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塔板理论,解释纸层析氨基酸的原理
塔板理论就是将色谱层析柱比作蒸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
而柱效通常用每米层析柱的理论塔板数(N)或每个塔板的柱床长度H(理论塔板高度,HETP)表示.
纸层析又称纸色谱法,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滤纸纤维的结合水为固定相,而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物质分配系数不同,因而扩散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纸色谱法鉴定氨基酸怎么操作?谢谢!
纸色谱法是属于分配色谱的一种,通常用特制的滤纸如新华一号滤纸作为固定相(水的支持剂),含有一定比例的水的有机溶剂(展开相)作流动相,应用于多官能团或高极性化合物如糖或氨基酸的分离、鉴定。
Rf比移值是一个特定常数。Rf值随被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温度等因素不同而异。当温度、滤纸等实验条件固定时,它是一个常数。这也就是用纸色谱进行定性分析的依据。
用标准氨基酸作出纸色谱和Rf值,与在相同条件下作出的混合物的纸色谱和Rf相对照,以达到分离、鉴定氨基酸的目的。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纸上层析的操作要复杂得多。尤其是Rf值相接近的氨基酸需要用两向纸上层析才能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
氨基酸经纸上层析后,常用茚三酮显色剂显色。必须注意!指印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在实验方法中足以检出(可以检出以微克计的痕迹量)。
为什么可以用纸层析法分离谷氨酸和赖氨酸?
谷氨酸为酸性(极性)氨基酸,丙氨酸为非极性氨基酸。于是在以极性有机溶剂(酒精)为展层剂的的流动相中,非极性的迁移快,而谷氨酸在乙醇的分配系数比丙氨酸大,迁移率慢。
纸层析法依据极性相似相溶原理,是以滤纸纤维的结合水为固定相,而以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由于样品中各物质分配系数不同,因而扩散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试样经层析后可用比移值(Rf)表示各组成成分的位置(比移值=原点中心至色谱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中心至流动相前沿的距离之比),由于影响比移值的因素较多,因此一般采用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照物质对比以确定其异同。
扩展资料:
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一般采用纸色谱法,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它们在色谱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含量越高的色素带也越宽。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条,采用纸色谱法。
颜料分离原理:纸色谱是一种以滤纸为载体的色谱分析方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的成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布比(溶解度)使它们分离。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通常能吸附约20%的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色谱样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层析法
氨基酸的定性鉴定原理
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
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用滤纸为支持物,所用展层溶剂大多由水和有机溶剂组成,滤纸纤维与水的亲和力强,与有机溶剂的亲和力弱,因此在展层时,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是固定相,有机溶剂是流动相。溶剂由下向上移动的,称上行法;由上向下移动的,称下行法。将样品点在滤纸上(此点称为原点),进行展层,样品中的各种氨基酸在两相溶剂中不断进行分配。
由于它们的分配系数不同,不同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速率就不同,于是就将这些氨基酸分离开来,形成距原点距离不等的层析点。
引申:
氨基酸的定性鉴别:紫外吸收光谱法
精密称取酪氨酸、色氨酸、苯内氨酸各适量,分别用水制成1ml含20μg(色氨酸)、40μg(酪氨酸)、200μg(苯丙氨酸),在波长230~300nm测定各氨基酸的吸收光谱。 在20种天然氨基酸中,只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内氨酸,在紫外区最大吸收,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的波长275nm处,色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波长280nm处,同时在波长288nm处有一个肩峰,苯丙氨酸最大的吸收峰在波长258nm处,同时在257nm和264nm处有两个较小的吸收峰。由此可见,这三种氨基酸可以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加以鉴别。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9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