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赏析《暮春即事[宋]叶采》诗词意思解释
暮春即事 [宋]叶 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书案:书桌。句谓瓦上雀影落在书桌上。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周易》,儒家六经之一。从表面上看,它是一部讲占卜的书,实际上其中充满了辩证法,有关于运动、转化、对立统一的精妙论述。封建时代淡于名利或仕途失意的士大夫,常把它与《老子》、《庄子》一起读,以消世虑。此诗作者正是在专注读《周易》时,忘却了时光的流逝,忘却了世情。他在看到了书桌上跳动的麻雀影子、落入砚池中的点点杨花后,才惊觉春光的老去。诗在闲适的氛围中,也稍稍流露出几许惜春的情绪。
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艺概》
闲聊古诗‖叶采《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叶采:字仲圭,号平岩,建阳(今属福建)人。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历邵武尉、景献府教授、秘书监、枢密院检讨,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讲。
瓦雀:屋顶瓦上的鸟雀。行书案:指鸟雀的影子在书桌案上晃动。书案:书桌。
砚池:砚台。
周易:即《易经》。
一双一双的鸟雀在屋瓦上活动,其影子投在书案上像是在书案上行走;一点一点的杨花飘入屋内,落到书案上的砚池里。我闲来无事坐在小窗前,拿了一本《周易》在看;不知道春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多少(还剩下几天了)。
说暮春,那就是春天还没过完。“不知春去几多时”,也就是不知春天的日子过了几天了,不知道春天还剩下几天了。双双、点点,不是说一双,同样也不是说一点,应该是多。一双雀影过,一双雀影来。一点又一点的杨花入屋,落在地上,落在书案上,一些飘进砚台。如说杨花只入砚台,没落在地上、书桌上,那就有点神了。又是雀影,又是杨花,所以闲坐读《周易》,不是认真,而是拿本书发呆。无所事事,坐待春过,也是身有余闲吧!
我想知道宋朝诗人:叶采的介绍!!!
宋朝诗人叶采有一首《暮春即事》,写得就是这种愉快的阅读情景:“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这种闲情逸致,令人羡慕。宋朝还有一位著名理学家程灏,在一首《偶成》诗中,进一步阐明了“万事从容”所达至的境界:“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山光物态,宇宙玄机,融会于心,放飞千里———如此妙境,非静心研读不可至也!
叶采和司马光属于这样的乐之者吗
属于。叶采和司马光属于这样的“乐之者”。“乐之”,指以学习为快乐,孔子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是宋代诗人叶采在春季写的诗句是吗?
不是。是宋代周敦颐所写《暮春即事》里的诗句。
暮春即事
作者:周敦颐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南宋诗人叶采和周敦颐是同一个人吗?
叶采和周敦颐并非一人。叶采,仲圭,号平巖,南宋官员,建阳(今属福建)人,叶味道之子。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家。
麻烦的是《全宋诗》在周敦颐和叶采的名下都载有这首诗,周名下的题为《暮春即事》,叶名下的题为《书事》。叶采曾跟蔡渊学习《周易》,写内容涉及周颐的诗有可能。而周是理学家,对太极图深有研究,也不可能不读《周易》。
一般认为叶采的代表作品即这首《暮春即事》,《宋诗纪事》记为叶采作品。百度百科“叶采”条也是这样写的。见下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