觉时,出去的室友关门声很用力,也很讨厌。记者在采访的70位同学中,有46位同学对在校园中的公共场所大声讲话很反感。
除了用书占位子、公共场所大声打电话外,上厕所不冲、在楼内抽烟、插队、乱扔垃圾、不顾他人等待长时间洗澡等,都榜上有名。高校这些“榜上有名”的不文明行为,是如今大学校园校风不正的缩影,更是当代大学生自私的体现。
校风日下令人堪忧,为了净化校园环境,规范校风建设,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整改和修正:(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促进校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帮助人们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精神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在日常校园建设中,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譬如,可以加强对校训内涵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校园发展历史的宣传力度等等。(2)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校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规章制度在前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为校风建设保驾护航。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众所周知,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我国的家长可能是世界上最溺爱子女的家长。当下一些父母过于溺爱独生子女,造成子女自我意识澎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到了极点。由于平时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一旦过上集体生活,很难与人相处,发生摩擦是常有的事,在校园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家长不应该溺爱孩子,而大学生应该尽量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完善自我,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1、救助弱势群体问题
救助弱势群体的善举,在产生善果的同时也可能会在两个方向上造就恶果:可能救助了不该救助的懒汉、懦夫,使之不劳而获;可能诱发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
2、救死扶伤问题
医院或医生在遇到一个身无分文的病人时,如果救治的话,费用自己出,这种情况一多,则医院或医生无法承受;如果不救,则是不人道的。按照传统道德观念,医生或永远应该救治;但这种以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而保全另一方的利益是不能够作为普遍的道德规则坚持的。
3、分苹果问题
两个人分一大一小苹果。从道德角度看,谁先拿,并拿了小的,就是道德的;另一方就是不道德的。但是先拿的人把善名留给了自己,而把不道德的恶名留给了对方。
4、拾金不昧事件
辽宁本溪市一位小学生金妮拾到巨款,还给失主,但是她希望失主能够送给她一面锦旗。失主安英淑不但没有这样做,还振振有词:锦旗我是不会送的,我一分钱也不给,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她不还给我就是犯法,我可以告她。
道德的目的
“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 一词本身概念极其模糊,哪怕一个人跨越了“道德底线”,但凡他的行为还在法律范畴允许之内,其行为就可以被接纳和理解。仅有对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社会才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其行为为“错误”。
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个人道德标准”或是毫无明确定性的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公共善)”,即“道德底线论”对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的道德批判(例如对“不给老弱病残让座”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即是“道德绑架”。
所以,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道德问题有哪些?
如下:
1、不注意个人卫生。袜子衣服穿完不洗,踢了球一身臭汗也不洗澡,上厕所甚至常常忘了冲马桶,从来不叠被子,床上又脏又乱,东西乱扔。
2、集体卫生从不关心,坐享其成。
3、制造噪音。沉溺于无休止的电脑游戏中,“感觉寝室就像是伊拉克战场”。爱好学习的不得不每晚去挤自修教室。如果游戏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忍受噪音的痛苦上,寝室生活的快乐就要打折扣了。
4、计较小钱。要在关系密切的寝室成员中,把互相的经济帐精确到以角做单位的程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有一小部分同学还是“执着”于追求寝室经济分配的“绝对公平”,早上我请你吃了一顿饭,心里就上了根弦,一定要尽快“吃回来”。到头来寝室“财政”是理得一清二楚了,却忘了由此带来的情感损失。
5、随便吸烟。寝室吸烟给同处于一个屋檐下的人群带来的危害,决不仅仅是尼古丁上的。不征询室友的意见就随便点烟,实际上是对于室友健康权利的轻视。
大学宿舍中的不和谐事件原因:
一方面是生活差异导致习惯不同。
另一方面也与公共道德水准有关。一些受访大学生在面对和室友之间的生活差异时,总是有“他人生活习惯不对”的表示。例如,每所高校都有作息时间规定,但总有一些学生不遵守。法规禁止公共场所吸烟,大学宿舍是室友的公共场所,就是有人无视法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