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拓草是什么?
别名紫背万年青、紫背鸭拓草、洪三七、红七川。学名Rhoeo spathacea (Sw.) Stearn;科属鸭拓草科、紫背万年青(蚌兰)属。
株高约三十~六十公分,叶长椭圆披针状,基部抱茎,叶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暗紫色质地肥厚而略呈革质。凉血、润肺、解郁;治跌打损伤、吐血、瘀血、肺炎、咳嗽等用法:全株可入药、和川芎、瘦肉等炖服,可治外伤瘀血或吐血,也可治咳嗽及跌打肿痛等。本品汁液对某些皮肤过敏者,可能造成刺痛和奇痒,甚至引起小疹子,使用时需多加留意用法和用量。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或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疡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凡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
,可单味应用;也可配合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对于咽喉红肿疼痛,
可配伍蒲公英、乌蔹蚂巧梅或土牛膝、大青叶等同用。用治痈肿疮疡,可
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药同用。
2.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或湿入下注膀胱、小便淋沥涩痛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风水浮肿、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
荽等药同用;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可配伍凤尾草、扁蓄、蒲
公英等同用。
此外,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
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鸭拓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鸭拓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
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
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2. 鸭拓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拓草的作用较强。
百拇医药
鸭跖草 别名:碧竹子、兰花草、竹叶菜、鸡前物烂冠菜、鸭抓菜、淡竹叶。长于各地。生于路边,水沟边及荒野阴湿处,易于采集。味平淡。嫩茎叶肉质多汁,可作蔬菜,5~6月间采集炒食或作汤,或拌面蒸食。可治各种感染发烧的病(单味水煎服),和各种出血,痢疾,毒蛇咬伤等。草本,茎斜向上,基部伏于地面,有时节上生根。叶片披针形,有绿色脉。花呈深蓝色。花苞小,有总梗。
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疖脓疡:鲜鸭拓草,捣烂加烧酒少许,敷患处,日一换。(浙江民间常用草慧漏药)
1. 鸭拓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2. 鸭拓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拓草的作用较强。
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处女座的幸运花是君影草和鸭拓草。
鸭跖草百科
鸭跖草介绍
鸭跖草,拉丁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行拦竹叶等。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鸭跖草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下面一瓣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状,绿色,雄蕊有6枚。 产云南、四川、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北美。
形局配态特征
一年生披散草本。茎匍匐生根,多分枝,长可达1米,下部无毛,上部被短毛。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2厘米。
总苞片佛焰苞状,有1.5-4厘米的柄,与叶对生,折叠状,展开后为心形,顶端短急尖,基部心形,长1.2-2.5厘米,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下面一枝仅有花1朵,具长8毫米的梗,不孕;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几乎不伸出佛焰苞。花梗长仅3毫米,果期弯曲,长不过6毫米;萼片膜质,长约5毫米,内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蓝色;内面2枚具爪,长近1厘米。
蒴果椭圆形,长5-7毫米,2室,2爿裂,有种子4颗。种子长2-3毫米,棕黄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规则窝孔。
生长习性
常见生于湿地。 适应性强,在全光照或半阴环境下都能生长。但不能过阴,否则叶色减退为浅粉绿色,易徒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弱光,忌阳光曝晒,最适生长温度20~30℃,夜间温度10~18℃生长良好,冬季不低于10℃。
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旱性强,土壤略微有点湿就可以生长,如果盆土长期过湿,易出现茎叶腐烂。
用途
1、绿化作用
鸭跖草是优良的室内观叶植物,可置于窗台几架或室外阴蔽处。鸭跖草可有效清除室内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是净化室内空气的优良植物。
2、药用作用
功能主治: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性能: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宫颈糜烂、腹蛇咬伤有良好疗效。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3、临床应用
①防治感冒
取鸭跖草1~2两(鲜草2~4两),水煎2次分服。治疗130例,有效(1~3天内体温降到正常)109例,无效(4天以上退热)21例。预防以片剂(每片含干生药10.3克)内服,每日3次,每次2片;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
取鸭跖草每天2两,煎服。观察5例,平均退热及腮腺消肿时间为2.8天,头痛消失为1.4天,呕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疗麦粒肿
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度角置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脸结膜及睑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脸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
品种分类
鸭跖草,拉丁学名:(Commelina communis),别名碧竹子、翠蝴蝶、淡竹叶等。属粉状胚乳目、鸭跖草科、鸭跖草属一年生披散草本。鸭跖草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 穿鞘花属Amischotolpe、竹叶菜属Aneilema、假紫万年青属Belosynapsis、锦竹草属Callisia、鸭档腊胡跖草Commelina、蓝耳草属Cyanotis。
栽培技术
播种方法
鸭跖草用种子繁殖可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温室育苗。播种前用25~27℃温水浸种8~10小时后捞出,在25~27℃下催芽3~5天,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育苗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在整好的畦内按10~15cm行距开沟,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复土,稍加镇压后保持土壤湿润。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1周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降低温、湿度管理,以免幼苗徒长。
扦插技术
鸭跖草的每个节都可以产生新根。将植株的茎剪下,在整好的田内按5×10cm的株、行距扦插定植。扦插后保持土壤湿润,光照较强时,应搭阴棚遮阳,避免失水过多而使扦插苗死亡。15天左右即可生根。
分株技术
春季在地上部分萌发前,将根挖出,分根定植。一般每块根可分为10株左右,按10×10cm的株、行距定植于大田。
田间管理
培养紫叶鸭跖草,一般每年春季换一次盆,盆土用园土加少量河沙即可。幼苗期放在具有散射光处养护,成株期放半阴处培养。虽然在室内光线明亮处也能生长,但长期置于室内光照较少处,则枝叶易徒长,叶片变薄而缺乏光泽,叶色变浅,因此,春、秋季节宜将花盆悬挂在中午受不到阳光直射的阳台或廊檐下,经常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同时保持盆土湿润。
每月施1~2次以氮肥为主的复合液肥。夏季放室内光照充足处,冬季悬吊在朝南窗前,则茎叶粗壮肥厚,叶面光亮。冬季要控制浇水,室温保持在10℃左右可安全越冬。枝条生长过长时应于春季结合换盆进行摘心,促使萌发分枝,使株形发育圆整。此外,对其萌生的蘖芽应及时剪除,以利新枝生长旺盛,株形整齐。剪下的枝条可作扦插繁殖用。
病害防治
夏季易发生介壳虫、红蜘蛛和蚜虫危害,可喷洒40{bf}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霉病和叶枯病危害叶片,用50{bf}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看看鸭跖草的药用功效有哪些
鸭跖草在我友如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见的,当然,鸭跖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重要药材,不仅药用价值非常高,并且鸭跖草的药用功效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朋友们对于鸭跖草的药用功效不是非常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看鸭跖草的药用功效。
鸭跖草这种药材的药用功效是非常不错的,适当的服用一些鸭跖草,对于帮助我们缓物告信解一些热证的效果更是非常好的。鸭跖草的叶形为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叶序为互生,茎为匍匐茎,花朵为聚花序,顶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瓣上面两瓣为蓝色,下面一瓣为白色,花苞呈佛焰苞状,绿色,雄蕊有6枚。鸭拓草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利尿。为消肿利尿、清热解毒之良药,此外对麦粒肿、咽炎、扁桃腺炎等病症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另外,鸭跖草还可以用来治疗宫颈糜烂、腹蛇咬伤等这些病症的。
《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滇南本草》记载: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它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等这些病症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其实鸭跖草可以治疗的疾病还有非常多,尤其是对于帮助我们大家缓解黄疸肝炎,热痢,疟疾等罩轮这些病症更是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
上面我们就鸭跖草的药用功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了,我们可以知道,鸭跖草的药用功效非常的多,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大家治疗和预防许多的疾病,另外,鸭跖草具有非常不错的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适当的服用还能够起到不错的保健功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