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吸浆虫有哪些形态特征?
小麦吸浆虫的形态特征:两种吸浆虫极相似,成虫均为微小蚊类,体长2~2.5毫米,足细长;翅一对薄而透明并带紫色闪光。仅体色上,麦红吸浆虫为橘红色,麦黄吸浆虫为姜黄色。幼虫均为蛆状,体较扁,体色上麦红吸浆虫为橙红色,麦黄吸浆虫为黄绿色。
小麦吸浆虫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小麦吸浆虫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以及长江、汉水和嘉陵江沿岸产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甘、青、宁、川、黔等省、自治区高寒、冷凉地带。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1)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成虫体橘红色、密被细毛,体长2~2.5毫米,触角基部两节橙黄色,细长,14节,念珠状,各节具两圈刚毛;足细长,前翅卵圆形,透明,翅脉4条,后翅为平衡棒,腹部9节。幼虫长2.5~3毫米,长椭圆形,无足,蛆状。麦黄吸浆虫成虫体鲜黄色,其他特征与麦红吸浆虫相似。
(2)发生规律
两种吸浆虫多数一年一代,也有一年多代,以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夏、越冬,翌春由深土层向表土移动,遇高湿则化蛹羽化,抽穗期为羽化高峰期。羽化后,成虫当日交配,当日或次日产卵。麦红吸浆虫只产卵在未扬花麦穗或小穗上,扬花后即不再产卵。麦黄吸浆虫主要选择在初抽麦穗上产卵。吸浆虫的幼虫由内外颖结合处钻入颖壳,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吸取浆液。小麦接近成熟时即爬到颖壳外或麦芒上,随雨滴、露水弹落入土越夏、越冬。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虫品种。二是在重发区实行轮作倒茬。三是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时,成虫羽化出土或飞到穗上产卵时结合治蚜,喷撒甲敌粉,或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
小麦吸浆虫是常见的虫害,小麦吸浆虫如何防治?
小麦害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它主要依靠幼虫为害,以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的汁液为食,所以得名小麦寄生虫。小麦果肉害虫发生,防治不及时,严重时可直接收获,危害非常大。
小麦害虫防治分为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每个人都说,谈控制小麦害虫防止小麦减产的途径,农业控制选择抗虫品种。根据前些年当地的病害情况,病情严重的,在购买小麦种子时,应注意购买抗虫种子。由于品种不同,小麦害虫危害也不尽相同,这必须引起重视。轮作栽培,如果地连续几年种植小麦,那么小麦害虫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也会越来越大,对于其他作物,如豆类、棉花等,可以平均间隔进行倒栽。
化学防治也有两种方式,土壤处理,化学防治。地基处理,般在播种前,通过深耕土壤,将混合的有毒土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以便在深耕时,将混合的有毒土翻过来,达到防治的目的。般来说,用辛硫磷或甲基异可制成毒性药剂。谈控制小麦害虫防止小麦减产的途径,药物喷雾剂。
农业控制,小麦种植时,可以选择抗虫品种。不同品种的小麦对害虫的抗性不同。购买的依据可以参考该地区前几年小麦害虫的发生。如果感染严重,要买抗虫种子。在小麦种植方面,如果地上种植了几年的小麦,那么弓形虫发生和生长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但如果稻茶轮作每两年种植其他作物,如豆类、棉花,等,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化学防治还包括土壤处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土壤处理,小麦播种前,可先深耕,然后拌毒均匀撒布于田间,使毒倒入深耕,用于防治。制剂制备。药剂喷施,小麦香料期至开花期,麦田间存在害虫,应立即使用药剂喷施防治。药剂可以选择很多,常见的毒死蜱、功夫、溴氰菊酯等,只要不特别难控制,就可以对抗。
小麦吸浆虫有哪些?
小麦吸浆虫有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 Kirby.)2种。红吸浆虫在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市)都有分布,主要发生地带为北纬31°~35°之间的黄河、淮河流域的冬小麦主产区及长江、汉水和嘉陵江沿岸产麦区。黄吸浆虫多发生于高原地带,如甘、青、宁、川和黔等省(自治区)。50年代初,吸浆虫曾猖獗发生,减产十分严重,经采取抗虫品种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很快控制了为害。到50年代末,为害损失已压低到2%以下。近几年,黄淮流域的一些省(自治区)又相继发生吸浆虫为害,发生面积266万公顷以上。吸浆虫可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青稞等作物。
为害状
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穗部颖壳,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形成瘪粒和空粒,严重时全田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麦红吸浆虫成虫为橘红色,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前翅薄而透明,翅脉4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棍。雌虫伪产卵管长度不到腹部的一半。卵长圆形,淡红色透明。幼虫蛆状,老熟时体长2.5~3毫米,橙色或金黄色,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分叉凹入较深。蛹长约2毫米,橘红色,头部前方1对感觉毛比呼吸管短。
麦黄吸浆虫成虫体姜黄色,雌虫伪产卵管比身体长。卵长圆形,淡黄色,一端有1长柄。幼虫姜黄色,剑骨片分叉凹入较浅。蛹鲜黄色,头部感觉毛与呼吸管等长。
发生特点红吸浆虫1年发生1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北方冬麦区如春季天气较干燥,幼虫仍保持休眠状态,因此有多年休眠的现象。翌年春天土温达10℃左右,土壤水分充足,休眠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到土表。土温15℃左右,小麦开始孕穗时,幼虫在离土面2~3厘米处化蛹。土温20℃时,小麦开始抽穗,成虫羽化出土,当天即能交配产卵。雌虫早晚飞到刚抽尚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卵多产在护颖内侧,内外颖的背面,每处1~2粒。卵经3~5天孵化为幼虫,从内外颖缝隙侵入麦壳内为害。幼虫经20天即老熟,麦收前爬出麦壳,落地入土钻入10~20厘米处作圆茧越冬。
小麦吸浆虫发生轻重与小麦品种、春季雨水有密切关系。小麦穗部芒长多刺,内外颖壳扣得紧,护颖包紧外颖及子房皮厚的品种,能阻碍成虫产卵或使幼虫不易侵入为害。春季多雨有利越冬幼虫破茧、化蛹和羽化。小麦拔节、扬花期多雨,田间湿度大,为害就重。小麦成熟多雨,有利幼虫蜕皮出壳和入土潜伏,增加越冬虫量。麦田地势低洼和沿河两岸地区因湿度条件好,故发生较重。
黄吸浆虫的发生情况与红吸浆虫基本相似。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虫品种;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同时在倒茬地于蛹期施药(具体方法见下述药剂防治方法),防止羽化成虫向邻近麦田蔓延;连片土地深翻20厘米。
(2)药剂防治。667平方米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或4%敌马粉剂或1.5%甲基一六〇五粉或4.5%甲敌粉剂2~3千克,对干细土20千克或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2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拌到20千克细土中,拌匀制成毒土,于小麦孕穗期吸浆虫中蛹期撒施于麦田,可杀死一部分蛹和上升土表的幼虫,减少成虫发生量。
667平方米用80%敌敌畏150毫升对水4千克喷洒在25千克麦糠上拌匀,于小麦抽穗至扬花前成虫盛发期撒于麦田,防治成虫效果很好。也可运用40%乐果100克或50%辛硫磷100克或2.5%溴氰菊酯3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由于所用药剂药效期短,故对吸浆虫的防治以小麦孕穗期的中蛹期防治为主,再辅以成虫期防治的办法。因防治时间紧,技术性强,故要作好虫情测报和防治的组织准备工作。小麦播种前平地时施药及小麦拔节期以杀幼虫为主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只能作为配合措施使用。
(3)虫情调查方法及防治指标。淘土调查幼虫密度。在虫情分布区内,冬春选择不同地形、土质和耕作制度有代表性田块1~2块,随机挖取10厘米×10厘米×20厘米小土方10个,混拌均匀后取其中1/10土样倒入桶中,加水搅拌,沉淀后将泥浆水倒入60目铜纱筛中,返复数次淘洗,滤去泥水,除掉筛上大杂物,检查筛上留下的虫体,并统计虫数,当麦田平均每平方厘米有虫5头以上时即需防治。
小麦抽穗初期查成虫数量。选不同播期麦田各2~3块,隔日调查1次。用直径1/3米捕虫网,日落前后在麦穗上方往返兜捕10复次,如捕得成虫10~25头,需立即防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