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鱼亭
1931年,戴笃伯出生在湖南汉寿县,其父亲为了让儿子有个好出路,便送戴笃伯前去读书。戴笃伯学习很认真,不久之后,就以优异了成绩从高小毕业,还考上了汉寿县中等师范学校。
1948年7月,戴笃伯从中学毕业。1949年8月,我军解放汉寿县。受到我军的感召,当年戴笃伯就报名参了军。后来,他被编入第38军112师335团,担任文化教员。
1950年,鉴于半岛的紧张局势,38军被调往东北,戴笃伯也随部到达吉林通化。戴笃伯的主要工作是教战士们文化,除了教学之外,戴笃伯也学会了射击、投掷手榴弹等。不久之后,戴笃伯就从投掷10米,提升到30多米。由于训练刻苦、进步明显,甚至还受到表彰。
此时,戴笃伯踌躇满志,他想要为祖国的安宁,贡献一份自己的一点力量。
1950年11月4日,38军112师335团奉命攻下飞虎山,切断西线敌人退路。戴笃伯作为文化教员,他接到的不是作战任务,而是带领一个担架组去抢运伤员。
尽管戴笃伯曾经参加过训练,但他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到了飞虎山,敌人炮弹在四周炸响,机枪声震耳欲聋,这让戴笃伯有些慌乱。
在戴笃伯想来,每一发炮弹都可能冲着自己而来,每一颗子弹都可能要了他的命,一时间,战场的惨烈氛围,让他蹲在山脚下不敢动弹。
于是,他猛然站了起来,带着担架队就往阵地上走,可是一发炮弹袭来,将不远处的一棵大树直接炸断,巨大的响声,让戴笃伯顿时大脑空白,腿一软就趴在了地上。
这时,他看到我军一名战士,从山上滚了下来,可不久之后,这名战士再度爬起来冲了回去。战友的勇敢让戴笃伯再度站了起来,之后他带人终于冲到了阵地。
335团在攻占飞虎山之后,碰到了一个大难题,战场之上,攻守转换只在旦夕之间,刚刚攻下飞虎山的335团,必须在短时间内挖好工事。否则,敌人的飞机、火炮,会将我军指战员置于危险之中。
在进攻飞虎山的时候,由于时间紧急,战士们被要求轻装简行,铁锹铁镐早就扔了,谁也没想到,现在却需要挖掘工事。
此时的半岛已经十分寒冷,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战士们没有铁锹,但工事不能停,为此,战士们只能用刺刀或者双手,去挖掘防御工事。
有的战士双手血肉模糊,血水和泥土混在了一起,尽管战士们的手都被磨破了,但没有一人叫疼。战士们的困难被戴笃伯看在眼中,于是他马上带了一些战士走,不久之后,将许多小铁锹扛上了阵地。
335团的战士们在飞虎山坚持了5天5夜,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而是食物、水、弹药,没有食物可以忍,没有弹药可以从敌人身上抢,最难受的就是没有水。
5连机枪手梁仁江渴得嘴唇都裂了,他随手揪下几片树叶,就往嘴里放,他多想饱饱地喝一顿,但阵地上哪里有水啊。就在此时,梁仁江发现机枪旁边有不少闪闪发光的小石子,随即他就把石头放到嘴里含了起来。
很快,含石子的解渴做法传播开来,全团的战士们都开始含起了石头。而事实上,这根本无法解渴,只不过是心理作用罢了。
可是,戴笃伯却给战士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东西——水壶。戴笃伯深知,他暂时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员,但他可以尽力帮助战士们。
每次戴笃伯上阵地,战士们都喜欢得不得了,有的战士接过水壶后,甚至会激动地将他抱起来。经过一些天的磨练,戴笃伯不仅学会躲避炮弹,也成了阵地上最受欢迎的人。
戴笃伯和战士们趴在一起,手中紧紧握着手榴弹,死死盯着眼前的敌人,敌人在向阵地上爬,离得越来越近,戴笃伯很想将手中手榴弹扔出去,但大家都没开枪,他也只能忍住。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