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肥适合水田吗。
1.因地制宜:对含硫高的土壤和锈水田,不宜施用生物菌肥,因为硫能杀死生物菌。对于翻浆的水田,一般不用撒施,用喷雾的方法效果更明显。
2.因温制宜:施用菌肥的最佳温度是25℃~37℃,低于5℃,高于45℃,施用效果较差。对高温、低温、干旱条件下的农作物田块不宜施用。同时还应掌握固氮菌最适宜土壤的含水量是60%~70%。
3.因混制宜:注意不应将菌肥与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含硫的化肥以及稻草灰混合用,因为这些药、肥很容易杀死生物菌。或者先施菌肥,隔48小时后,再打药除草。还应防止与未腐熟的农家肥混肥。
4.因量制宜:对于多年来施用化肥的田块,施用生物菌肥时不能大量减施化肥和有机肥,因此,其取代量应做到第一、第二、第三年分别取代30%、40%和60%,磷、钾肥只能补足,不能减少。
5.因时制宜:生物菌肥不是速效肥,在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营养大量吸收期前7~10天施用,效果最佳。
鱼塘水的碱性太高怎么办?
一、捞出蟹池内过多的水草,使水草覆盖率50-60%。
二、使用水质调节剂,降低池水PH至7-8.6,最高不得超过9.5。
1、施用沸石粉,每亩每米水深施用1-2kg,可降低pH值0.5-1.0;
2、用磷酸二氢钙每亩每米水深用4-5 kg,施用氯化钙(CaCl2)每亩每米水深施用2-4kg,也可以加磷酸、醋酸和食用白醋、腐殖酸钠等。
用药时必须注意:一次加药量不能过大,要分几次加入,每次用药前后要测定1次pH值;
3、适量换水,先排后换,每天换水五分之一,加水时间宜在凌晨进行,连换2天-3天;
三、 及时肥水。在PH值稳定时,及明施用肥水产品,培育水体藻相,也可同时施用EM菌等,平衡水体生态系统。
养殖的水被污染怎样最快的调好。
净化水质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方法(注水、使用增氧机、施生石灰)外,还有一种新的方法,使用水质调节剂: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菌肥内含多种功能微生物,可以有效分解各种有害物质。当水质过肥、浑浊、透明度低时,施用适量微生物菌肥,可以保持水质澄清,防止水质老化,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和预防鱼病的发生。
此外,与传统方法相比,使用微生物菌肥还可以给鱼虾带来丰富的“天然”食物。微生物菌肥中的功能微生物可以分解水草、残余饲料、粪便垃圾等,形成鱼虾所需的养分,供其食用。施用微生物菌肥后,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池水呈现绿色或褐绿色,效果十分理想。
生物性措施:
种养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大型飘浮植物、着生藻类、浮游藻类、沉水植物。
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方法。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投放水生动物:螺、蚌等底栖动物可过滤悬浮物质,摄食生物碎屑,其分泌物有絮凝作用,螺有刮食着生藻类功能,虾和若干种类鱼类可摄食藻类、碎屑、浮游动物等。这些动物,作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补充组成,也有重要作用。根据水体的特定环境,投放相适应的水生动物,如鱼类、底栖动物。
建立人工生态体系: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种植水生植物、养鱼、养鸭、养鹅等形成多条食物链。其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
当一定量的污水进入这种生态塘中,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鹅、鸭等产物,人们不仅可以不断的取走这些增殖的产品,而且通过人们的不断的取走和加入的措施来保持水体的综合生态平衡,达到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的目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