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八月桂花香”,中秋前后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甜蜜的桂香会充盈一整个深秋,因此古人又把这段时间称为“桂月”。
桂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早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物之美者,招摇之桂”的记载。《楚辞·远游》亦有“嘉南洲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说法。可见桂花早在2000多年前就作为观赏植物了。
桂树花期在阳历9到10月,也就是阴历八月,所以有“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的说法。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
中药 桂花
除了香味浓郁,桂花也是一味中药,其作为药用最早被收录在《唐本草》中,言其皮“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花有白者为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惟花可收茗、浸酒、盐渍,及作香擦发泽之类。”
桂花也称银桂、木犀、九里香,是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以花、果实及根入药。秋季采花,春季采果,四季采根,分别晒干。
中医认为,桂花味辛香,性温,入肺、脾、肾经,功能温肺化饮、散寒止痛,可用于痰饮咳喘、脘腹冷痛、经闭腹痛、牙痛等。
《本草汇言》中说它“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书中还记载了关于桂花的外用法,谓:“凡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痛,蒸热布裹熨之。”《陆川本草》称桂花“治痰饮喘咳”。《随息居饮食谱》也称它:“辟臭,醒胃,化痰。”
虽说用桂花入药的方子不多,但有几条挺有名气,例如《奇效良方》里记载的“沉香降气汤”,方子里用了一钱桂花,喝起来满口生香,可以治疗各种腹痛呕吐。夏季解暑用的酸梅汤,放凉后为了防止伤胃,也要加上一点桂花再喝。当然,秋日最宜的还是桂花茶,暖暖一杯,暖胃又暖心。
桂花四大功效
1.暖胃
平素胃寒的人,天凉以后常喝桂花茶,是预防胃痛发作的好方法。
“胃”也怕冷对于这个话题,脾胃不好的人定有体会。有些人会说,自己的肠胃像是和外界连通了一样,外头一冷,里头也冷,变化得比温度计都快。秋天一到,肠胃也开始“怕冷”,要是一不小心吃了冷饮,那简直是雪上加霜,不吃胃药都止不住痛。如果遇上气温骤降,即使没吃什么特别的,胃部也会隐隐的不舒服。
这种情况下,喝杯暖暖的桂花茶便会好许多。“胃寒”的人常常会选择红茶,也就是发酵过的茶叶,茶性比较和暖,如果再加上一点桂花,做成“桂花红茶”,暖胃止痛的特性就更突出了。
2.生津
适用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属阴津亏损证之人,可缓解头晕、腰痛、畏寒、大便溏、小便清长、脉沉细等症。对腹痛、拉肚子、肠鸣下泻、便血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3.化痰
适用于肺津不足,慢性咳嗽、喘症之人。有辅助稀释痰液、平喘的功效。
4.化瘀
适用于女性经期痛经之人,有美容养颜、滋养肝血、调节月经等功效。
桂花子性味辛、甘,温,有暖胃、平肝、散寒功效。可用于虚寒胃痛。
桂根 性味甘、微涩,平,有祛风湿、散寒的功效。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
枝叶及根煎汁敷患处,可舒筋骨止疼痛,治风湿麻木等症。
桂花食疗方
现推荐几款桂花药膳:
山桂天香汤
材料:桂花3g,甘草5g,冰糖少量。做法:材料下杯,加热水后盖盖,放温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醒脾,提振阳气。
适用:一般人群可食用,2岁以上孩子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注意:如果咳嗽有痰,不建议加冰糖。
桂花红茶
材料:桂花、红茶各适量。
制作:将同比例的桂花与红茶一同放入茶壶中, 注入90℃左右的开水冲泡, 闷泡5分钟后即成。此茶早晚各饮一次。
功效:有滋润肌肤、活血化瘀、润喉生津等功效。
薏米桂花粥
材料:薏米30克,桂花、糖适量。
制作:薏米煮粥加淀粉、糖、桂花稍煮。
功效:健脾化湿。
温馨提示
由于新鲜桂花中含有单宁,味道苦涩,而且缺乏香味,所以要经过处理后才能食用。刚摘下的桂花要先挑去杂质,再将桂花放在淡盐水里浸泡10分钟以上,再倒入洗菜篮里,用淋浴头的花洒冲洗新鲜桂花,这样才能把桂花洗干净,而且不会把桂花弄伤。然后摊开用吹风机快速吹干桂花表面的水分,切记不要放在太阳下晒或阴干,以免香味流失。若觉得处理新鲜桂花太过麻烦,也可直接干桂花。
END
编辑:阳山网
来源:广东中医药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