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态氮肥使用注意事项
施用硝态氮肥注意事项:
不要一次性过量的投入含硝态氮的肥料
.遇到连阴天,最好减少硝态氮肥料的用量
.当肥料中硝态氮的含量高于7时,最好在低浓度下使用,否则容易烧伤根系
硝酸铵钙禁止与水溶肥及复合肥混合冲施
为什么硝态氮过多容易出现肥害?
硝酸根离子可以在根组织中被还原,但当宽伏缺硝酸根过多时则大部分被运至叶片中被还原。当土壤中存在大量硝酸根离子时,如果不能及时把硝酸根离子运送至叶片中,根系中硝酸根离子必然过多,就会厅孙出现烧根现象,植株就会出现萎奄,黄叶,顶端生长缓慢等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慎辩的肥害。
农业中氮肥的来源有三种: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
硝态氮不挥发,铵态氮挥发
硝态氮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而不需要任何转化,铵态氮和脲态氮被植物吸收之前必须经过转化
使用硝态氮肥不会导致土壤酸化 硝态氮转化为氨基酸的过程在叶片上发生,以太阳能为能源,是个节能过程。铵态氮必须在根部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这一过程需要消耗碳水化合物,会影响植物的其他生理过程
硝态氮肥有哪些共同特点
硝态氮肥的特性是:
(l)易溶于水。硝态氮肥易溶于水,并产生硝酸根阴离子和相应的阳离子,是速效性氮肥。各种硝态氮肥的溶解度都很大,吸湿性强,在雨季吸湿后能化为液体,给施用带来许多不便。
(2)不能被土粒吸附。由于硝酸根是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粒吸附,所以,硝态氮肥施人土壤后只能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并随土神陵壤水分运动而移动。在农田进行灌溉或降雨的条件下,它易被淋洗到土壤深层而损失;反之,当气候干燥,土壤蒸发量大时,它又可随土壤毛管水向上移动,甚至集聚在土壤表层。
(3)易脱氮损失。在土壤淹水或嫌气的条件下,硝酸根离子睁瞎耐由于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而形成作物不能利用的氧化氮气体或氮气而脱氮损失。反硝化作用经常发生于水田中。
(4)易燃易爆。硝态氮肥受悉春热时能分解产生氧气,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易燃易爆的危险,在贮存过程中应注意安全。
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
判档 1、施入土壤后,会发生硝化反应,转化成硝态氮,氧化亚氮(N2O)、氮氧化物(NOx)。 2、以氨(NH3)的形式挥发。 氮素的有效化过程(氨化作用) 1.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掘扮乱氨的过程。 2. 过程: 有机氮水解酶 异养微生物 氨基酸氨化微生物 水解、氧化、还原、转位 NH4+-N+有机酸 。 有效态氮素的无效化过程 NO3- N2 、NO、NO2 脱氮作用(嫌气条件下) (1)定义:反硝化作用 (2)过程:硝酸盐 NO3- 还原细菌 NO2 - 反硝化细菌 N2 , N2O, NO (3)最适条件:含氮量5~10%,新鲜有机质丰富 pH5~8,温度30~35oC 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占氮肥损失的35% (4)结果: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无效化),并影响大气(破缺塌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王芳推荐
请问怎样避免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感谢好心人~~
氮肥的种类不同,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不同。
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NO3-;硫铵和氯化铵中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蠢型祥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带搏使 土 壤板结,结构破坏;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CO2和H2O,因此,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施入土壤后,NH4+和NO3-均可被植物吸收,对土壤无不良影响。NH4+除被植物吸收外,还可被胶体吸附,NO3-则易随水淋失,在还原条件下还会发生反硝化作用而脱氮。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30℃时只需2天。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租游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氮肥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和肥料本身的特性来进行。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进行肥料区划和分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确定氮肥品种及其施用技术的依据。首选必须将氮肥重点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区,碱性土壤可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铵、氯化铵等;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盐碱土不宜分配氯化铵,尿素适宜于一切土壤。铵态氮肥宜分配在水稻地区,并深施在还原层,硝态氮肥宜施在旱地上,不宜分配在雨量偏多的地区或水稻区。“早发田”要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以防作物后期脱肥,“晚发田”既要注意前期提早发苗,又要防止后期氮肥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倒伏。质地粘重的土壤上氮肥可一次多施,砂质土壤上宜少量多次。
营养特点: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是决定氮肥合理分配的内在因素,首选要考虑作物的种类,应将氮肥重点分配在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上。其次要考虑不同作物对氮素形态的要求,水稻宜施用铵态氮肥,尤以氯化铵和氨水效果较好,马铃薯最好施用硫铵,大麻喜硝态氮,甜菜以硝酸钠最好,西红柿幼苗期喜铵态氮,结果期则以硝态氮为好,一般禾谷类作物硝态氮和铵态氮均可,叶菜类多喜硝态氮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的效果也不一样,在保证苗期营养的基础上,一般玉米要重施穗肥,早稻则要蘖肥重、穗肥稳、粒肥补,果树重施腊肥,这样都是经济有效施用氮肥的措施。
肥料特性:肥料本身的特性也和氮肥的合理分配密切相关,铵态氮肥表施易挥发,宜做基肥深施覆土。硝态氮肥移动性强,不宜做基肥,更不宜施在水田。碳铵、氨水、尿素、硝铵一般不宜用做种肥,氯化铵不宜施在盐碱土和低洼地,也不宜施在棉花、烟草、甘蔗、马铃薯、葡萄、甜菜等忌氯作物上。干旱地区宜分配硝态氮肥,多雨地区或多雨的季节宜分配铵态氮肥。
氮肥深施:氮肥深施不仅能减少氮素的挥发、淋失和反硝化损失,还可以减少杂草和稻田藻类对氮素的消耗,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据测定,与表面撒施相比,利用率可提高20%-30%,且延长肥料的作用时间。
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作物的高产、稳产,需要多种养分的均衡供应,单施氮肥,特别是在缺磷少钾的地块上,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氮肥与其他肥料特别是磷、钾肥的有效配合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产作用均很显著。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相促进,既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关键时期对氮素的需要,同时有机肥还具有改土培肥的作用,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氮肥增效剂的应用:氮肥增效剂又名硝化抑制剂,其作用在于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活动,从而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肥能较长时间地以铵根离子的形式被胶体吸附,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减少氮素非生产性损失。目前,国内的硝化抑制剂效果较好的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代号CP;2-氨基-4-氯-6-甲基嘧啶,代号AM;硫脲,代号TU;脒基硫脲,代号ASU等。氮肥增效剂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避免与皮肤接触,并防止吸入口腔。
硝态氮肥易溶于水在土壤中易随水流失对吗
硝态氮肥易溶于水在土壤中易随水流失,是对的。
硝态氮肥,特点是:
1、临界吸湿点相对湿度低,易吸湿结块;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
2、NO:不为土壤薯铅胶体吸附,流动性大,有利于分布至数好好深层土壤,但也易随水淋溶或径流损失。
3、在水田还原性环境中,易发生反硝化作用而生成分子态氮(N2)或氮的氧化物而损失。
4、作物选择吸收NO、常多于阳离子而属生理碱性肥料。
用途: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之后,主要存在于土壤的溶液之中,因此容易随水流失造成浪费。并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气态挥发,因此硝态氮肥不能应用于水田作物。
硝态氮肥常用于旱地作物,由于其肥效快且容易挥袜竖发流失,不适合用作种肥和基肥,做旱地作物追肥效果最好。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硝态氮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