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及发病规律:(1)病原。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细菌性病害,由假单胞杆菌侵染致病。
(2)侵染循环。
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棚室黄瓜上为害过冬,是下一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在种子上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当种子萌发时,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侵染子叶,引起子叶发病,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通过雨水、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传播,从气孔、水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生乳白色菌脓,再经风、雨及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
(3)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28摄氏度,相对湿度在75%以上,一般温暖而多雨,低洼潮湿,管理粗放,以及连作地易发病。
黄瓜得的角斑病,应该打什么药?
目前有一些抗病品种可用来控制黄瓜角斑病的为害,但是在生产上主要仍是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其发生。防治黄瓜角斑病也要从种子处理入手。即使用40%的甲醛15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1000毫克/升浸种90分钟,经清水洗净后播种。
在黄瓜的苗期或成株期施药,应在发病的初期进行。可使用的化学药剂有:①波尔多液1:1:250~300倍液;②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升;③45%代森铵水剂900倍液;④50%琥胶肥酸铜(即D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⑤60%琥·乙磷铝(即DTM)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⑥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⑦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如果在田间同时发生有黄瓜霜霉病,防治时还可以使用5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一次,共2~3次。
黄瓜叶上出现多角形病斑,是什么病?
黄瓜叶上出现多角形病斑,很有可能是发生了黄瓜霜霉病或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是大棚生产中的常发病害,危害较重。
(1)黄瓜霜霉病的症状
黄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幼苗染病,初始在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的水渍状褪绿黄斑,潮湿条件下子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稀疏灰黑色霉层,造成子叶下垂,幼苗死亡。成株期染病,发生初期,叶片反面出现多角形水浸状斑,2~3天后叶片正面呈现淡黄色病斑,后逐渐变为黄褐色,最后变为淡褐色干枯,病斑质脆,但不开裂。病斑的扩展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病健交界明显。后单个病斑可扩大至近1平方厘米左右,潮湿条件下叶片反面病斑上产生稀疏的灰褐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死亡。成株期多在开花至结果期发病较重,通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蔓延,严重时整株死亡。
(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
为细菌性病害,幼苗染病,子叶产生近圆形水渍状凹陷斑,后变黄褐色,逐渐干枯。成株叶片染病,在叶片正面呈现出多个或几十个针头大小的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后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最后病斑变成淡黄色或灰白色。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乳白色菌脓,菌脓干燥后隐隐约约有白色痕迹,病斑质地脆,易破裂穿孔。瓜条染病,出现水渍状圆形小病斑,严重时连接成片,形成不规则状,高湿条件下产生白色菌脓,引起瓜条局部腐烂。病斑可深入瓜条内部。
(3)两病的初期诊断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不同于霜霉病的区别是病斑小而多、有穿孔、无霉状物。发病初始,霜霉病只在叶片反面出现多角形水浸状斑,病斑较大,0.2厘米左右,而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小,针头大小,近圆形。此外,还可以用保湿培养法鉴别,即在一个洁净容器中,铺上湿纸巾或湿布,然后放上病叶,盖上盖子,放置12~24小时后再仔细观察。病斑上若有乳白色的水珠,则为细菌性角斑病;若有少许褐色霉状物产生,则为霜霉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