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稻作”遗址发现要从一次“越界”说起

  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上山遗址考古公园最贵重的镇馆之宝,就是一粒万年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首歌唱响全国,至今脍炙人口。

  大河,稻香,我的祖国。

  它就是位于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流域,以浦江县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头。

  11月13日拍摄的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及周边农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说,上山先民在约一万年前就开始栽培水稻,这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在11月14日闭幕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得出结论,上山遗址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

  而在今年夏天,袁隆平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题词也为人类共同的根注入鲜亮的色彩。

  告别山洞,搭建远古中华第一村

  上山遗址考古队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回顾说,上山遗址的发现,要从一次越界说起。

  1996年6月,根据工作安排,蒋乐平放下了已有8年的河姆渡文化研究,开始从事杭金衢高速公路开工前的基建考古工作。第一站是萧山市(今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为了寻找新石器时代遗址,萧山文管会的同志无意中把他引到了相邻的诸暨市次坞镇,他无心插柳在当地发现楼家桥遗址。

  2006年11月6日,上山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在研究上山遗址的大口盆。新华社记者王小川摄

  浦阳、次坞,都在浦阳江畔。浦阳江,如今是钱塘江的一条支流,在中国地图上是短而细的一条蓝线,但其人文历史悠久。按照注疏家的说法,《尚书·禹贡》中那句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三江,指的就是松江(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

  上山遗址位于当地的一处河流冲积盆地,海拔约50米。它坐落在两个小土丘上,相对高度约3-5米,南丘面积约1.5万平方米,北丘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在,上山遗址考古公园的两座展示厅就分别建在南北土丘之上,厅里还保留着考古工地的原貌。

  这是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发掘原址上的考古现场情景再现(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由于要去主持跨湖桥遗址的第二次、第三次发掘,蒋乐平与上山匆匆别过。跨湖桥遗址的收获颇丰,入选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一艘被誉为中华第一舟的八千岁独木舟。

  但是,在跨湖桥遗址的考古工作中,蒋乐平也没有忘记上山,他委托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吴小红博士顺便也为上山出土的夹炭陶片作了测年,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距今11400-8600年。这是个改写中国东南地区考古史的重大发现。

  2006年,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浦江举行,上山文化这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最久远的新石器文化被正式命名。

  良渚-河姆渡-跨湖桥-上山,四大遗址犹如一道阶梯,让人们拾级而上,寻找文明的源头。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讲过一个雅段子:浙江的考古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

  20年间,上山文化的遗址在钱塘江上游流域及相邻的灵江流域已经发现了19处。

  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时间及位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这是一处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林舟教授对其地理分布做了分析:它们沿河分布,多坐落于阶地或河漫滩之上;靠近支流,远离干流;起伏适中,坡度和缓。

  林舟还注意到,在钱塘江上游干流衢江流域,上山文化的遗址只出现在南岸。这是因为北岸只有两级阶地,而南岸则有三级,且衢江一直向北迁移,南岸更适合居住。

  在上山遗址,蒋乐平带队发现了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建筑遗迹,其中有一处遗迹由三列平行柱洞构成,很可能是木结构建筑的遗迹。而在与浦江相邻的义乌,他们在同属上山文化的桥头遗址又发现了环壕遗迹。

  在仙居的下汤遗址,蒋乐平的同事仲召兵同样发现了中心台地+环壕的聚落特征。

  对此,由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和金华市政府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确认,上山文化遗址群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

  严文明将上山遗址称作远古中华第一村。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刘莉评价说,在上山遗址发现之前,根本没有人类在山洞之外居住的遗址,因此,远古中华第一村名副其实。

  上山遗址考古公园大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教授傅稻镰同样认为,上山遗址与今天的村落或者新石器晚期的跨越相比,还是很小,但是同旧石器时期的社群规模相比,这简直是飞跃式的巨大转变。社群规模上的大幅度扩大,将导致社会的变化,大量人口永久性地聚居在一处,会促进并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形态。

  傅稻镰解释说:对于在定居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究竟什么时候有了‘私有’意识和土地‘价值’,没有定论,但是人类学家都同意,一旦进入农业定居社会,伴随着对土地和物质的劳力投入,所有权也在个人或者家庭层面产生了。

  他援引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的新石器革命理论说,上山文化涵盖了这一理论里的全部根本性特征。特别是定居社会,这是新石器革命的一个根本性标志,而长江下游的定居时代无疑从上山文化开始,此后持续发展,最终导致了文明产生。

  驯化稻,从八千岁到万岁

  我们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保证了粮食安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程式华说,作为中国主粮之一,水稻功不可没。

  中国是水稻的资源富国、科技强国、生产大国。程式华娓娓道来:南起三亚,北到漠河,跨越35个纬度的广袤国土都有水稻种植,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而水稻的年产量在两亿吨以上,也是世界第一。我国水稻类型丰富,有三种野生稻,两个亚种16个变种的栽培稻,本土稻种资源7万多份,占全世界资源的一半以上。矮秆育种和杂交稻这两次水稻的绿色革命也都发生在中国。

  上山遗址考古公园里种植的稻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稻种资源是水稻育种革命的基石,而丰富的稻种资源是中国成为水稻科技强国的基础。栽培稻起源地有最丰富的水稻遗传资源。程式华说,要满足中国人民吃饱、吃好到吃得安全的要求,就必须重视栽培稻起源和稻作文化的研究,加强稻种资源的保存、创新和利用研究。

  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国家把中国水稻研究所设在杭州,就是因为浙江既能种植籼稻,也能种植粳稻,而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需要的保持系也来自浙江的稻种资源。

  但是,水稻研究也曾给中国农学家以深深的痛。程式华回顾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1928年将水稻分为印度型亚种和日本型亚种,在拉丁文的学名中嵌入了印度和日本的国名。他主张栽培稻的印度起源说。

  在上世纪60年代前,多数国外文献也采用印度起源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学者通过测年技术发现,印度一处新石器早期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距今不会超过4500年。

  此后,又有学者提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印度的阿萨姆和中国的云南,但是,这一区域至今没有发现5000年以远的遗存。

  195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丁颖发表了《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演变》一文,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他正本清源,提出栽培稻种的籼、粳两个亚种和品种分类体系,并且提出了栽培稻的华南起源说。华南起源说有过多位学者的支持,此后,又有人提出了云贵高原起源说。

  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长江中下游起源说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稻作起源的主流学说。中国的稻作农耕以长江流域为最早,考古发掘出土的稻遗存也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多、年代最早。

  上世纪70年代两次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率先把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推进到7000年前,与其他国家相比一骑绝尘。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一系列遗址都以令人惊喜的发现,把一篇篇稻作农业起源的论文,写在了中国古老的土地上。

  “世界最早稻作”遗址发现,要从一次“越界”说起

  中国史前遗址年代序列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从新世纪起,上山遗址开始加入这场探索稻作起源的接力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吕厚远研究员说,目前全国两千岁以上出土水稻遗存的考古遗址有568处,大于八千岁的只有12处,而一万岁的只有两处,分别是浙江上山和江西万年仙人洞。

  “世界最早稻作”遗址发现,要从一次“越界”说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邓振华研究员则更为谨慎,他认为,国内早于九千岁的水稻利用,目前仅在上山文化诸遗址中有比较明确的证据。

  上山遗址具备了所有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证据,只有上山遗址可以从农业起源的角度来探讨稻作农业起源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志军说,因为上山遗址显示有定居生活,出土了稻米,还发现了水稻的利用和耕作工具。

  这是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展出的掺杂稻壳的烧土块(1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上山遗址群主要所处的金衢盆地,确实是一处乐土。它因盆地内有金华衢州两市得名,是一处晚白垩世-古近纪裂谷盆地。古生物学家就曾在当地发现过大量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和恐龙脚印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院党总支副书记金幸生告诉记者,当时这里溪流纵横、植被丰盛,且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恐龙生活。

  在一万年前,海平面要远远低于现代,此后的升降幅度最大时达到40米,河姆渡遗址、跨湖桥遗址中都能找到海浸的痕迹。

  像最近发现的井头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沿海最古老的的贝丘遗址,深埋在地下——8000年前,当地还是海滨。而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舟,也经过了长期的脱水脱盐处理。林舟说,海平面的升降,并没有波及金衢盆地。

  生物信息学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大概在8200年到13500年前,中国的长江流域即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稻。近10年的考古发现也支持这一研究成果。程式华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栽培稻起源地的证据最多,而浙江的稻作起源证据最为完善和久远。

  考古队里的植物人

  提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许多人不是想到后母戊大方鼎那样的青铜重器,就是《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书画长卷。

  而在上山遗址考古公园,如果要说最贵重的镇馆之宝,就是一粒万年米,只能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其细微之处。但是,它的分量不亚于一件大国重器。

  镇馆之宝——万年前的一粒稻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冯源摄

  它是2005年由赵志军等学者通过浮选法发现的。浮选法原理很简单,把土样放入水中,比土壤颗粒比重小的炭化植物遗骸就会浮出水面,但是,付诸实践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认真的操作。

  赵志军是首次向国内学术界系统介绍植物考古学的学者。此后,中国考古队伍里也多了一批被戏称为植物人的植物考古学家,迎接他们的是中国无与伦比的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

  数次遇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郑云飞研究员,他总是坐在一台双筒显微镜前,观察出土的稻米标本,着重观察它们的小穗轴。

  上山遗址考古公园里种植的稻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小穗轴是稻谷与稻秆小枝梗的连接部位,野生稻谷可以自然脱粒,因此稻谷和小穗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但是栽培稻失去了自然脱粒的特性,因此,接触面上就有人工脱粒的疤痕。通过这一特征,考古学家发现,在上山遗址群中出土的小穗轴,接触面既有光滑的,也有留疤的,这说明一万年前,先民已经在驯化水稻。

  吕厚远团队则致力于植物硅酸体研究。高等植物根系在吸收地下水的同时,也吸收了一定量的可溶性二氧化硅,最终充填在细胞组织中。这种只有5-100微米大小的二氧化硅胶凝体,对于植物考古来说优点多多:产量高、分布广,抗高温、抗风化,植物分类意义明确,有着可发现、可保存、可鉴定的优点。而且植硅体内还含有有机质碳,是全新的测年材料。

  上山文化的稻作文明证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放大后的水稻植硅体如同一把把小扇子,顶端是鱼鳞状的纹饰。吕厚远团队发现,野生稻植硅体的纹饰小于9个,而驯化稻的纹饰则多于9个。

  在上山遗址第8文化层,他们发现了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它与野生稻的植硅体已经存在明显差别,其测年为距今9400年。而根据驯化速率,学者推断先民开始驯化水稻的时间不会晚于距今一万年。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学者运用的农作物植硅体鉴定方法,已经进入了欧美多所大学教科书或者教学手册,吕厚远也参与编写了《世界农作物植硅体鉴定标准》,负责黍、粟和稻的内容。

  农业起源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探索的交叉前沿问题。吕厚远说,多学科研究确定,玉米、南瓜源于中南美洲,小麦、大麦源于西亚,而麦、黍、水稻源于东亚。中国东部则是东亚农业起源的核心区,拥有两套独立发展的农业体系,孕育了世界上唯一连续演化的文明——中华农耕文明。

  而之所以先民选择这些作物,吕厚远说,从全国植物考古看,这也有个过程,人们利用植物种类先从坚果类木本植物开始,然后发展到双子叶草本植物、单子叶草本植物,最后到禾本科植物,很可能因为它们是一年生的季节性作物,成熟快,能适应快速气候变化,其果实也方便储存。而南方多雨气候则更适合水稻生长。

  根据500处稻作农业遗址,科学家画出了水稻走向全国的路线图:一万年前,从上山文化区(长江中下游)起源,9000-8000年前传播到河南和山东,7000-6000年前传播到关中盆地,5000-4000年前传播到西南,约4500年前传播到台湾。

  相关的探索还在继续。郑云飞介绍说,像上山遗址群中的永康市湖西遗址、仙居县下汤遗址,应该是稻作起源的下一步突破点。下汤遗址的植硅体分析已经启动,让他惊喜的是,整个地层中都铺满了水稻植硅体。

  而北大团队在义乌桥头遗址也传来了好消息。邓振华说,之前上山遗址群中,只有上山遗址和湖西遗址发现了极少量的碳化稻米等水稻相关遗存,此次,他们在桥头遗址大量取样,发现了从上山文化到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大量稻作遗存。桥头的样品给了我们一些激动人心的成果,上山时期可能比较早地完成了水稻驯化,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驯化过程的复杂性。

  彩陶上的神秘符号

  观念也在更新。赵志军说,从目前的中外研究成果看,先民驯化水稻的过程,可能并不像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那样,是有意识的。我们要区分耕作和驯化,前者指人类为了有利于植物生长而采取的各种行为,而后者则指动植物在人类行为影响下的特殊进化过程。因此,人们最初耕作的植物可能是栽培作物,也可能是野生作物。

  在上山遗址,学者们最近发现,从大约三万年前开始,当地就存在野生稻分布。赵志军认为,一万年前,先民的采集狩猎活动已经包括了对周边野生稻资源的利用,而为了获得更多的野生稻资源,他们开始实施诸如改良土壤、集中播种、定居守护、按季节收获等耕种行为。而耕作行为和定居方式,既是栽培稻驯化的前提,也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的先决条件。因此,上山文化可以被看作是稻作农业社会的起点。

  上山(文化)不光是稻作起源地,同时也是稻作文化、农业文化、农业社会的开始,是划时代的大事情。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同样表示,水稻的耕作代表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社会的复杂化、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而新纪元的端倪,在上山文化中已经可以看到。在义乌桥头遗址,多件精美的彩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他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2022年11月13日,桥头遗址考古工地的陶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就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他就曾见过这种很怪异的彩陶,但是当时将它视作中国彩陶主流文化的支流。过去我支持中国彩陶‘一元说’,现在我感觉不是一元的,应该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

  这是独树一帜的彩陶。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张居中教授注意到彩陶上的太阳纹符号,它在中国东部地区分布非常广,最北出现在山东大汶口遗址。这不会是人们随意的绘画,可能有太阳崇拜的理念,是否与传说中的‘太昊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而另一件彩陶上形似八卦的白色线条,在面世后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张居中认为,是不是八卦另当别论,但是,它与先秦时期的数画现象、卦象文字和占卜文化间的关系需要高度重视。彩陶、定居、水稻、太阳纹、数画已经不是原初时代了,肯定有一个发展历程,下一步可以继续追寻。

  2022年11月13日,桥头遗址考古工地的先人侧卧遗骸。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摄

  桥头远望,是蒋乐平的微信名片,对于它与桥头遗址的关系,他每每笑称这是巧合。但是,万年远望,收获可期,他表示,找到更多的上山文化遗址,甚至让数量增加一倍,大有希望。他们正在对上山陶器中的残留物进行化验,希望找到酿酒的痕迹。

  《诗经·七月》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证明在农业丰收、粮仓满盈时,古人才开始用谷物酿酒。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的根基即始于历经波折的一次次丰收。

  1921年,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序幕。作为一个年轻的古老学科,在今日之中国,考古学承载的作用不仅是溯源,更折射理性与现代文明的光辉。(记者 冯源 李牧鸣)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8877.html

(0)
氨基酸肥料氨基酸肥料
上一篇 2023年3月31日 上午1:38
下一篇 2023年3月31日 上午1:40

相关推荐

  • 购买柯肥料要注意什么?这几个关键点帮你避开假货!

    说起这肥料,我一开始也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懂,人家说啥好就买结果?没少吃亏。 刚开始自个儿侍弄阳台那几盆花草蔬菜那会儿,图省事,就在小区门口流动摊贩那随便买过几次肥料。老板吹得天花乱坠,价格也便宜。可拿回去用,那菜苗蔫唧的,一点不见长,有的甚至直接黄叶死。真是花钱买罪受,气得我够呛。 吃一堑长一智嘛那次之后,我就琢磨开,这肥料里面的门道肯定不少,不能再瞎买。…

    肥料资讯 2025年4月8日
    00
  • 黄金肥料怎么样

    黄金肥料是一种 功能强大的营养产品,适用于各种季节和室内外的植物。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保水能力,并促进微生物繁殖,从而使农作物能够获取所需的养分。此外,黄金肥料还由环保成分制成,有助于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生物多样性。 黄金肥料的特点包括: 高纯螯合: 黄金肥料中的营养成分经过精选和螯合处理,更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养分的吸收率和…

    肥料资讯 2025年3月4日
    00
  • 氨基酸可以做什么肥料?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今儿跟大家伙儿唠唠,我最近琢磨出来的一件事儿——用氨基酸做肥料。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儿高大上,搞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我是从网上瞅见别人提一嘴,说是氨基酸对植物能让庄稼长得更壮实。我这人心痒痒,就想自己试试看。 起初,我先是去翻翻资料,看看这氨基酸到底是个啥玩意儿。网上说,这东西种类还挺多,像啥谷氨酸、甘氨酸,还有聚啥玩意儿的,听着都晕乎。后来搞明白,这氨基酸就是蛋…

    肥料资讯 2025年2月4日
    00
  • 楚雄复合氨基酸粉(楚雄复合氨基酸粉厂家)

    枸杞中的氨基酸有什么功效? 枸杞子的功效 抗衰老,枸杞子含有丰富的枸杞多糖、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硒及黄酮类等抗氧化物质,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枸杞子可对抗自由基过氧化,减轻自由基过氧化损伤,从而有助于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美容,常吃枸杞可以美容,这点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因为,枸杞可以提高皮肤吸收氧分的能力,另外,还能起到美白作用。 滋补肝肾,枸杞的性味甘平…

    肥料资讯 2022年9月3日
    00
  • 丹参的人工栽培技巧掌握种繁殖方式助力药农稳定增收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丹参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清心祛烦的功效,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在我国的四川、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均有广泛种植。   丹参属于典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在35-80厘米,根较为细长圆柱形,肥厚、肉质,外观为砖红色、茎直立方形,有小坚果4个,呈现椭圆形,果实成熟的时候变为灰黑色。丹参的花期在…

    肥料资讯 2023年2月22日
    0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自6.2开始主题新增页头通知功能,购买用户可免费升级到最新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