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性诱剂有哪些用途?
昆虫性诱剂:有棉铃虫、玉米螟、高条条螟、黏虫、粟灰螟、小地老虎、桃小食心虫、小菜蛾,还有棉红铃虫、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20多种昆虫性诱剂,诱芯是由人工合成性诱剂和适当的载体(聚乙烯、橡胶管、橡皮头等)充分混匀制成。每个诱芯一般含性诱剂20~500微克。
性诱剂如何应用?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国家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吸引田间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1)用性诱剂的优势
一是选择性高,每一种昆虫需要独特的配方和浓度,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对其他昆虫种则没有引诱作用。二是无抗药性问题。三是对环境安全,不产生污染,与其他防治技术有100%兼容性。四是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
(2)性诱剂应用策略
一是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就开始使用(即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蔬菜害虫越冬代成虫始盛期开始使用)。二是处理面积应该大于害虫的移动范围,以减少成熟雌虫再侵入而降低防治效果。三是多与其他防治方法合用,发挥综合防治的效果。
(3)性诱剂的使用方法
根据田间虫害发生情况设置专用性诱剂及诱捕器。以宁波纽康性诱剂为例,应用在蔬菜上,一般每亩设置1个斜纹夜蛾专用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放置斜纹夜蛾性诱剂1粒;每1~2亩设置1个甜菜夜蛾专用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放置性诱剂1粒;每亩设置3~5粒小菜蛾性诱剂,可用纸质黏胶或水盆做诱捕器(保持水面高度,使其距离诱芯1厘米)。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体型较大的害虫专用诱捕器底部距离作物顶部20~30厘米,小菜蛾诱捕器底部应靠近作物顶部,距离顶部10厘米即可。性诱剂应用在果树上,要求悬挂的高度以诱芯距地面1.5米左右为宜,每亩二三个诱芯。
(4)性诱剂的保存
一是性诱剂易挥发,需要存放在较低温度的冰箱中(-15~5℃)保存。二是保存处应远离高温环境,诱芯应避免暴晒。三是使用前才打开密封包装袋。四是毛细管型只有在使用时剪开封口。
使用注意事项:一是由于性诱剂的高度敏感性,安装不同种害虫的诱芯,需要洗手,以免污染。二是一般情况下1个月左右更换1次诱芯。三是适时清理诱捕器中的死虫,并不可倒在大田周围,需要深埋。四是诱捕器可以重复使用。
什么是性诱剂?如何使用?
性诱剂又叫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雌虫分泌,以吸引雄虫交配的物质。不同昆虫分泌的性信息素不同,所以具有专一性。目前,人工可以合成部分昆虫的性信息素,加入到载体中做成诱芯,用于诱集同种异性昆虫作为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经研制出梨小食心虫诱芯、桃小食心虫诱芯、桃蛀螟诱芯、潜叶蛾诱芯、卷叶蛾诱芯等。
生产上,性诱芯必须放在性诱器中方能使用,性诱器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水盆式和黏胶式。
(1)水盆式取一水盆(或碗),把性诱芯悬挂在盆口,盆内放入含有少量洗衣粉的清水,水面距诱芯约2厘米,然后将水盆悬挂在树上,可引诱害虫跌落到水中。(2)黏胶式将厚纸片或塑料片卷成圆筒或三角筒形,筒内壁涂一层黏胶,诱芯悬吊在筒内,然后将筒悬挂在田间,诱来的害虫便被粘住。
性诱剂可防治哪些害虫?
许多昆虫发育成熟以后能向体外释放具有特殊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去交配。这种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叫昆虫性信息素,或性外激素。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通常叫昆虫性引诱剂,简称性诱剂。
目前已在生产上应用的性诱剂主要有: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枣黏虫、苹小卷蛾、金纹细蛾等多种性诱剂。
主要作用:监测虫情、大量诱捕干扰交配。
使用方法:①诱芯的安置。一般采用水盆悬挂诱芯法和三角形支架法。②诱芯的放置密度。根据使用目的、果园地势、果树密度等安排诱芯的放置密度。③诱芯的放置时间。测报应在诱测对象越冬代羽化始期前放置;诱杀可根据不同诱杀对象田间为害世代和为害程度确定放置的时间。④诱盆的管理与调查。诱盆应每天检查1次,捞出盆内虫体,并补充所耗水分。诱芯在使用1个月左右更换1次即可。
什么是性激素?什么是性诱剂?如何应用?
性信息素(sexpheromone)是指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如觅偶、定向求偶、交配等)的微量化学物质。它能够保证昆虫在种内雌雄个体间性的联系及种的有序繁衍。性诱剂是生物体两性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昆虫体内分泌的,而后者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性引诱活性、但不一定是昆虫体内含有的化学物质。
不同昆虫性外激素的释放与性别有关,大多数昆虫只有雌性具有性外激素,有的两性皆可分泌,性外激素腺的位置,各类昆虫也有不同。雌蛾往往位于腹末数节,接受性激素的感受器,大都位于触角上。
一般昆虫在性成熟时期就可分泌性激素。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使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保护天敌、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对害虫不产生抗性的特点,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能满足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符合有害生物综合管理要求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国外对其在害虫监测与防治应用非常广泛。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虫情监测、大量诱捕、干扰交配及与其他农药的结合使用等。
昆虫信息素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研究以来,其中不少森林昆虫信息素已成功地应用到种群监测及直接防治上,如国外的北欧云杉八齿小蠹、舞毒蛾及我国的白杨透翅蛾等,尤其是应用信息素监测森林害虫的发生量、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等,其方法具备简便实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而优于传统的监测手段。目前,我国已在美国白蛾、华北落叶松鞘蛾等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上,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1)昆虫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
利用信息素测报,一般通常将含有信息素粗提物或人工合成信息素并能以恒定速率释放的诱芯装在水盆或内壁涂以黏胶的纸质诱捕器中,根据害虫的分布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林地,设置数个诱捕器,每天记录诱虫数,准确地测知害虫发生的时间、地点、为害范围和消长情况,就能及时为防治害虫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按虫情轻重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测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费用低,因而很受欢迎。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用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枣粘虫、小菜蛾、槐小卷蛾等多种性诱剂监测虫情指导防治,收到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素应用于害虫预测预报主要分为害虫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林木受害水平预测和害虫分布区域的预测等。
(2)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昆虫性信息素应用于直接防治,主要有大量诱捕法和交配干扰法以及与其他农药联合使用等三个方面。
大量诱捕法
顾名思义,是用性信息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诱捕法或诱杀法。在林间大量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虫,导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降低雌虫的受精率,降低下代的孵化率,从而大幅度降低子代种群密度。大量研究表明,雌雄(尤其是雄虫)均是单次交配且虫口密度较低的害虫,是大量诱捕法的最佳防治对象。而虫口密度过高或雌雄可多次交配的害虫则难以达到快速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的目的。
交配干扰法
俗称“迷向法”,交配干扰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充满信息素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能力,或者由于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被抑制),失去对雌虫散发的性信息素的反应能力,雌虫得不到交配进而导致雌雄交配几率的降低,这种交配几率的降低导致产卵率和下一代孵化率降低,从而使下一代种群密度降低。该法对非迁飞性而寄主范围较狭窄而且虫口密度不是很高的昆虫有效。用于交配干扰的性信息素可以是目标昆虫性信息素、目标昆虫性信息素类似物、目标昆虫性信息素抑制剂。该方法一般是在林地里普遍设置性信息素散发器或用喷雾装置直接将性信息素物质喷施到需保护的林地,使一定区域内空气中到处都有性信息素的气味,这样雄虫无法定向找到雌虫进行交配,后代种群数量就会大大降低。
性信息素与其他生物农药联用技术
是将信息素与化学不育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引诱雄蛾,使被引诱雄蛾沾染病毒、原生动物、细菌或化学不育剂后仍返回林间,与其他正常雌虫交尾,导致整个种群产生流行病死亡或子代不育,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如大袋蛾信息素加病毒诱芯防治大袋蛾技术。此外,也有用昆虫的性引诱剂与农药结合防治害虫的成功例子,该法是将诱捕器与农药触杀剂连用,将害虫引诱后直接杀死。
(3)应用技术
信息素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诱芯材料的选择、诱捕器的选择、诱剂释放速率的控制等。我国在虫情测报和诱杀防治中常用的有天然橡胶帽诱芯、聚乙烯塑料管诱芯、硅橡胶诱芯等,迷向法防治的有开口纤维防治剂型、塑料膜片、夹层塑囊剂型和微胶囊剂型。诱捕器有水盆式、圆筒形、飞机形、船形、三角形、诱盖漏斗形等多种诱捕器,往往根据不同的昆虫接近信息素源时的近距离飞翔行为来选择合适的诱捕器种类。
(4)诱捕器的林间设置
林间放置的数量、位置和高度对能否诱到昆虫以及诱到的数量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①诱捕器放置的数量:诱捕器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应考虑到各方面的经济因素,一般要根据诱捕器的有效诱捕半径来确定诱捕器的数量。有效半径的测定常采用在不同距离释放定量的标记雄蛾,根据标记雄蛾的回收率来估算。一般在实际操作中常采用在林间迎风线形设置3个诱捕器,当第一、三个诱捕器诱到的数量较多,而第二个稍低时的诱捕器间的距离即可作为有效诱捕半径,参考这个距离可确定诱捕器的数量,这样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诱捕器的效用而又能覆盖整个林地。②位置:对某一林地而言,在上风处设置的诱捕器要比林地中央的诱捕数量多。通常,诱捕器的位置主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和种植地的环境来决定。如带状林地可在上风口的林内外设置;成片林地如果园,应在树上和林间空地上设置。③高度:诱捕器的高度要根据所要诱捕的对象飞行和交配习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状态而定。如一种榛小卷叶蛾(Melissopus latiferrean)的诱捕器悬挂于离地4~4.8米处诱到的蛾数量最多;果树、林木一般在2/3树高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