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小麦吸浆虫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以及长江、汉水和嘉陵江沿岸产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甘、青、宁、川、黔等省、自治区高寒、冷凉地带。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1)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成虫体橘红色、密被细毛,体长2~2.5毫米,触角基部两节橙黄色,细长,14节,念珠状,各节具两圈刚毛;足细长,前翅卵圆形,透明,翅脉4条,后翅为平衡棒,腹部9节。幼虫长2.5~3毫米,长椭圆形,无足,蛆状。麦黄吸浆虫成虫体鲜黄色,其他特征与麦红吸浆虫相似。
(2)发生规律
两种吸浆虫多数一年一代,也有一年多代,以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夏、越冬,翌春由深土层向表土移动,遇高湿则化蛹羽化,抽穗期为羽化高峰期。羽化后,成虫当日交配,当日或次日产卵。麦红吸浆虫只产卵在未扬花麦穗或小穗上,扬花后即不再产卵。麦黄吸浆虫主要选择在初抽麦穗上产卵。吸浆虫的幼虫由内外颖结合处钻入颖壳,以口器锉破麦粒果皮吸取浆液。小麦接近成熟时即爬到颖壳外或麦芒上,随雨滴、露水弹落入土越夏、越冬。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虫品种。二是在重发区实行轮作倒茬。三是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时,成虫羽化出土或飞到穗上产卵时结合治蚜,喷撒甲敌粉,或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
吸浆虫的防治
防治吸浆虫的最佳时期为蛹期和成虫期。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该虫大都位于地表且多为裸蛹,对杀虫剂敏感,用药防治效果较好。特别是撒施毒土后降雨,增加了药剂和吸浆虫接触的机会,使防效提高。吸浆虫成虫对杀虫剂比较敏感,易被杀死,应注意在产卵盛期前进行防治。防治吸浆虫的药剂,蛹期以50%的辛硫磷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和6%的林丹粉剂为好,成虫期以6%的林丹粉剂、55%的林丹胶悬剂、40%的氧化乐果乳油和80%的敌敌畏乳油的缓释剂较好。吸浆虫的防治次数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蛹期防治效果较好,残虫量少,成虫期不必再进行防治;若蛹期漏治或防治效果较差的,成虫期需补治。
小麦的吸浆虫有哪些形态特征?
小麦吸浆虫的形态特征:两种吸浆虫极相似,成虫均为微小蚊类,体长2~2.5毫米,足细长;翅一对薄而透明并带紫色闪光。仅体色上,麦红吸浆虫为橘红色,麦黄吸浆虫为姜黄色。幼虫均为蛆状,体较扁,体色上麦红吸浆虫为橙红色,麦黄吸浆虫为黄绿色。
小麦吸浆虫有哪些?
小麦吸浆虫有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 Kirby.)2种。红吸浆虫在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市)都有分布,主要发生地带为北纬31°~35°之间的黄河、淮河流域的冬小麦主产区及长江、汉水和嘉陵江沿岸产麦区。黄吸浆虫多发生于高原地带,如甘、青、宁、川和黔等省(自治区)。50年代初,吸浆虫曾猖獗发生,减产十分严重,经采取抗虫品种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很快控制了为害。到50年代末,为害损失已压低到2%以下。近几年,黄淮流域的一些省(自治区)又相继发生吸浆虫为害,发生面积266万公顷以上。吸浆虫可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青稞等作物。
为害状
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穗部颖壳,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形成瘪粒和空粒,严重时全田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麦红吸浆虫成虫为橘红色,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前翅薄而透明,翅脉4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棍。雌虫伪产卵管长度不到腹部的一半。卵长圆形,淡红色透明。幼虫蛆状,老熟时体长2.5~3毫米,橙色或金黄色,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分叉凹入较深。蛹长约2毫米,橘红色,头部前方1对感觉毛比呼吸管短。
麦黄吸浆虫成虫体姜黄色,雌虫伪产卵管比身体长。卵长圆形,淡黄色,一端有1长柄。幼虫姜黄色,剑骨片分叉凹入较浅。蛹鲜黄色,头部感觉毛与呼吸管等长。
发生特点红吸浆虫1年发生1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北方冬麦区如春季天气较干燥,幼虫仍保持休眠状态,因此有多年休眠的现象。翌年春天土温达10℃左右,土壤水分充足,休眠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到土表。土温15℃左右,小麦开始孕穗时,幼虫在离土面2~3厘米处化蛹。土温20℃时,小麦开始抽穗,成虫羽化出土,当天即能交配产卵。雌虫早晚飞到刚抽尚未扬花的麦穗上产卵。卵多产在护颖内侧,内外颖的背面,每处1~2粒。卵经3~5天孵化为幼虫,从内外颖缝隙侵入麦壳内为害。幼虫经20天即老熟,麦收前爬出麦壳,落地入土钻入10~20厘米处作圆茧越冬。
小麦吸浆虫发生轻重与小麦品种、春季雨水有密切关系。小麦穗部芒长多刺,内外颖壳扣得紧,护颖包紧外颖及子房皮厚的品种,能阻碍成虫产卵或使幼虫不易侵入为害。春季多雨有利越冬幼虫破茧、化蛹和羽化。小麦拔节、扬花期多雨,田间湿度大,为害就重。小麦成熟多雨,有利幼虫蜕皮出壳和入土潜伏,增加越冬虫量。麦田地势低洼和沿河两岸地区因湿度条件好,故发生较重。
黄吸浆虫的发生情况与红吸浆虫基本相似。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虫品种;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同时在倒茬地于蛹期施药(具体方法见下述药剂防治方法),防止羽化成虫向邻近麦田蔓延;连片土地深翻20厘米。
(2)药剂防治。667平方米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或4%敌马粉剂或1.5%甲基一六〇五粉或4.5%甲敌粉剂2~3千克,对干细土20千克或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2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拌到20千克细土中,拌匀制成毒土,于小麦孕穗期吸浆虫中蛹期撒施于麦田,可杀死一部分蛹和上升土表的幼虫,减少成虫发生量。
667平方米用80%敌敌畏150毫升对水4千克喷洒在25千克麦糠上拌匀,于小麦抽穗至扬花前成虫盛发期撒于麦田,防治成虫效果很好。也可运用40%乐果100克或50%辛硫磷100克或2.5%溴氰菊酯30克对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由于所用药剂药效期短,故对吸浆虫的防治以小麦孕穗期的中蛹期防治为主,再辅以成虫期防治的办法。因防治时间紧,技术性强,故要作好虫情测报和防治的组织准备工作。小麦播种前平地时施药及小麦拔节期以杀幼虫为主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只能作为配合措施使用。
(3)虫情调查方法及防治指标。淘土调查幼虫密度。在虫情分布区内,冬春选择不同地形、土质和耕作制度有代表性田块1~2块,随机挖取10厘米×10厘米×20厘米小土方10个,混拌均匀后取其中1/10土样倒入桶中,加水搅拌,沉淀后将泥浆水倒入60目铜纱筛中,返复数次淘洗,滤去泥水,除掉筛上大杂物,检查筛上留下的虫体,并统计虫数,当麦田平均每平方厘米有虫5头以上时即需防治。
小麦抽穗初期查成虫数量。选不同播期麦田各2~3块,隔日调查1次。用直径1/3米捕虫网,日落前后在麦穗上方往返兜捕10复次,如捕得成虫10~25头,需立即防治。
麦子里面都会生什么样的虫子怎么可以防治
1、小麦蚜虫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①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麦混种区尽量使其单一化,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②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造成不良的食物条件。③冬麦适当晚播,实行冬灌,早春耙磨镇压。(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注意抓住防治适期和保护天敌的控制作用。①防治适期:麦二叉蚜要抓好秋苗期、返青和拔节期的防治;麦长管蚜以扬花末期防治最佳。②选择药剂:一是每亩用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对水喷雾;二是每亩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50~60kg喷雾;三是每亩用50%抗蚜威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2、小麦红蜘蛛
防治方法一是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方法降低虫源。二是化学防治。在小麦返青后,选当地发生较重的麦田进行调查,随机取5点,每点查33cm,下放白塑料布或盛水的盆,轻拍麦株,记载落下虫数,当平均每33cm行长幼虫达200头以上,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可用1.8%阿维菌素3000~5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均匀喷雾;或用40%乐果乳油每亩75g拌20kg细土做成毒土,撒在田间。
3、麦叶蜂
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消灭危害。人工捕打,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傍晚时进行捕打。药剂防治每亩用7.5%敌百虫粉1.5~2kg,早、晚进行喷撒。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均可。
4、小麦吸浆虫
防治方法对于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田,最好与棉花、油菜等其他作物进行轮作,以避开虫源。药剂防治可采取“一撒加一喷”的方法:在小麦拔节到孕穗前,亩用50%辛硫磷0.5~1kg拌细沙15~20kg均匀撒施(撒药后浇水),以杀死刚羽化成虫、幼虫和蛹;在小麦抽穗后到扬花前的期间,再用4.5%氯氰菊酯等菊酯农药加40.7%乐斯本800倍混合液(每喷雾器各20ml)、或“邯科140”1500倍液(每喷雾器10ml“单打一”),可有效杀灭吸浆虫的成虫和卵,而且可同时兼治麦蚜、红蜘蛛,一喷多治,防治效果较好。
5、麦秆蝇
防治方法根据麦秆蝇发生为害的特点,防治策略及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必要的药剂防措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①加强小麦的栽培管理②选育抗虫良③加强麦秆蝇预测预。药剂防治。根据各测报点逐日网扫成虫结果,在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并达到防治指标,尚未产卵或产卵极少时,据不同地块的品种及生育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隔6~7天后视虫情变化,对生育期晚尚未进入抽穗开花期,植株生长差,虫口密度仍高的麦田续喷第二次药。每次喷药必须在3天内突击完成。当麦秆蝇成虫已达防治指标,应马上喷撒2.5%敌百虫粉或1.5%乐果粉或1%1605粉剂,每667m21.5kg。如麦秆蝇已大量产卵,及时喷洒36%克螨蝇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1605乳油4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与40%乐果乳油1∶1混合后对水1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75L,把卵控制在孵化之前。
吸浆虫和蚜虫的区别?
吸浆虫: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由于耕作栽培制度的变革,小麦品种更新及传统有机氯杀虫剂禁用等原因,吸浆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防治技术已不能控制其危害,并且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要求。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吸浆虫,成虫身体小,橘红、橙黄或姜黄色,略象蚊子,触角细长,形状象一串珠子,有一对翅膀。幼虫扁卵形,颜色与成虫相同,吸麦粒、糜子等农作物中的汁,是农业害虫。
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