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追肥是用尿素好还是用复合肥好?区别是什么呢?
玉米追肥是用尿素好还是用复合肥好?在46.7%的尿素中,而我们在农资店购买的尿素普遍低于这个数值,有人说为什么,那是因为它含有杂质,这不是假肥,化肥中的尿素化合物普遍比较单一,配制的尿素只能给农作物提供元素,只有氮元素。因此,当农作物需要快速生长时,给农作物提供大量的氮元素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尿素在这个时候是很好的肥料。
与尿素相比,复合肥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可以看作是各种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肥料按照一定比例生产的营养结构。在肥效方面,由于复合肥的营养结构相对均衡,可以全方位地供给作物,改善作物因缺乏各种营养元素而引起的缺素症。
在玉米基肥的使用和管理上,只要我们在播种前施足或在播种时施足肥料,基肥所使用的肥料一般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在玉米的施肥管理方面,大部分地区的施肥时间主要集中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也有一些地方的农民习惯于在玉米的接合期和抽穗期、灌浆期进行两次打顶。对于苗期长势较差的玉米,有时需要进行打顶,以提高出苗率。
那么玉米打顶,到底是用复合肥还是尿素?个人认为,玉米打顶可以考虑复合肥,怎么说呢,复合肥的营养结构比例比较均衡,而且很多复合肥的肥效比尿素长,对于玉米来说是不常用的助力。同时,对于生长比较旺盛的作物,现在顶用尿素即可,这里不是说施用复合肥没有效果,而是说尿素的效果相比之下不明显。如果从成本上看,尿素是很划算的。总之,当然,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由于各种病害造成的元素缺乏,需要进行追肥,还是考虑复合肥比较合适。
玉米追肥的时候是用尿素还是用复合肥呢?为什么?
过去我们这里给玉米追施肥料一般是在玉米授粉结穗长粒时期,追施肥料多选尿素。有些农户定棵施肥,也就是一棵玉米抓一把尿素扔到玉米根部附近。在节省了大量人工的同时,又提高了种植的效率。玉米的种子肥,我们这里通常会使用玉米专用肥,或者是磷钾复合肥,我家的用量是每亩使用50公斤左右。在后期基本上不用再追肥。
首先从成本上分析,尿素比复合肥要便宜,以目前玉米价格来说,一些种植户会考虑到成本问题,能省则省,所以,追肥会选择便宜的用,不仅如此,如果田间需要浇水,但并没有特别旱种植玉米要高产必需施足基肥, 基肥一般都是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玉米专用的复合肥50公斤每亩,但农村大部分朋友呢,却忽视了施基肥,在玉米出苗后,在一棵玉米旁挖一个穴。
玉米追肥,不管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没有下底肥的要求追肥"前重后轻"的施肥方法,若是已经下过底肥的玉米,追肥就应该采取"前轻后重"的施肥方法。玉米的适应能力强,产量高,需肥较多。要想玉米获得高产,必须合理的施用追肥。在生产实践中,掌握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肥料的不同需求,适时、适量的施用合适的追肥才能夺取玉米的丰收。
至于追肥用尿素还是复合肥好,我们先从苗期说起,玉米在苗期需肥量并不是太大,因为底肥提供的养分足够前期所需。当然,这也要看玉米长势,长势弱有脱肥现象应当追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当地老农建议农民在选择玉米追肥时,不要单一尿素,尤其是对玉米第二次追肥的阶段。二次追肥的时候可适当加一些含钾元素肥。因玉米种植地土壤普遍缺钾,玉米植株在后期表现为下部叶片发黄。
玉米追肥是用尿素好还是用复合肥好?
问题:玉米追肥,用尿素还是用复合肥好?
问题:玉米追肥,用尿素还是用复合肥好?
答案:玉米追肥用尿素好!
答案:玉米追肥用尿素好!
玉米追肥,不管春玉米还是夏玉米,没有下底肥的要求追肥"前重后轻"的施肥方法,若是已经下过底肥的玉米,追肥就应该采取"前轻后重"的施肥方法。
已经下过底肥的玉米,就用"前轻后重"的方法,即在玉米拔节前施用追肥总量的1/3,每亩施尿素5~10千克,在喇叭口期间施用追肥总量的2/3,每亩施尿素10~20千克,试验结果证实,春玉米采用"前轻后重"的施肥方法,比采用"前重后轻"的方法增产。
夏玉米,由于播种时农时紧,有许多地方无法给夏玉米整地和施入底肥。但夏玉米幼苗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需要及时追肥。追肥采用"前重后轻"方式。追肥总量的2/3在拔节前期施用,大喇叭口期施用1/3。试验结果证明,夏玉米每亩产350~450千克,需施尿素30~40千克,按"前重后轻"追肥方式,在玉米拔节期施用20~25千克,大喇叭口期再施用10~15千克。试验结果证实,"前重后轻"的追肥方法比"前轻后重"的追肥方法增产。
总之,玉米苗追肥要以氮肥为主。因为玉米最喜氮肥作物。
总之,玉米苗追肥要以氮肥为主。因为玉米最喜氮肥作物。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一起探讨三农问题!】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一起探讨三农问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