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东平湖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_王俊鹏等
东平湖鲤隶属于鲤形目、鲤科,原产于东平湖,其体形修长、金鳞赤尾,在民间有红鱼龙鱼的美誉,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作为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东平湖鲤种质资源发掘与良种选育,笔者开展了东平湖鲤家系选育和群系选育。为进一步提高东平湖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2022年进行了东平湖鲤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现进行总结,以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池塘条件
试验池选在山东省东平县第一淡水养殖试验场,池塘为两个(14号、15号),呈长方形,东西走向,每个10亩。养殖场四周无污染源、无高大建筑物,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水源为地下水,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4.5毫克/升以上,pH为6.7~8.5,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场地交通便利,用电设施齐全,每个池塘各配备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3~4台。
2.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整修。放养前30天平整池底,加高、加宽池堤并夯实;疏通进排水设施。将池水排干,让池底冰冻、曝晒,清除过厚的淤泥。
(2)池塘消毒。鱼种放养前20天抽干池水,曝晒6天。之后采用生石灰150~200千克/亩干法清塘,彻底杀灭病原体和野杂鱼,5天后注入新水。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均匀、体表无损伤、无畸形的东平湖鲤鱼种用于试验。放养的鱼种均为由2022年高密度培育的大规格东平湖鲤鱼种,平均规格150克/尾。每亩适当套养花白鲢鱼种调节水质。鱼种放养前采用3%食盐水浸泡3~5分钟。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表1 东平湖鲤苗种放养情况
4.饲料投喂
投喂品牌鲤鱼饲料,养殖初期鱼种较小,投喂较小粒径的颗粒饲料(粒径3.0毫米),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3%。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和鱼种逐渐生长,7-9 月为鱼的摄食旺季,每天需投喂4次,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5%。高温期间,宜控制投喂量,保持鲤摄食8~9成饱即可。投喂的颗粒饲料粒径须与鲤的口径一致,每隔一个阶段调整一次饲料粒径。饲料投喂要保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5.水质调节
鱼种定塘养殖前后,养殖池塘布设生物浮床,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5%~20%,并在其内种植水葫芦,利用水生植物增氧、提供防暑降温场所、吸收池内多余氨氮和亚硝酸盐。鱼种放养前,应保持水体肥、嫩、活、爽,池水透明度为 20~30 厘米。鱼种放养前一周,全池泼洒 EM菌。养殖过程中,根据水质和池底底质情况,一般10~14天使用1次底质改良剂和活力菌,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改善水底和水体环境,维持池塘内水生态平衡。每月用生石灰20千克/亩兑水后全池泼洒1~2次,以改善水质、调节pH。
6.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措施,除做好鱼池、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并定期用生石灰、氯制剂等药物对水体消毒。
7.日常管理
设专人饲养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池鱼摄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勤捞残饲和生长过剩水草、枯草;勤查出水口、池堤是否有漏洞,发现问题及时修补;防大雨、暴雨和汛期漫堤逃鱼。下塘后,每10天抽样测量鱼的生产情况,做到数据齐全,对每口池塘建立养殖档案,做好记录。根据水温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或投喂不足,影响东平湖鲤正常生长。
二、结果
于2022年9月20、21日对14、15号池塘进行开捕卖鱼,并统计产量、成活率等,具体收获情况见表2。
表2 东平湖鲤收获情况
三、分析和讨论
与常规养殖的鲤品种相比,东平湖鲤具有生长速度较快、养殖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适宜大面积推广。此外,东平湖鲤丰富了我省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在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传统鲤养殖模式相比,东平湖鲤池塘高效养殖模式通过调节水质(泼洒微生态制剂、增氧机增氧、种植水生植物等)+高效日常管理+高效疾病防控技术构建,该模式使东平湖鲤养殖产量更高(山东地区传统鲤养殖产量约为 1 500 千克/亩)、更生态(节约用水40%)。
水生植物对东平湖鲤的生存和生长有着重要作用,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大量营养,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溶氧,加速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保持水质清新。试验表明,池塘种植水生植物是东平湖鲤低碳、高效和生态健康养殖的重要手段。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