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农哥
最近,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在青海省河西农场种植海水稻近百亩, 可喜可贺。
对于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不管是现实意义还是战略意义,都非常重大,为此水稻届的科学家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到袁隆平或者袁隆平团队,总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总会有人跳出来为了称号、名誉争来争去,更为可笑的是涉及的当事人压根就没有这些想法。
当然也有人认为袁隆平的功劳被过分夸大,更有甚者直接否定袁隆平的功劳。
当然,也有一些人非常有心,整理了很多关于杂交水稻方面的知识,提出了几大论点:
2、认为”野败”是李必湖发现的,不应该给袁隆平功劳。
3、认为还有种植和使用面积最大的杂交稻、恢复系都不是袁隆平的,袁隆平功劳被夸大。
4、认为媒体天天宣传袁隆平,不宣传其他人。
这些看似都特别有道理的论点,其实都是断章取义。三农哥认为对于袁隆平的成就无需争议,袁隆平的功劳无需置疑,下面我就一一的来和”喷子”们论一论。同时在最后,烦请大家多多关注那些和袁隆平一样重要的人。
被广泛认可的是1958年日本开始的杂交水稻,但实际上日本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
袁隆平在科学界广泛认为”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情况下,依旧进行研究,并且在一次实验后发现后代群体产生了分离,由此确立了水稻依然有杂种优势,此后在后续的研究、求证中,最终确立系统的理论,形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并给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袁隆平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给后续的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发展基础,拉开了水稻育种杂交优势利用的序幕,也使得后续有人跟进,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
可以这样说,这个理论基础,在国内是第一人,给世界杂交水稻定了基调,并且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父”称号,还是在1982年秋,在国人还普遍不看好袁隆平的时候,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给袁隆平加上的”杂交水稻之父”称号。这是世界水稻界对袁隆平的称号和荣誉。
据《袁隆平传》表述,1970年11月23日,海南,李必湖和冯克珊一起外出,在一片沼泽地发现了一片野生稻,这时候李必湖已经是袁隆平学生6年,也是袁隆平水稻团队的一员。
次日,袁隆平从正在开作理探讨会的北京赶回来海南南红农场,这一次野败的发现,确实给袁隆平及其团队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口,也是杂交水稻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转机。
袁隆平对野败和李必湖的评价是:野败,是李必湖和冯克珊的伟大发现。袁隆平并没还有说这是他的功劳,自始至终,都说野败是李必湖等人的功劳。
关于野生雄性不育株的寻找问题,是袁隆平一早就定下的事业,在野败发现之前,袁隆平团队已经找寻了两年多,这次李必湖发现的这仅仅3个穗子的野败,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如果袁隆平本身没有定下寻找野生雄性不育株的目标,李必湖即便是看到这个野生雄性不育株,也不会有任何的感觉,就更谈不上开发利用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推广面积上,几大品种都不是袁隆平的:
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种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谢华安育出的汕优63;
应用面积最大的不育系是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颜龙安选育的珍汕97A;
应用面积最大的恢复系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谢华安育出的明恢63;
其中汕优63就是珍汕97Ax明恢63组成而成的。
但实际上,我们看着几个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和不育系,其中都有袁隆平团队的影子。
珍汕97A的母本,是袁隆平团队的野败,对应的汕优63也是。
明恢63的父母本都来自于国外,分别是圭630(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和IR30(国际水稻研究所)。
这些品种,确实都是非常优秀,面积也非常的广,但是说创造性上,和袁隆平团队发现的野败和系统提出三系配套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其实就在文章中提到的颜龙安、谢华安两位院士,平常的新闻报道中都有很多:
比如中国栽培水稻起源学术研讨会上,两位院士的相关报道很多;
比如中国国际水稻论坛上,袁隆平、谢华安也都有同等的报道;
比如在报道杂交水稻早期发展的时候,关于”高产不早熟、早熟不高产”问题攻关上,报道的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和谢华安院士团队;
比如报道海水稻的时候,报道的也有很多陈日胜老师的成果;
再比如超高产水稻测产,其中就有谢华安院士领衔的专家测产组;
如此种种,并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只是报道袁隆平,而是报道了其他人,你也不知道而已。
确实,在对于国内专家的报道上,我们的媒体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明星的篇幅远远大于专家的篇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方杂交粳稻奠基人杨振玉、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国产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西北瓜王”吴明珠,周开达院士、谢华安院士、颜龙安院士等等这些国内超级大专家们,很多人只认识袁隆平,其他人的报道也确实太少了,受关注程度也太低了。
别再喷我们的专家了,也别再跪舔明星了,推动我们社会前进的,还是这些大专家,也希望某些人别再去带节奏。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专家:
中国水稻第一人——丁颖
新中国第一个稻谷种子库、基因库创始人——管相桓
中国半矮杆水稻之父——黄耀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北方杂交粳稻奠基人——杨振玉
玉米育种家——程相文
国产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
”西北瓜王”吴明珠
水稻专家——周开达院士
谢华安院士
颜龙安院士
野败发现者——李必湖
”海水稻”发现者——陈日胜
作者简介:三农哥,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用文字服务三农,用真心服务大众,经常分享三农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关注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