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扁鹊治病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答道:“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奇道:“那为何你的名气最大”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除掉病根,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子里小有名气。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这样的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我的名气响遍全国。”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学习到大哥是“防患于未然”,二哥是“防微杜渐”,扁鹊则是“妙手回春”。三人在治病上各有一套,借鉴到我们水产养殖工作中,则分别对应着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处理。倘若病害发生,即便反应再迅速、控制再及时、治理再有效,多多少少都会造成一些损失。如果能够在病害发生之前就把导致事故的苗头掐,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这就是“防患于未然”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南玉老师(加我微信15093283937),池塘底质是水体的“能量库”,又是“污染源”,以及“病菌的温床”,养鱼人都知道”养鱼先养水”这句话,但”养水先养底”可就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了,这句话道出了池塘底质在水产养殖中的关键性作用,底质好,水质自然好;水质好,底质却并不一定好。
首先我们要了解 什么是底泥
池塘底泥沉积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主要由饲料残饵、鱼类粪便、死亡藻类、泥土和微生物等组成。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池塘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氮、磷和有机物,大量有机物的积累会导致池塘底部泥水分界层形成厌氧环境,进一步导致微生物的有毒产物扩散到水体中。
为什么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
水体是鱼虾生长、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然而池塘底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够强烈地影响水质,因此要想养好水,就必须从池塘底质改良着手,必须充分重视池塘底质的管理。要使池塘养殖得以可持续发展,合理保护池塘水土资源,就必须改良与修复恶化的池塘底质。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形式,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才知道底质的变化,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病原通过塘底的有机污染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因此”养水先养底”才是真正的“养鱼先养水”。
那么池塘底质恶化会带来哪些危害
1、导致“氧债”增加
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大量投饵的残饵、动物粪便死亡的藻类等都会沉淀在池塘底部,有机物含量过高,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导致底部经常发生恶化现象,造成水质败坏,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发酵分解,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它们就会消耗掉水中的氧气,这就好比把这些“债务”还清后才有可能让池塘底部溶解氧提高。
这就是所谓有的,“氧债”很明显,氧债越高,对鱼虾蟹的生长就越有威胁,“氧债”的存在是水质恶化,缺氧浮头的主要原因,也是底质恶化产生“氧债”的根本原因。
2、水体有毒物质大大增加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有机物质也会分解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如:氨氮、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亚硝酸盐等,这些物质大多对鱼虾蟹有着很大的毒性作用,它们在水中会不断积累,轻则会影响鱼虾蟹的生长,饵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上升。重则引起中毒和泛塘,对养殖生产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pH值失衡
在淤泥较多的塘中,淤泥中有机物会发酵产生有机酸和无机酸,使底质和水质酸化,pH值明显下降,pH值对鱼虾蟹呼吸等有很大的影响,当pH值超过适宜限度时,将影响鱼虾蟹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成为健康养殖的障碍。并且也会大大增加养殖成本。
4、有害细菌大量繁殖
水体环境条件的恶化,容易造成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发生病理变化而发病。
另外,一方面当底质恶化,有害菌就会大量繁殖,水中有害菌的达到一定数量时,养殖动物可能发病,尤其虾蟹类底栖水生动物,底部恶化带来危害性更大。
实际上很多排污养殖在底部仍是细菌繁殖的重点场所,有研究指出,在工厂化养殖中,当暴发弧菌病时,池底粘附的黑色颗粒中弧菌数可以达到水体中的106倍。因此,对于国内多数的水产养殖而言,底部(底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块。
改良底质有哪些意义
根据多年养殖生产实践证明,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池底发恶臭),是造成池塘底部“氧债”升高,pH值失衡,有毒物质和有害细菌增加的罪魁祸首,是造成整个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池塘恶化轻则使鱼虾蟹摄食量下降乃至停食。蟹夜间爬上岸,进而病害发生与蔓延。重则鱼虾蟹则中毒泛塘,出现大量死亡。
当鱼虾蟹疾病暴发,饲料效率不高,养殖成本增大,其直接原因就是水质恶化,而水质恶化的根本在于底质恶化。因此,池塘老化,淤泥较深,底部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和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所造成水质恶化主要根源。
为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改水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改水质,先改良底质才是根本,从池底部入手,“釜底抽薪”,才能有效而持久维护
良好的水质,营造一个符合健康养殖的水环境,单纯改良水质或单纯改良底部都不会达到改善水环境理想效果,也就是说:改水与改底两手都要硬。所以在养殖生产中,观察水质底质好坏,采取改良底质已成为养殖能否成功的关键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怎样辨别池塘底泥的好坏
在池塘底泥表面,即泥与水的界面上如果有一层棕色的膜,则表明池塘底部有溶氧,说明我们池塘底质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如果底泥表面是黑色的膜,则说明池塘底部缺氧,越黑说明缺氧越严重,底质越恶化。
池塘底泥对养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合理厚度的底泥,一般20-30厘米,可以给池塘里的微生物、藻类以及鱼类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所以说底泥是池塘的”营养库”。但是,一旦淤泥过多、发黑严重,对整个养殖的影响也非常大。不仅会消耗掉池塘绝大部分氧气,而且还会给池塘有害的寄生虫、细菌提供繁殖和生长的温床。如果天气变化过大,池塘水体对流,大量底泥上翻还会造成水变(返底),导致氨氮、亚硝酸盐升高,还会对引起鱼虾蟹中毒、缺氧,比如小龙虾、螃蟹大量上岸,鱼趴边,往往都是这种情况引起的。
如何判断底质的好坏呢
可以从以下面细节进行判断:
1.增氧机开动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泡沫发黄、发黑或开动时下风口可闻到稍臭的味道。
2,下风口泡沫发黄、浮杂物发黑。
3.池底有气泡上升,特别在阳光的照射下。
4.池水水色分层。
5.缯网或食台突然变脏、网底变黑、有胶状物。
6.在池岸边比以前多有野小虾,杂蟹之类的。
7.向上觅食的白虾多了。
8.水变浓稠,风吹过水面只出现细密的水纹。
9.停机仅一、二小时虾就出现缺氧的状态。
10.塘的上空有很多鸟盘旋。
11.在土塘高出水面几厘米处一圈发黑,有硫化氢的残迹。
12.投料时,泡沫船划动时会有虾跳、或有影子经过也跳、夜里灯照也跳。
13.经常看到有虾蟹趴边的,鱼游边浮头。
14,从ph值进行判断,早上低过7.5,下午高过9.0一般是藻旺所致。全天都在7.8以下,塘底酸化,虾容易出事;PH值逐天数值下降的话,那就是塘逐步酸化,鱼虾容易出现问题;ph值早晨和下午测量基本无变,长期低于7.3或高于9.0,就是底差了,要处理水和底。
如何减少底质恶化带来的危害
一、及时清淤以及晒塘:每养殖2-3年以后,一旦发现池塘有过厚的淤泥沉积,可以通过水泵抽掉过多的淤泥,然后晒塘15天以上,促进底泥中还原性有机物质的氧化,减轻养殖过程中的底部压力。
二、科学选择好肥水产品
尽量减少粪肥肥水,在使用粪肥肥水时,先使用EM菌发酵好,然后用编织袋装好后,放入池塘,待肥力散失后打捞出来,避免粪肥底部积累过多,在高温季节爆发缺氧性事故;平时追肥时,不要使用化肥(如尿素、碳铵等),特别是底泥厚的池塘。
建议选择高碳低氮的生物肥,利用碳源促进底泥中氮的释放,同时还可以促进有益藻类繁殖(如硅藻、小球藻)。
三、平时科学改底
根据自己池塘的养殖密度、投喂量,科学的采取化学氧化型底改(比如过硫酸氢钾、高铁酸钾)+微生物改底的方法,养殖后期建议7-10天一次。不仅可以减少细菌、寄生虫爆发的概率,而且还可以把池塘底部的有益微量元素充分利用起来,促进藻类、鱼虾的生长。
四,使用增氧机或翻动机搅动底泥。增氧机和翻动机除了具有增氧的作用,定期开启能搅起底泥,加速堆积物质分解转化,带动有害气体曝出。
五,降低养殖密度。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进行稀养,只是要将密度降低在鱼塘可承受的范围内。方法是,如果一口鱼塘近几年都出现了底质恶化的情况,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密度可能有点儿大了,就可以调减养殖密度了。养殖过程中发现了底质恶化,也可以采用分塘的方式来降低养殖密度。
六,换水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于底质来说,保证鱼塘底部有氧气是养护底质的重要措施。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来,底质的问题主要在于物质的积累和氧气的供应。所以,平时的换水、增氧等措施,以及使用底改产品等都是为了使底部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池塘底质恶化容易引起鱼类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升高、缺氧浮头、暴发疾病、死亡率高
生产实践证明:鲢鱼、鳙鱼、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40厘米;草鱼、鲂鱼、鲤鱼池底泥以0~15厘来为宜。
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20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经过冰冻或日晒,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生石灰清塘。
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
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中进行;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
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存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下降。
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从而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
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因为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和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满足自身需要,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所以,光合细菌在池底污染严重或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残体等造成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能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能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
常见底改类型以及优缺点
一、吸附型
常见的是沸石粉、麦饭石、活性炭、腐殖酸等,能快速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净水效果突出;
缺点:用量大,没有改底有害物质特性,有害物沉积池底会进一步加剧底质发黑发臭。
二、絮凝型
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
优点:净水效果好,用后水体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
缺点:底层聚集大量絮凝胶状物,加重底层缺氧;池塘水质浑浊时酌情使用,一般改底不建议使用。
二、离子交换型
以EDTA或以硫代硫酸钠(海波)为主的产品,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或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效果较为理想,
缺点: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效果差,缺氧时禁用。
四、化学氧化型
以氧化剂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 )、高铁酸钾( )、二氧化氯、过碳酸钠、过氧化钙等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这类产品改底效果突出,通过提高池塘底部氧化电位,减少还原性物质(毒素)的蓄积,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增加池塘溶氧,能迅速降低底泥中的氨氨、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无副作用,效果快,用于水变质后及发病期的底质处理。用于鱼塘的除臭功能十分明显。在“倒藻”下雨及用药等原因造成的水变质后的底质改良均有良好效果。
晴雨两用,在闷热阴雨等天气可有效防控水产动物缺氧,是目前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改底产品,
缺点:注意用量,苗期少用。
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良剂均为化学降解型,同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一般看其水解释放的快与慢,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生产上这些产品应用较为广泛。
五、化学还原型
以四羟甲基硫酸磷为主,有絮凝沉淀、控制或杀灭有害菌和清除底部异味的作用,
缺点:在没有增氧设备的池塘易引起缺氧。
六、活菌降解型(生物底改)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残体等造成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能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能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
一类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须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另外控青苔和分解泥皮效果良好。
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底太宝)。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明显,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除了会引起底臭,还会滋生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若选用活菌改底,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另外,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优点:安全、无刺激、时效长,一般在化学性改底产品用后使用改底效果更佳,
缺点:见效慢,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缺氧天气和塘口禁用。
实际生产中根据池塘水质和底质情况选用合适的改底产品类型,投喂高峰期多使用氧化型改底产品,搭配勤开增氧机械(如涌浪机)搅动水体和池底,让池塘处于活水状态,是稳定水质成本最低的办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