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土壤中氮的三种形态 [铵态氮]硝态氮 酰胺态氮
铵态氮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等。
铵态氮的特点:
1、铵态氮为正电荷,而土壤是负电荷,容易被土壤胶体易被吸附,从而不易流失(猜纯漏比如雨水多、漫灌等)。
2、植物吸收铵态氮的途径分为2种:①直接以铵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②氧化转化成硝酸盐,以硝酸根形式被植物吸收。
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硝态氮】
硝态氮包括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铵等。
硝态氮的特点:
1、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
2、NO3—吸收为主吸收,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
3、硝酸盐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
4、硝酸盐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易随水流失。
5、硝酸盐容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穗烂气体状态(NO、N2O、N2),从土壤中逸失。
【酰胺态氮】
酰胺态氮——尿素[CO(NH2)2],含氮46.7%,是固体氮中含氮最高的料。
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
酰胺裤早态氮属于有机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水解前,土壤中以分子形式存在,只有20%被土壤吸附,要注意深埋。
悯农仪器可以检测,这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的含量
农业生产中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途径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洗和径流。
1 氨挥发损失
研究结果表明氨绝缺挥发损失率可高达施氮质量的40%~50%,成为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是:土表(旱作)或水面(稻田)的氨分压和掠过土面或水面的风速;前者决定于土壤溶液或田面水的[NH3+NH4+]-N、pH和温度;而掠过土面或水面的风速除受气象条件的制约外,还受植被郁闭度的影响。
2 硝化-反硝化损失
3 淋洗和径流损失
氮素的淋洗损失是指土壤中的颂链氮随水向下移动至根系活动层以下,从而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所
造成的氮素损失。径流指泡田弃水和地表径流造成的氮肥野宏孙损失。
造成氮肥损失的途径有哪些
农田氮肥损失途径皮配主要氨挥发慧消、硝化-反硝化、淋洗径流 1 氨挥发损失 研究结表明氨挥发损失率高达施氮质量40%~50%氮肥损失主要途径影响氨挥发主要素:土表(旱作)或水面(稻田)氨压掠土面或水面风速;前者决定于土壤溶液或田面水[NH3+NH4+]-N、pH温度;掠土面或水面风速除受气象条件制约外受植郁闭度影响 2 硝化-反硝化损失 3 淋洗径流损失 氮素淋洗损失指土壤氮随水向移至根系燃碧指层能作物根系吸收所 造氮素损失径流指泡田弃水表径流造氮肥损失
氮肥损失途径有哪些?怎样减少氮素损失?
施到土壤中的陵判氮肥,当季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有30%~60%。可见,每年施到物改土壤中的氮肥并不能完全被作物吸收利用,约有一半左右的氮素未被利用。据研究,施到土壤中的氮肥主要是通过3条途径损失的,即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淋溶和径流等。
为了提高氮肥的效果,目前采用两种办法:①氮肥深施,即将碳酸氢铵、氯化铵、尿素等施入土表,而后翻耕,或者开沟施入覆土,不使肥料露在土表,以防挥发或流失,这在水稻田更为重要。因为水田耕层与田面淹水层交接的地方,有一层不到1厘米的土层,因含较多的氧,土呈黄褐色,称为氧化层;在氧化层下面,有一个较厚的土层,因缺少氧气,土呈青灰色,称为还原层。由于氧化层中含氧较多,硝化细菌非常活跃,当铵态氮肥如碳酸氢铵、氯化铵施在这一层中,很容易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一方面可随水淋失,另一方面还会随水渗到还原层。由于还原层中反硝化细菌非常活跃,可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或氧化亚氮而逃到空气中去造成氮素损失(图2)。这里需要指出,水田氮肥深施,主要指铵态氮肥,硝态氮肥是不能深施的,否则损失得更快;②施用氮肥增效剂,其作用是抑制土壤中氮肥的硝化作用。目前主要品种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2-氨基-4氯-6-甲基嘧啶(AM)、双氰胺(DCD)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据研究,当罩汪判氮肥(N)中混入1%~3%增效剂,对水稻、玉米、小麦均有一定效果。
图2 铵态氮在水田中转化示意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