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形纲的外形特征
身体分成前体和后体。前体由6节组成,背面通常包以一块坚硬的背甲,腹面有一块或多块腹板,或被附肢的基节遮住。后体部由12节组成,除蝎类以外,大多数数蛛形纲动物的腹部不再分成明显的两部分,并且体节有合并的趋势。螨类的腹部与前体已合而为一。单眼不超过12个。前体有6对附肢。螯肢在口的前方,2~3节,钳状或非钳状。触肢6节,钳状或足状。步足7节。跗节末端有爪。蜘蛛的后体与前体之间通过腹柄而相连。后体通常无附肢。雌雄异体。生殖孔开于后体第2节的腹面。
蛛形纲动物有什么特征?
蛛形动物大约有7万多种,包括蜘蛛、蝎、螨和蜱等动物,构成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仅次于昆虫,它们有头胸部和腹部,仅有四对脚而没有复眼。大多数蛛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以小动物为食。它们许多生有锋利的有毒螯肢,常用来向猎物体内注射消化液。等消化液将猎食消化后,就可以吸食猎物了。多数蛛形动物为卵生,但也有几种是胎生。
蜘蛛
尽管它们有些令人可怕,但大多数蜘蛛和蝎子对人类无害的。螨、扁虱和假蝎,这些动物属于蛛形纲种群。它们有着昆虫的一些特征:它们的分节的躯干被外生骨骼保护着,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而不在水里,总共6万多种,大多数为猎食者。许多蜘蛛可捕猎毁坏性的昆虫,但有一些蛛形纲动物却能传播疾病和损毁农作物。
水中的蛛形纲
大多数蛛形纲动物都是陆地居民,但有一些包括螨,却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最不寻常的蛛形纲是水蜘蛛,它周身覆盖着细绒毛,用来捕获空气。这些蜘蛛将空气泡变换成穹隆形的水下蛛网,作用如同一个潜水钟,里面容有充足的空气,供它们呼吸用。
螨和婢
螨和婢通常比蜘蛛更小,许多种类的长度都不足1毫米,它们有8条腿,其躯干融合为单一的环段。大量的螨生活在泥土和落叶堆中。全部无脊椎动物大约有10%的数量都能在这些地方发现。在许多淡水和陆上栖息地里,它们生长得很兴旺。它们还将自己附着在动物身上,许多是作为寄生动物生活的。
微型世界
螨的外形很小,这就使得它们能够拥入最小的栖息地,有些螨就骑在昆虫的背上,而有些竟生活在人类的眼睫毛上。因为栖息地的多种多样和它们很小的个头,很可能还有许多种类的螨未被发现,蜱靠吮吸动物的血液生活,如吸食牛、山羊、绵羊的血。
蜘蛛,蝗虫,螃蟹,蜈蚣分别属于什么纲?
蜘蛛为蛛形纲,蝗虫为昆虫纲,螃蟹为软甲纲,蜈蚣为唇足纲。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蛛形纲动物有哪些 蛛形纲动物介绍
1、蜘蛛、蝎、螨和蜱是节肢动物的一个群,称蛛形纲动物。其种类有73000多种,几乎遍布在世界各地。
2、蛛形纲动物通常有8条腿,躯体分为头胸部(前部与中部)和腹部(后部)。蝎有6对附肢。第一对附肢(螯肢)小。第二对附肢(须肢)大,似两把钳子,用来捕杀猎物。后四对为步足。
蛛形纲的生活习性
蛛形类一般不扩散。蝎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就不迁往远处。但蜘蛛中少数种类有飞航的习性。夏季,果树螨类可附在过往昆虫的足上迁移。伪蝎偶尔可附在蝇、盲蛛或其他动物的足上。这可能是由于饥饿而迁往食物丰富的场所。蛛形类的耐饥力很强,蝎能耐饥14个月,一种管网蛛能耐饥26个月,一种球腹蛛能耐饥30个月。
蛛形类不喜酷热,常隐蔽在石块或树叶下,或营穴居生活,多在夜间出来活动。织网的蜘蛛角质层较厚,个体较大,一般色泽较艳丽。隐蔽在石头、树叶下或洞穴中的种类角质层较薄,不能在于热的环境中生活,也不能作远距离旅行。有几种蝎只能在潮湿处生存,并要喝水。盲蛛也经常喝水。伪蝎在干燥环境中很快就死亡。但是在炎热的沙漠里,有几种蝎和盲蛛由于体表有一层蜡,能够很好地保存水分以维持生存。
蛛形纲的物种分类
蛛形纲Arachnoidea全世界已知约5万多种,螯肢动物亚门最大的一纲。包括蜘蛛、蝎、蜱、螨等。身体分成前体(头胸部)和后体(腹部)。前体由6节组成,背面通常包以一块坚硬的背甲,腹面有一块或多块腹板,或被附肢的基节遮住。后体部由12节组成,除蝎类以外,大多数的腹部不再分成明显的两部分,螨类的腹部与前体已合而为一。单眼不超过12个。蜘蛛的后体与前体之间通过腹柄而相连。后体通常无附肢。雌雄异体。大多数为肉食性。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有的两者兼备。绝大多数陆生,仅少数螨类及一种蜘蛛为水栖。现存种可分为2亚纲7目。 头胸部与腹部直接相连,无腹柄。有4目。
蝎目 Scorpiones
为蛛形纲最原始的类群。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其中腹部12节,又分成前腹部(前7节)和后腹部(后5节)。前腹部和头胸部较宽并紧密相连,可合称躯干;后腹部窄长,可称作“尾”,末端还有一袋形尾节,共同组成具有毒腺的毒刺。螯肢和脚须均有钳,脚须具有发达毒腺。繁殖多在6~7月间,有“婚舞”行为,雄蝎以精荚传递精子。卵胎生,每胎约15~35只。一生共蜕皮6次。世界已知约600种,分属于6科,我国仅15种。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为重要中药。
伪蝎目(拟蝎目)Pseudoscorpionida
因触肢非常发达、末端钳状、体型似蝎而得名。但无尾状的后腹部和带毒针的尾节,与蝎显然不同。体小型,一般体长不超过8毫米。生活在落叶层、土壤中、树皮和石块下以及某些哺乳动物巢内。少数生活在洞穴中,某几属的某些种常在潮间带的水草和漂流物上,有的生活在建筑物的木板间和书页间。捕食弹尾类和螨类等小型节肢动物。已记载约3000余种,我国记载24种。分3个亚目:土伪蝎亚目Chthoniidea、苔伪蝎亚目Neobisiinea和木伪蝎亚目Cheliferinea。
盲蛛目 Opiliones
头胸部和腹部之间无腹柄;步足多细长,有自切现象,但不再生;腹部有分节的背板和腹板。具臭腺。雌性有产卵器,位于腹部腹面正中,管状,藏在鞘内,将卵产入土中、腐木和树皮下、植物或螺壳内。有的种类能营孤雌生殖。捕食性或腐食性。生活在温、热带,多在潮湿的场所,在山区的树干、草丛、石块下或墙角处经常可以发现。以卵或幼盲蛛越冬。全世界已知约3200种。分5个亚目:柄眼亚目Cyphophthalmi、瘤足形亚目Oncopodomorphi、膝形亚目Gonyleptomorphi、闭气门亚目Dyspnoi和开气门亚目Eupnoi。
蜱螨目 Acarina
通包括蜱类和螨类。体小,通常0.5~2.0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全身不分节,头胸部和腹部也相愈合。身体的前端部分以及一对螯肢和一对脚须组成颚体,特称假头,内无脑,外无眼。颚体之后的其余部分称为本体;两部分间以围头沟为界。通常两性生殖,但也有不少种类孤雌生殖,后者可分产雌孤雌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间接发育,一生经过卵、幼螨、若螨和成螨4个时期。幼螨3对步足,若螨和成螨4对。若螨无生殖孔,共三龄,二龄休眠状态,常附于昆虫体表借以传布。分布广泛,是本纲最大一目,有50000种以上。红叶螨(红蜘蛛)Tetranychus为我国重要棉业害虫之一;寄生类群可引起和传播疾病 头胸部和腹部间有由第1腹节演变而来的腹柄相连。有7目。
须脚目 Palpigradi
体小型,不超过3毫米。前体的背甲分成3部分:最前一片大叫前背甲,卵圆形,覆盖从螯肢到第2对足的4个体节;后面两个自由体节分别着生第3、4对足,在第1个自由体节的两侧各有一块小的中背甲,在第2自由体节的背方有一大块较大的后背甲。腹部的最末3节变细,后面有一根细长而分节的鞭。无眼。螯肢与盲蛛的类似,分3节,钳状。触肢步足状,且与步行足功能一致。第1步足有分4节的基跗节和分3节的跗节,上有长感觉毛,行走时举在体前方,非步行用,是为感觉步足。后3对步足的跗节上各有2爪。已知1科4属约50种,我国没有分布。
有鞭目 Uropigi
通称鞭蝎。体躯分前体和后体两部分。前体有背甲覆盖,背甲上有8~12个眼,在近前端的中部为2个中眼;两侧各由3~4个眼组成。后体(腹部)原由12节组成 。第1节形成腹柄;第2~9节宽而分明,有背板、腹板和侧膜;第10~12节非常小,其各节的背板和腹板愈合;第12腹节之后为尾鞭。在后体的后半部有1对肛门腺,开口于肛门的两旁,分泌液能灼伤人的皮肤。夜间出来活动,少数生活在沙漠中,大多数喜欢潮湿的生境。 以昆虫为食。卵生。全球约85种,分布于美洲和亚洲的温、热带。我中国已知6种1亚种。
裂盾目 Schizomida
体长不足1厘米,体柔软。前体分成3部分:前区由一块大的前盾板覆盖,小的中区(第3步足)有一对小的中盾板,稍大的后区(第4步足)有一对较大的后盾板覆盖。无眼。腹部12节。第1节形成腹柄;第2~9节宽,各有背板和腹板,并有侧膜相连;第10~12节细,组成后腹部,其背板和腹板愈合;后面有由1~4节组成的短鞭,鞭的形状,雌、雄不同。分布于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多生活在石块下、倒木下或落叶层中。已知1科3属170种。我国仅有分布于台湾的索氏裂盾蝎1种。
无鞭目 Amblypygi
通称无鞭蝎。螯肢2节,其形状和功能很像蜘蛛的螯肢,但内部无毒腺。触肢分7节,腿节及以下数节的内缘有尖锐突起,用以捕食;第1对足细长,末端有2爪,有的有爪垫,胫节和跗节分成许多小节,有感觉功能,通常一根伸向前方,另一根伸向体的某一侧进行探索,探定昆虫的位置后,触肢迅速捕获猎物,使之不能动弹,螯肢撕裂猎物,吸食液汁。书肺2对,位于第2、3腹节的腹侧。昼伏夜出。一般喜潮湿的环境。交偶时,雄体颤动触角状足,并向雌体摇动身体,产出精荚,用触肢和第1足引导雌体到精荚上取精液。产卵6~60粒,将要产卵时,生殖腺分泌纸状膜,把卵携带在雌腹的下面,直到孵出并蜕第1次皮。幼体爬上母腹直到蜕第2次皮,然后从腹部后端爬离母体。约60种,我国尚无记载。
蜘蛛目 Araneae
头胸部和腹部间有腹柄相连。头胸部背面有背甲,背甲的前端通常有8个单眼。腹部不长,呈囊状;具纺织器,由附肢演变而来,上有许多纺管,内连各种丝腺,可纺丝。螯肢有发达的毒腺;雄蛛脚须末部特化成脚须器。雌蛛纺丝形成一个卵袋,内装受精卵,卵袋附在网上(结网蜘蛛),或产在石下、叶面上。有的母蛛守护卵袋,也有随身携带卵袋的。孵出卵壳的幼蛛仍在卵袋内停留数天,并在袋内脱1~2次皮。幼蛛在成熟前共脱皮4~15次。主要捕食昆虫及小型脊椎动物。是蛛形纲第二大目,数目仅次于蜱螨目,全世界约有30000种,我国估计有3000种。分属于3个亚目约116科。点击更多
节腹目 Ricinulei
体短粗,长5~10毫米。背甲近方形,前缘有1片可动的头盖。头盖下垂时能保护口和螯肢。腹部的前方形成腹柄,后端形成1个突起,末端有肛门。生活在腐木下、落叶下和洞穴中。气管呼吸。取食小型节肢动物。精子的传送用第3步足。产卵的情况不清楚,但节腹蛛属的一种把单个的卵携带在头盖下。 孵出的幼体像蜱螨的幼体,具6足。已知45种,见于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
避日目 Solifugae
通称避日蛛。大型,体长达7厘米。前体的背甲分两部分:1片大的前背甲,其前缘中部有1对眼;1个短的后背甲。仅第一胸节头部愈合而成头胸部,后三个胸节游离。腹部大而分节。螯肢特别大,组成钳。触肢像步足,末端有1特殊的粘附器官用于捕食。第4步足下方有独特的球拍状器官。捕食各类小动物。雌蛛在土洞中产50~200粒卵。大多数夜行性,平时钻在穴中或石下隐蔽,但也有在白天活动的。全世界已知约800种,常见于干热的沙漠地区。我国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2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