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球甘蓝的需肥特性是什么?应该如何施肥?
结球甘蓝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蔬莱农作物备受顾客热爱。结球甘蓝是喜肥和耐肥农作物。一般每制造1000kg商品需消化吸收纯氮41~65kg、五氧化二磷12~19kg、氧化钾4.9~68kg其对微量元素的摄取量比般蔬菜水果农作物多因此除挑选锁水固土性能好的富饶土壤层栽种外,生长发育期内还应很多施肥。洋白菜不一样生孕环节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不一样。
初期耗费氩素较多莲座期对氮源的需求量做到高峰期;叶球产生眀则耗费磷、钾较多。在施氩肥的前提下,相互配合磷、钾肥的使用效果非常的好浄菜率大。增施有机肥料,特别是使用发酵的、用酵素菌EM菌沤制的有机肥料,可大幅度降低洋白菜中磷酸盐的成分。使用高效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在土壤中不容易淋失,肥力长而稳,可降低施肥量,提升使用率,减少对洋白菜等的磷酸盐环境污染。
增施生物有机肥。菜田长期性使用有机肥,使微生物菌种逐渐减少。因而,有机物的腐解遇阻,营养物质合理使用率低。使用固氮菌、磷病菌、钾细茵、菌根等生物有机肥,对提升土壤微生物活力,推动土壤养分的生物实效性,减少蔬菜水果磷酸盐成分有明显的功效;有效氯有机肥就是指化肥中富含氯离子的一类有机肥,如氯化钠和氯铵等。氯离子含量非常容易提升土壤中盐的浓度值。
造成农作物造成“氯害”,乃至发生烧种、伤苗状况。栽种后直到采摘的全部成长过程中不会再上肥,不会再人力浇灌,根系就能正常的成长发育,并能完成高品质增产。在上肥情况下不会受到水资源标准的限制,因此减少很多的找水源、引水渠、施肥的劳动力,最大限度降低劳动效率,并且还能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有机肥的外流,缓解有机肥对农用地、空气和杞麓湖水质的严重污染。
结球甘蓝的概述是什么?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甘蓝种中能形成叶球的二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2x=18。别名甘蓝、洋白菜、包菜、卷心菜、莲花白等。结球甘蓝的食用部分为叶球,其质地脆嫩,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磷和钙。每100g食用部分含水分93.2g、碳水化合物4.6g、蛋白质1.5g、不溶性纤维1.0g、维生素C 40mg、脂肪0.2g、胡萝卜素0.07mg、硫胺素(VB1)0.03mg、核黄素(VB2)0.03mg、尼克酸0.4mg、钙49mg、磷26mg、铁0.6mg(《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此外,结球甘蓝还含有葡萄糖、芸薹素、吲哚-3-乙酸和丰富的维生素U,有较好的和胃健脾作用,还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结球甘蓝可炒食、煮食、凉拌,也可加工腌渍或制干菜。
结球甘蓝在世界各地普遍种植,是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的主要蔬菜之一。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统计,2005年全球甘蓝类蔬菜(Cabbages)种植面积约为322.3万km2,总产量达6948万t,其中欧洲面积最大,其次是亚洲,再次为北美洲、非洲和南美洲,最少为大洋洲。中国甘蓝类蔬菜种植面积为171.945万km2,总产量为3410万t(FAO,2005)。中国结球甘蓝(Cabbage)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89.83万km2和2985.8万t(《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05;与FAO数据略有差异)。结球甘蓝在中国东北、西北、华北等较冷凉地区,是春、夏、秋季的主要蔬菜。在南方各地的秋、冬、春季也大面积栽培。各地选用适宜的品种,实行排开播种,分期收获,可做到四季供应,故在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结球甘蓝的种质资源丰富。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法国、韩国等国家十分重视结球甘蓝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据笔者了解,美国已收集、保存的甘蓝类资源1907份,其中结球甘蓝1000多份。在中国,结球甘蓝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受到科技部、农业部和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已搜集整理、并进入国家种质资源库保存的甘蓝类种质资源有近700份,其中结球甘蓝种质资源有200多份(。
结球甘蓝的分类是怎样的?
结球甘蓝有:普通甘蓝、紫甘蓝、皱叶甘蓝3个变种(图10-2至10-7)。
(一)普通甘蓝
其叶面平滑,无显著皱折,叶中肋稍突出,叶色绿至深绿。为中国和世界各地栽培最普遍,面积最大的一个变种。
(二)紫甘蓝
叶面和普通甘蓝一样,平滑而无显著皱折,但其外叶及球叶均为紫红色。炒食时转为黑紫色,一般宜凉拌生食。栽培面积远不如普通甘蓝,中国一些地区常将其作为特菜栽培,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三)皱叶甘蓝
其叶色似普通甘蓝,绿色至深绿色,但叶片因叶脉间叶肉很发达,形成凹凸不平的叶面皱折。球叶质地柔软,风味好,可炒食。在中国部分地区也常作为特菜栽培,但栽培面积不大。在欧洲种植较广泛。
可分为扁圆球形、圆球形、尖球形3种类型(图10-4至10-7)。
(一)扁圆球形
叶球扁圆、较大,多数为中晚熟品种。冬性较强,作春甘蓝种植时不易发生未熟抽薹,其中一部分品种冬性极强。抗病、耐热、耐寒性较强。完成阶段发育对光照长短要求不敏感。采种种株开花早,花期30~40d,种株高度一般介于圆球形与尖球形之间。中国各地春夏季栽培的中晚熟甘蓝及秋冬甘蓝多为这种类型。在日本该类型栽培较为广泛。
图10-2 皱叶甘蓝
图10-3 紫甘蓝
图10-4 普通甘蓝(圆球形)
图10-5 普通甘蓝(扁圆球形)
图10-6 普通甘蓝(尖球形-1)
图10-7 普通甘蓝(尖球形-2)
(二)圆球类形
叶球圆球形或近圆形,多为早熟或中熟品种。叶球紧实,球叶脆嫩,品质较好。但此类型中部分品种冬性较弱,作春甘蓝种植时,如播种过早或栽培管理不当易发生未熟抽薹。抗病、耐热,耐寒性均较差。完成阶段发育须有较长时间的光照。采种种株开花晚,花期40~50d,花薹高度150cm以上。在中国北方作早熟春甘蓝栽培的多为这类品种。目前,在美国、英国、荷兰、法国、丹麦、印度等国栽培的也多为这类品种。
(三)尖球类型
也称牛心形,叶球顶部为尖形,多为早熟品种。冬性较强,作为春甘蓝种植不易未熟抽薹,抗病、耐热性差,但耐寒性强。完成阶段发育对光照长短不敏感。采种种株开花早,花薹高度120cm左右,花期30d左右。这类品种一般在中国南北各地作春季早熟栽培,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广泛用作越冬栽培。在英国、荷兰、法国、俄罗斯等国也有较多栽培。
三、按栽培季节及熟性分类
一般可分为春甘蓝、夏甘蓝、秋冬甘蓝及一年一熟大型晚熟甘蓝4种类型。有的类型还可以按成熟期早晚分为早、中和晚熟三类。
(一)春甘蓝
适宜冬季播种育苗,春季栽培的类型。一般品质较好,但抗病、耐热性较差。按其成熟期又可分为早熟春甘蓝和中、晚熟春甘蓝。早熟春甘蓝定植后40~60d可收获,叶球多为圆球形或尖球形。中晚熟品种春甘蓝定植后70~90d收获,叶球多为扁圆形。
(二)夏甘蓝
一般指在二季作地区,4~5月播种,8~9月收获上市的品种类型。一般较耐热,且抗病性较好。叶色较深,叶面蜡粉较多,多为扁圆形的中熟品种;但近年,适宜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冷凉地区、夏季种植的早熟圆球类型品种的栽培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秋冬甘蓝
适宜在7~8月播种,秋冬季收获上市的品种类型。一般较抗病,且耐热性较好。按成熟期早晚还可分为早、中、晚熟三类。早熟品种多为近圆球形,定植后60d左右收获;中晚熟品种一般为扁圆球形,定植后70~90d收获。
(四)一年一熟大型晚熟类型
该类型主要分布于中国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无霜期短,无明显的夏季,而这一类型品种生育期又较长,因而多为一年一熟。一般3~4月份播种,10月份收获,它们是这些地区的主要冬贮蔬菜之一。
四、按植物学特征和熟性综合性状分类
汤姆逊(Tomson,1949)按植物学性状和熟性两种性状的综合表现把结球甘蓝分为8个类型,即威克非、展翼群,哥本哈根群,荷兰平头、鼓头群,皱叶甘蓝群,丹麦球头群,A群,伏尔加群,红甘蓝群等。每一个类型在植物学性状和熟性上都有其相似的特点(表10-1)。
表10-1 结球甘蓝按植物学特征和熟性的综合性状分类
五、按幼苗春化型分类
结球甘蓝为绿体春化型植物,即要求长成一定大小的植株后才能感受低温而通过阶段发育。但品种类型不同,完成阶段发育要求的营养生长时期的长短、植株大小以及感受低温、光照时间的长短存在着差异。彼原(1959)按幼苗春化型分类,即按完成阶段发育要求条件的特点,将结球甘蓝分为春播晚熟型、秋播型、夏播型、北方春播型、热带型等5个生态类型。
结球甘蓝的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一)根
结球甘蓝的根为圆锥根系。主根基部肥大,尖端向地下生长,主根基部分生出许多侧根,在主、侧根上又发生许多须根,形成极密的吸收根网。其根入土不深,主要根群分布在地下60cm以内的土层中,以30cm的耕作层中最密集;根群横向伸展半径在80cm范围内,当叶球成熟时可达100cm的范围。因此,结球甘蓝的抗干旱能力不强。但断根后再生能力很强,移栽时主根、侧根断伤后容易发生新的不定根,因此,结球甘蓝适宜育苗移植。
(二)茎
茎分短缩茎和花茎。短缩茎虽在莲座期或结球期稍有伸长,但在整个营养生长阶段基本上是短缩的,短缩茎又分外短缩茎和内短缩茎。外短缩茎在叶球外,着生莲座叶,内短缩茎着生球叶,也即叶球的中心柱。一般内短缩茎越短,叶球越紧密,品质也较好,这是鉴别结球甘蓝品质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图10-8)。结球甘蓝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抽出的花薹称为花茎,花茎可分枝生叶,形成花序。花茎的长短、粗细与叶球类型、品种及营养状况有关,营养供应充分,花茎粗壮,分枝多。一般圆球形品种,主花茎明显,而牛心形和扁圆形品种的侧枝较发达。
图10-8 结球甘蓝中心柱与叶球内结构
1.中心柱短、叶球紧密 2.中心柱中等长、叶球紧密中等紧密 3.中心柱长、叶球疏松
(三)叶
结球甘蓝的叶可分为子叶、基生叶、幼苗叶、莲座叶、球叶和茎生叶。除球叶为贮藏器官外,其余均为同化器官,不同时期的叶形态差异很大。子叶呈肾形对生。第一对真叶即基生叶对生,与子叶垂直,无叶翅,叶柄较长。随后发生的幼苗叶,呈卵圆或椭圆形,网状叶脉,具有明显的叶柄,互生在短缩茎上。继而逐渐长出强大的莲座叶,也叫外叶。甘蓝的外叶数在10~30片之间。早熟品种的外叶一般较少,中、晚熟品种外叶一般较多。莲座期后期发生的外叶叶片愈加宽大,叶柄逐渐变短,以至叶缘直达叶柄基部,形成无柄叶。据此,可以判断特性不同的品种和预测结球始期到来。外叶叶色有黄绿、绿、灰绿、蓝绿等,紫甘蓝外叶为红色或紫红色(图10-9)。外叶形状因品种而异,一般有竖椭圆、卵圆、圆、横椭圆、椭圆、倒卵圆等。叶尖形状一般分为凸、平、凹(图10-10)。多数品种叶面光滑无毛,皱叶甘蓝叶面皱缩。叶面覆盖白色蜡粉,一般蜡粉越多,越耐旱、耐热。进入结球期再发生的叶片中肋向内弯曲,包被顶芽。此后随着新叶的继续分生,包被顶芽的各个叶片也随之增大,并最终形成紧实的叶球。构成叶球的球叶为无柄叶,呈黄白色。叶球形状一般分为圆球形、尖球形和扁圆形(图10-3至10-7)。叶球颜色各异,有黄绿、绿、灰绿色、蓝绿等,紫甘蓝外叶为红色或紫红色(图10-11)。叶球内球叶颜色也各异,有白、浅黄、黄、浅绿、紫等(图10-12)。花茎上的叶称为茎生叶,互生,叶片较小,先端尖,基部阔,无叶柄或叶柄很短。结球甘蓝的叶序为2/5和3/8,有左旋和右旋两种。
图10-9 结球甘蓝外叶颜色
1.黄绿色 2.绿色 3.灰绿色 4.蓝绿色 5.紫色
图10-10 结球甘蓝外叶叶尖形状
1.凹 2.平 3.凸
图10-11 结球甘蓝叶球颜色
1.黄绿色 2.绿色 3.灰绿色 4.蓝绿色 5.紫色
图10-12 结球甘蓝叶球内球叶颜色
1.白 2.浅黄 3.黄 4.浅绿 5.紫
(四)花
结球甘蓝花序为复总状,在中央主花茎上的叶腋间发生一级分枝。
在一级分枝的叶腋间发生二级分枝,若养分充足,管理条件好,还可发生三、四级分枝。
生态类型不同的结球甘蓝采种植株,分枝习性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圆球形品种的种株,主茎生长势很强。而尖球形和扁圆形品种,主茎生长势没有圆球形品种那样强,但一、二级,甚至三级分枝比较发达。每个健壮的种株开花数量,因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而异,通常有800~2000朵。开花顺序,一般是主枝先开花,然后是一级分枝开花,再后是二、三、四级分枝逐渐依次开花。从一个花枝来说,不论主枝或分枝,花蕾均由下而上逐渐开放。
结球甘蓝开花期通常为30~50d,而春季开花时间早晚与开花期长短,不同品种类型之间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在同样栽培管理条件下,尖球形和扁圆形的品种开花时间要比圆球形品种早7d左右,但开花期要短5d左右。
结球甘蓝的花为完全花,包括花萼、花冠、雌蕊、雄蕊、蜜腺几个部分。开花时4个花瓣呈十字形排列,花瓣内侧着生6个雄蕊,其中两个较短,4个较长,每个雄蕊顶端着生花药,花药成熟后自然裂开,散出花粉。
结球甘蓝为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在自然条件下,授粉靠昆虫作媒介。两个不同品种种株隔行栽植在一起,开花时自然杂交率可达70%左右。
柱头和花粉的生活力,以开花当天最强。但柱头在开花前6d和开花后2~3d都可接受花粉进行受精。花粉在开花前2d和开花后1d都有一定的生活力。如果将花药取下贮存于干燥器内,在干燥、室温条件下,花粉生活力可保持7d以上,在0℃以下的低温干燥条件下可保持更长的时间。
从授粉开始到受精过程完成所需的时间:在异花授粉及15~20℃温度条件下,2~4h后花粉管开始生长,经过6~8h,它们穿过花柱组织,经过36~48h完成受精。授粉时的最适温度为15~20℃,低于10℃花粉萌发较慢,而高于30℃则影响受精活动正常进行。
(五)果实与种子
结球甘蓝的果实为长角果,圆柱形,表面光滑略似念珠状,成熟时细胞壁增厚硬化,种子排列在隔膜两侧。每株一般有有效角果700~1500个。角果的多少因栽培管理条件的不同差异很大。在一个植株上,大部分有效角果集中在一级分枝上,其次是二级分枝和主枝上。每个角果约有20粒种子,在一个枝条上,上部角果和下部角果内种子较少,而中部角果种子最多。种子为红褐色或黑褐色,千粒重为3.3~4.5g,一株生长良好的种株可收种子50g左右。
结球甘蓝的种子一般在授粉后40d左右成熟,但成熟所需要的时间常因温度条件而异。一般在高温条件下种子成熟快一些,温度较低时成熟慢—些。在华北地区,一般6月下旬收获种子。因此,5月中旬以后开的花,即使完成受精也往往不能形成完全成熟的种子,即使形成少量种子,其发芽率也很低。结球甘蓝种子宜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保存。北方干燥地区,充分成熟的种子在一般室内条件下可保存2~3年,而在潮湿的南方只可保存1~2年,但在干燥器或密封罐内保存8~10年的种子仍有相当高的发芽率。
结球甘蓝是什么?
结球甘蓝是卷心菜的学名。
卷心菜
(cabbage),学名结球甘蓝,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植物,为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的变种。又名卷心菜、洋白菜、疙瘩白、包菜、圆白菜、包心菜、莲花白等。二年生草本,被粉霜。矮且粗壮一年生茎肉质,不分枝,绿色或灰绿色。基生叶多数,质厚,层层包裹成球状体,扁球形,直径10-30厘米或更大,乳白色或淡绿色;起源于地中海沿岸,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甘蓝具的耐寒、抗病、适应性强、易贮耐运、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是中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春、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
结球甘蓝的起源是什么?
结球甘蓝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是由不结球的野生甘蓝演化而来。早在4000多年以前,野生甘蓝的一些类型就被古罗马和希腊人所利用。后来逐渐传至欧洲各国,并经长期人工栽培和选择,逐渐演化出甘蓝类蔬菜的各个变种,包括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球茎甘蓝、羽衣甘蓝、抱子甘蓝等(图10-1)。13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结球甘蓝类型,16世纪传入加拿大,17世纪传入美国,18世纪传入日本。
图10-1 在人工选择和培育下野生甘蓝的变异
1.一年生野甘蓝 2.羽衣甘蓝(2A.分枝者 2B.不分枝者 2C.髓状者 2D.饲用高茎者)3.花椰菜[3A.二年生者(木立花椰菜)3B.一年生者(花椰菜)] 4.甘蓝 5.皱叶甘蓝 6.球茎甘蓝 7.抱子甘蓝(引自马尔柯夫,1953)
结球甘蓝何时传入中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蒋名川、叶静渊等根据中国古籍和地方志的记载,认为结球甘蓝是从16世纪开始通过几个途径逐渐传入中国。第一条途径是由东南亚传入云南。明代,中国云南与缅甸之间存在着十分频繁的商业往来,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云南《大理府志》中就有关于“莲花菜”的记载。第二条途径是由俄罗斯传入黑龙江和新疆。清康熙庚午年(1690)间出版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一书中在“北激方物考”一章中记载:“……老枪菜,即俄罗斯菘也,抽薹如茼苣,高二尺余,叶出层层……割球烹之,似安肃冬菘……”。又同时期的《钦定皇朝通考》记载,“俄罗斯菘,一名老枪菜,抽薹如茼苣,高二尺许,略似安菘……”。1804年《回疆通志》记载,“莲花白菜……,种出克什米尔,回部移来种之”。第三条途径是通过海路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1690年,《台湾府志》就有关于“番甘蓝”的记载。1848年,《植物名实图考》中有把甘蓝称为“葵花白菜”的记载,并附有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结球甘蓝最早的插图(《中国作物遗传资源》,1994)。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