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地与积温什么意思
台地【terrace】指的是沿河谷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但一般而言,海拔较低大片平地称为平原,海拔较高的大片平地称为高原。台地则介于两者之间,海拔在一百至几百米之间。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
植物的有效积温是什么意思?
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单位为℃。它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条件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作物发育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作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积温基本上是一定的。根据这种积温学说,可以利用积温进行作物发育期的预报。由于植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通常都在零度以上,所以,又将植物开始生长的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或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低于此值的即为无效温度,而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累加值,即为有效积温。
土地积温2700是什么意思
某一段时间内逐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一般以摄氏度·日(d·℃)为单位。土地积温2700是指一年内该地区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是2700d·℃。
积温是什么意思
分类: 理工学科
解析:
作物在生长发育时期,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平(温度的高低),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总和,此热量总和通常是用该时期逐日气温的累积值表示,这个累积值就叫作积温,单位是度·日,简称度。
通常积温又可区分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这两种表示积温的方法,在概念上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当作物环境温度高于其生长的下限温度时,作物才能开始生长发育。10℃是大多数作物生长的下限温度,我们把从每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这天起,到稳定结束10℃这天止,其间逐日平均气温细加起来,其和就是大于10℃活动积温。它可以代表当地的热量资源状况。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不同作物、不同发育期的下限温度不同,比如将某作物出苗、抽穗前、抽穗后、成熟期的下限温度等各发育阶段日平均气温减去下限温度之差,再累加起来即叫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是作物品种鉴定时需要的。某一作物品种的有效积温是固定的,而活动积温是变化的。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所需活动积温差异很大,如果能标定出某品种的有效积温,那么它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就比较稳定少变了。
水稻积温是什么意思
水稻积温是指对水稻生长具有效果的温度。如水稻最低发芽温度为10℃,那么大于10℃的温度为有效积温,低于10℃为无效积温。秋天大于13℃的温度对于水稻来讲为有效积温,低于13℃为无效积温。
概述
水稻积温是指对水稻生长具有效果的温度。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有热量、水分、日照、海拔高度、土壤。
影响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
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
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
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
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划分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年≥10℃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10℃积温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本区有两个亚区:
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小麦积温是什么意思
小麦积温意思:麦苗的生长发育是由温度高低和积温来决定的。麦苗生长需要相当的热量。
一般来说,从播种到第一叶展开,约需大于0℃的积温120C;主茎每长出一片叶约需积温70—80℃;冬前若长成五六片叶的壮苗,则需积温500—600℃,若少于400℃难以长成壮苗,而大于700℃又容易生长过旺。
小麦种子一般在4~37℃都可以发芽,发芽最快的温度20~25℃,日平均气温在16~18℃时播种最适宜。小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0℃,最高温度为30~35℃。
小麦适宜播期的农业气象指标是根据实际调查和田间试验确定的。通常,主茎冬前每增加一片叶龄需积温70~90℃(低肥地及干旱时间需积温更多),加上播种到出苗需积温80~100℃,故从播种到分蘖(3叶展开),需积温340℃左右。
一般多以麦苗在越冬前生长6~7片叶和3~5个壮蘖为标准,从播种到停止生长需积温550~650℃,这样依据积温可推算出播种最适宜的日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