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症状
苗腐:病苗黄瘦,根冠腐烂,容易从腐烂处拉断,断口呈褐色,且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茎基腐:基部组织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枯死。
秆腐: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之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无法抽穗。
穗腐:小穗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湿度较大时,病斑处出现粉红色胶状霉层。
一、小麦赤霉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发病后会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1、苗腐
(1)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
(2)发病后,小麦的嫩芽变褐,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
(3)手拔病株时,容易从腐烂处拉断,断口呈褐色,且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茎基腐
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会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枯死。
3、秆腐
(1)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
(2)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呈枯黄状,有时无法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4、穗腐
(1)发生初期,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
(2)湿度较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
(3)病部扩展至穗轴后呈枯褐状,使被害部以上的小穗形成枯白穗。
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
1、产子囊壳的作物秸秆(玉米、稻谷、小麦等) 经粉碎还田后会增加赤霉病病原菌的数量, 加大了下茬作物发生赤霉病的风险。
2、种植了对赤霉病较敏感的小麦品种, 比如淮麦、烟农、济麦等。
3、过量使用氮肥,导致小麦后期的生长密度过大、田间的透光通气性较差、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同时也为赤霉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4、扬花期遭遇连绵阴雨,田间湿度过高。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土壤偏黏重的地块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
三、小麦赤霉病如何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比如淮麦20、扬麦4号、扬麦18号、徐麦856等。
(2)培育无病种子田,深耕灭茬,清洁田园,减少和控制病菌来源。
(3)适当早播,避免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后遇到阴雨天气。
(4)种植期间,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性。
2、药物防治
(1)小麦抽穗期时,亩用30%多·酮可湿性粉剂110克(或28%井岗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毫升,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30毫升,或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28%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2)小麦扬花初期,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或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250克,或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130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克,或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25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3)病情比较严重时,可在小麦灌浆初期亩用25%戊唑醇乳油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5毫升,或25%氰烯菌腈悬浮剂110毫升)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赤霉病的解释
赤霉病的解释
小麦、大麦和燕麦的一种病害,病株穗上覆盖一层粉红色的霉菌,致使子粒 干瘪 ,人畜食用病粒后会中毒。
词语分解
赤的解释 赤 ì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 颜色 :赤血。赤字。 真诚, 忠诚 : 赤诚 (极其真诚)。赤忱。 赤子 ( 纯洁 无暇的 初生 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空 无所 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裸露:赤脚(光脚)。 笔画数: 霉病的解释 真菌形成的霉样生长
植物赤霉病和褐斑病的区别
植物赤霉病和褐斑病的区别如下:赤霉病是一种植物疾病,可使植株发生根腐、穗腐、秆腐等症状,还使幼苗腐烂死亡。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寄生而引起。而褐斑病(又称立枯丝核疫病 brown spot),主要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它可以侵染所有草坪草,其中尤以冷季型草坪禾草受害最重,造成草坪植株死亡,使草坪形成大面积秃斑,极大地破坏草坪景观。
小麦赤霉病症状是怎样的?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为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1)苗腐。
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原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茎基腐。
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秆腐。
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4)穗腐。
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小麦赤霉病用哪些方法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小麦赤霉病用哪些方法防治?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红头病。小麦赤霉病最容易在抽穗扬花期发生,到灌浆期才会出现严重后果,等病症出现的时候却很难很难控制住病害,所以小麦赤霉病应以预防为主。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受赤霉病危害,这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赤霉病病原菌侵入小麦穗轴后,造成被害部位以上枯白穗,故而也将其危害的小麦麦穗称为”半截穗”,因此也是小麦半截穗也是小麦赤霉病识别的重要特征之一,湿度较大时,病变组织表面可见红色或粉红色霉层。
选择抗病的品种,小麦赤霉病病发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耐肥、迟熟的品种容易感染,所以在种植的时候要选择耐病较强的品种来种植。在选择小麦品种的时候,应该询问当地农资店基本他们都知道相关品种,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在当地种植。使用农药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物有很多,有多菌灵、速保利、克百菌、苏锐克等都对于小麦赤霉病有较强的防治作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重点应该放在小麦扬花期,在扬花期期间购买农药按照相关药物使用标准进行喷洒,可以有效预防赤霉病。
合理灌溉,合理用肥,小麦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排水不畅导致,所以要进行合理的排水工作。结合当地墒情进行合理灌溉,当然如果土壤的水份过多,也要进行排水工作。合理利用好氮肥的比例,让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更高。种植小麦过程中对于常见疾病,既要能防,又要会治。多和当地农资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沟通,了解相关的防治工作,不然只是对小麦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小麦很难有很高的产量的。
什么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赤霉病可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对小麦影响最为普遍和严重。表现为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