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原创报道,
他提出淡水渔业的发展之路
文 | 图 工业化水产圈 实习编辑 张河长
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传统养殖行业转型升级,由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主办的渔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一带一路渔业合作意向签约仪式于2022年9月19日在福州顺利举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徐皓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淡水渔业转型发展路径与模式》,以下为笔者根据现场录音及PPT内容整理,供业者参考。
淡水养殖保障国民蛋白质供应
淡水水产养殖遍布全球,在提供优质蛋白上做出巨大贡献,是鱼类中优质动物蛋白的生产主体。其品种多、体量大、养殖面积广。其中超过百万吨养殖产量的鱼类有草鱼、鲢鱼、鳙鱼等6种,占整个养殖产量的67%;谷物利用效率高,占牛的1/7、猪的1/3和鸡的1/2。
我国淡水养殖品种以鱼类为主,以气候条件适宜、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为主要养殖区,大部分是池塘养殖的生产方式,具有农时性作业、家庭化生产等特点。现养殖模式正处于由鱼塘+混养+机械转变为多品种养殖小区、渔农综合养殖方式。
价格低迷、问题众多
传统经济鱼类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低迷的价格使得投资者越来越谨慎、养殖户不舍得投入,加上养殖大环境的改变、内外养殖水质的恶化,病害爆发频率高、用药量增加,引起的食品安全影响消费量,价格也上不去。
此外生产效益低下、养殖方式传统、组织化程度低、技术装备使用量少,生产水平与养殖者的经验直接挂钩;加上环保高压,养殖用水、养殖尾水排放、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高质量的协同绿色发展成为当前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未来的趋势
即便如此,我国水产养殖体量并没有明显下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传统经济鱼类养殖模式的单位回报率高。但是我们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环保不是口头说说、时机未到,相关部门已经对行业亮出了黄牌。在这巨大的外部环保压力之下,行业需要向着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参考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工业化进展,加上受水资源、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环保等影响,水产养殖行业走上工厂化、养殖方式转变为工业化是必由之路,这是未来现代养殖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通过设施化、设备化、规程化、工程化可加快水产养殖的工厂化。
其中以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主要养殖区未来将以更高的资源效率、更低的环境代价,发展现代工业化养殖产业;而其他小规模养殖地区发展特色化、家庭农场化为主;另一种以市场拉动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正在兴起,稳定性是基本要求,以稳定品质与一定的养殖规模,实现商品化养殖,通过加工企业和终端流通商企业拉动消费,刺激水产行业的发展,这种稳定品质、以市场、产业拉动型的标准化养殖工厂未来或许会成为主体。
存在的问题
或许强化池塘系统中低生态位(微生物、初级生产者等低营养级别生物)构成的生物群落作用,使得这些群落更加稳定,群落种类更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这些生物群落可以交替发挥作用。
养殖尾水实际上是富营养化的问题,影响因子有饲料营养、NP转化率、生长模式与精准投喂等,设计尾水处理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工程经济性问题,养殖模式、处理经济代价、系统负载都需要考虑在内。
对传统大水面养殖污染实行简单的退养、禁养等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因为生态系统缺失一环,反而会使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差。通过确定合理的养殖容量,增强对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构建更多的生物群落,来恢复、保护大水面的渔业发展。实现以渔养水、渔业保水,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淡水渔业绿色发展产业水产养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