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螟危害特点是什么?
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只危害水稻,由卵块孵出的蚁螟,很快钻入稻株内,不像二化螟幼虫群集危害一段时间再分散。分蘖期危害稻株产生枯心苗,孕穗期危害稻株产生白穗。对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稻株,因蚁螟钻入困难,其死亡率加大。幼虫在稻桩内越冬,三化螟初孵幼虫的钻入时机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一般分蘖期、孕穗期的叶鞘薄,叶脉间距宽,幼虫易钻入,成活率高,常称之为危险生育期。若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期与三化螟卵块孵化期相遇,则造成的危害程度大。
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面积籼改粳、晚改中、中改迟,使水稻的易感生育期与蚁螟盛期吻合,加上免、少耕技术的推广,使三化螟危害呈逐年回升的趋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当前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
水稻三化螟什么时候防治
;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常和二化螟、大螟一起被统称为水稻螟虫、水稻钻心虫。国内分布在14°C年等温线的山东莱阳、烟台、河南辉县、安徽宿县、陕西武功一线以南、四川西昌以东,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稻区为害水稻。
水稻三化螟的最佳防治时间要由虫情和苗情两方面确定,防治枯心苗时以虫情为主,即卵块孵化高峰期施药防治,在50%卵块底部变黑的第二天即为孵化高峰期,是防治枯心苗的最佳时期;防治白穗要以苗情为主,即在防治适期内,看水稻生育期,达到破口抽穗期,是防治白穗的最佳时期。
三化螟以幼虫在晚稻稻桩地下茎内越冬,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16°C以上,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开始恢复生理活动和化蛹,成虫白天潜伏在稻株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1-2天即交尾,把卵产在生长旺盛的距叶尖6-10厘米的稻叶叶面或叶背,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产卵较多,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较少。每雌产2—3个卵块,初孵幼虫称作“蚁螟”,蚁螟孵化以黎明和上午为多,孵化时穿过卵块上的绒毛或在底部叶片穿孔而出,蚁螟多先爬向叶片,吐丝随风飘荡到附近稻株分散钻入。气温在24-29°C,相对湿度达90%以上利于该虫孵化和侵入。被害的稻株,多为1株1头幼虫,每头幼虫多转株1-3次,以3、4龄幼虫为盛。幼虫一般4或5龄,老熟后在稻茎内下移至基部化蛹。
如何防治三化螟?
(1)减少越冬虫源:方法同二化螟。
(2)优化品种布局: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在同一地区种植同一品种,使水稻生育期相对一致,既可缩短螟虫有效盛发时间,又可切断三化螟由二代向三代的过渡桥梁,降低蚁螟存活率。
(3)适期迟播,栽培避螟:方法同二化螟。
(4)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以减少田间虫量及卵量:方法同二化螟。
(5)药剂防治:掌握在螟卵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种类同二化螟。对水量越大,防效越好,泼浇和粗喷雾的防效较理想,尤其是在水稻后期施药时,常规喷雾对水量不能低于每667米260千克,不宜使用弥雾机。
三化螟的防治
1、防治“枯心”:每亩有卵块或枯心团超过120个的田块,可防治1~2次;60个以下可挑治枯心团。防治1次,应在蚁螟孵化盛期用药;防治2次,在孵化始盛期开始,5~7天再施药1次。
2、防治“白穗”:在蚁螟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破口5%~10%时,施药1次,若虫量大,再增加1~2次施药,间隔5天。
3、常用药剂:可用3.6%杀虫单颗粒剂,每亩4千克撒施;或用20%三唑磷乳油,每亩10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10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
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57%)+氯氰,毒死蜱,每亩25毫升,加水30千克喷雾。
扩展资料:
特征
三化螟因在江浙一带每年发生3代而得名,但在广东等地可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春季气温达16℃时,化蛹羽化飞往稻田产卵。在安徽每年发生3~4代,各代幼虫发生期和为害情况大致为:
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为害早稻和早中稻造成枯心;第二代在7月份为害单季晚稻和迟中稻造成枯心,为害早稻和早中稻造成白穗;
第三代在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双季晚稻造成枯心,为害迟中稻和单季晚稻造成白穗;第四代在9、10月份,为害双季晚稻造成白穗。
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
危害作物:三化螟只为害水稻,而二化螟除水稻外,还为害谷子、甘蔗、茭白、玉米、芦苇。
虫卵:二化螟虫卵呈扁椭圆形,颜色变化为乳白色-黄褐色-紫黑色,上覆有透明胶质物,而三化螟虫卵呈长椭圆形,颜色变化为乳白色-黑色,上覆有褐色绒毛。
幼虫:二化螟共6个龄期,背部有5条紫褐色纵线,腹足发达,而三化螟共4-5个龄期,背部中线为暗绿色,腹足不发达。
一、为害作物
二化螟除开为害水稻以外,还会为害玉米、谷子、甘蔗、茭白、芦苇以及禾本科杂草,而三化螟食性较为单一,通常只为害水稻。
二、虫卵
1、二化螟的虫卵呈扁椭圆形,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临近孵化时为紫黑色。卵块为长带状,虫卵呈鱼鳞状排列,上覆盖有透明的胶质物。
2、三化螟的虫卵呈长椭圆形,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黑色。虫卵密集成块,叠3层左右,上覆盖有褐色绒毛,犹如发霉的大豆。
三、幼虫
1、二化螟幼虫共6个龄期,头部以及前胸背板为黄褐色,胴部为淡褐色,背部具有5条紫褐色的纵线,腹足发达。老熟时,体长约为2-3cm。
2、三化螟幼虫共4-5个龄期,头部为淡黄褐色,胴部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背部中线为暗绿色,腹足不发达。老熟时,体长约为2-3cm。
四、虫蛹
1、二化螟虫蛹长约11-17mm,呈圆筒形。初期为黄褐色,且腹部背面具有5条棕色的纵线,后续转变为红褐色,且纵线消失。
2、三化螟虫蛹长约10-15mm,整体瘦长。初期为乳白色,后续转变为淡黄褐色,带有银色光泽。
五、成虫
1、二化螟成虫长约10-15mm,翅展约为20-31mm,前翅近似长方形。其中雌蛾前翅为灰黄色至淡褐色,翅膀表面有褐色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为白色。雄蛾体型略小,翅膀颜色较深,在前翅中央部位具有一个灰黑色斑点,下面有3个同色斑点,后翅为白色。
2、三化螟成虫长约9-12mm,翅展约为18-36mm,前翅近似三角形。其中雌蛾为黄白色,翅膀中央有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黄褐色茸毛。雄蛾为灰黄色,前翅中央有一小黑点,由翅顶角斜向中央有暗褐色斜纹,外缘有7-9个小黑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