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有哪些症状及如何防治?
水稻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和立针基腐等症状。芽腐是在出土前或者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中心枯黄,叶片不展,茎基较软易折,根变成黄褐色。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病,但离乳期发病最重。水稻立枯病一般可通过土壤调酸、生态防治和药剂防治等进行防治。将土壤pH调到4.5~5.5,可有效减少旱育秧立枯病地发生。在东北地区,把调酸作为防治立枯病的主要措施;通过控制床内温度、床土水分状况、合理施肥以及床土消毒等措施也可有效防治立枯病地发生。防治立枯病的药剂有敌磺钠和稻瘟灵等,也可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浸种。
立枯病用什么药?是浇根还是喷施
如发现秧苗出现病症,不要盲目用药,要结合秧苗生长环境条件来防治。以健身防病为主,治疗为辅。通过改善苗床酸碱度、温湿度、补充速效养分(如苗床使用硫酸铵)、促进秧苗生根(喷施生根药剂)、施药控制立枯病病菌(如恶霉灵、甲霜灵、多菌灵等)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因苗进行防控。
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苗床上常见多发的病害之一。引发立枯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受气候、苗床管理、播种量、苗床ph值、壮秧剂质量及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因素的影响,必须综合每一样因素考虑,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才能使水稻秧苗生长健壮,减少立枯病的发生。
水稻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
水稻刚出苗发病表现为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水稻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发病表现为幼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水稻2叶期以后发病症状表现为黄枯、青枯,苗床多以此时此症状发生居多,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在气温骤然升高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诱发立枯病的原因
1、气候影响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北方水稻播种时间多在4月5日-4月25日,此时外界气温仍不稳定,易出现连续降温、阴雨天气,水稻是喜温作物,当温度低、苗床湿度大时水稻抗病性下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发生黄枯。如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温度突然升高,昼夜温差大,加之苗床湿度大,造成水稻秧苗弱,根系发育不良,吸水能力差,而高温使得水分蒸发迅速,幼苗吸收水分和叶片蒸腾比例失调,常引起水稻幼苗发生靑枯,严重的致使秧苗枯死。
2、播种量大
目前,大多数农户普遍选择增加播种量的方法,使得农户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平均每盘下干籽175g,甚至高达250g。这样密度过大,秧苗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不均衡,相互争肥、争水、争光,加之昼夜温差大,高温秧苗易徒长,秧苗根系发育不良,秧苗地上地下生长发育不协调,形成徒长苗,在突然出现高温或通风状态下易出现靑枯,徒长苗弱苗抗病性差,易病原菌侵入发生立枯。
3、壮秧剂使用不当
目前,很多农户使用壮秧剂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而是,直接将壮秧剂混少量过筛土扬在摆好的秧盘床土上面,采取浇水的办法施入,甚至有直接将壮秧剂散在盘土之上浇水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产生肥害、秧苗长相参差不齐,且苗弱,进而诱发立枯病、青枯病的发生。还有部分农户存在壮秧剂混拌不均匀,混拌后没有闷土的流程,摆盘装土与播种时间间隔过长。导致壮秧剂有效的酸度和肥料挥发损失。
4、苗床酸碱度失调
目前,由于很多农户使用壮秧剂方法不当,造成壮秧剂内调酸剂挥发损失或调酸不均匀,加之,农户很少自主调酸完全依赖壮秧剂。苗床在2.5叶期ph值明显偏高,不适宜水稻秧苗生长,利于立枯病菌等土传病害的繁殖和入侵。
5、覆土厚度不均匀
覆土过厚易造成“顶盖”现象,覆土过薄易造成“干籽、干芽”现象。最终导致秧苗生长参差不齐。秧苗素质差,抗病性差。
6、苗床管理不到位
苗床温度、湿度控制的不合理。通风和浇水不能结合天气变化进行灵活调整,通风过晚,通风量及通风方法不当,浇水存在浇水浇不透、过勤,导致秧苗根系发育不良,苗弱,易发生靑枯和立枯。
水稻立枯病危害大,秧苗怎么防治水稻立枯病?
一般情况下水稻播种五至六天以后即可破壳出苗。出苗后若在此期间遇上极端性低温天气或生长不良环境,秧苗就会零星发病。增加根系的透气性。水稻在幼苗期,吸氧能力差,必须增加秧幼苗根系的透气性。水育秧在现青后,务必晒田,以鸡爪纹为好。如果旱育秧,最好釆取1.5一2.0m的畦,畦沟深15一20cm,以防秧畦积水。
生理性立枯病,又叫青枯病,是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天气、温度不适,而出现的发病症状。症状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病轻时,秧苗变黄,发病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因土壤和植物体内的病原菌侵染所引发的病害,症状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黄化、矮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水稻种子本身带菌或苗床带菌,种子或苗床当初消毒不彻底,导致此病的发生;三是土壤碱性大,PH值大于6.5,没有进行调酸或是调酸不到位,引起了腐霉菌的繁殖,从而感染了幼苗。
此病主要由种子带病引起,三叶期前发病的,在幼芽基部和芽鞘上出现水浸状病斑,然后变成黄褐色枯死。三叶期以后发病的,在叶片上能够形成典型的纺锤形叶瘟。并以病苗为中心,向四扩展,严重时,可使秧苗成团、成片枯死,象火烧一样。水稻黄枯型死苗,感病苗不吐水,叶尖无水珠。其症状初表现为下部叶片,从叶尖部向叶基逐渐变黄,病害面积也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后茎基部软化变褐,幼苗呈黄褐色枯死。
立枯病除引起烂芽外,主要还表现外针腐和黄枯、青枯等死苗症状。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植株茎基部变褐,病根也渐为黄褐色。
,
水稻立枯病由哪些病原菌引起?怎样防治?
水稻立枯病分为苗期立枯病和本田期立枯病,主要由镰刀菌(Fusarium 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腐霉菌(Pythium spp.)引起,其中以镰刀菌为主。
防治本田期立枯病一是要选用抗旱力强的品种;二是后期管理要浅水与露田相结合,促进根系生长;三是要合理施肥,基肥要施足,追肥要早施,避免施氮过多、过迟,防止贪青或早衰;四是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浸种或拌种:采用药剂有2.5%或10%适乐时、25%施保克乳油、45%施保克水剂、10%浸种灵乳油、40%卫福胶悬剂、40%苗病清等;苗期喷雾:在秧苗1叶1针期,喷施3%育苗灵或40%苗病清。
苗期立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床土调酸,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达到防治的目的。药剂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如用苗病清或立枯一次净等封闭苗床或1叶1针期喷雾等。此外,注意通风炼苗也是防治苗期立枯病,特别是生理性立枯病的关键之一。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