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产后瘫痪为奶牛场常见且较难根治的产科疾病。此症诊治不及时,将加重病死率,造成更大的淘汰率,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牛产后瘫痪的原因,牛产后瘫痪如何预防。
1、瘫痪病因
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般认为饲料中钙、磷供应及肠道吸收和内分泌功能失调,加上胎儿生长及乳汁分泌消耗大量的钙,使血钙浓度急剧下降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牛分娩后立即开始产奶,血浆中的钙随乳汁大量排出体外,引起严重的低血钙症,而出现产后瘫痪。
饲养管理不当。母牛产后能量损失耗很大,失水较多,加上泌乳增多,特别是初乳排出的钙含量,使体内钙、磷等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机体为维持钙的平衡,必须加强肠道对钙的吸收,如果饲料配方、光照等不合理,会引起母牛因缺钙而瘫痪。
母牛产仔后,乳房内的血液循环及乳腺泡在活动控制与调节均未达到正常状态,乳房肿胀严重,内压也很高,尤其是高产牛,为了多挤奶,把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净,乳房内压显著下降,导致微细血管渗漏现象加剧,血钙、血糖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乳房水肿,从而导致牛产后瘫痪,重者甚至死亡。
母牛在产仔过程中,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在还纳子宫时,消毒不严格,污染严重;或者因胎不正进行助产时,向外拖拉胎儿引起子宫内膜或阴道损伤;有时产后胎衣不下,不能正确地人工剥离胎衣均能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从而引起局部炎症,终导致全身感染,引起瘫痪。
2、瘫痪症状
产后瘫痪多数发生在分娩后的48h以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爬卧期及昏睡期。
爬卧期病牛呈爬卧姿势,头颈向一侧弯扭,意识抑制、闭目昏睡、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四肢肌肉强直消失后,呈现无力状态不能起立,这时耳根部及四肢皮肤发凉,体温下降,出现循环障碍,脉搏每分钟增至90次左右,脉弱无力、反刍停止、食欲废绝。此期以意识障碍、体温降低、食欲废绝为特征。
昏睡期病牛躺卧姿势特殊,即四肢屈于体下,头向后弯于胸部一侧或头颈部呈“S”状弯曲,昏迷、瞳孔散大,体温进一步降低,循环障碍加剧,脉搏急速(每分钟达120次左右),用手几乎感觉不到脉搏。体温降低是此病特征。因横卧引起瘤胃臌气,瞳孔对光的反射完全消失,若不及时治疗很少能恢复,大多在12~24h内病情恶化,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1、加强干奶期特别是围产期牛的饲养管理
干奶期特别是围产期是牛生产的重要环节,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牛体况改善,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适应高精料饲养模式向粗饲料饲养模式的转变,激发免疫系统,减少疾病发生。
干奶期牛对钙的需要量处于时期,胎儿发育、尿钙和粪钙的排泄总量一天是10~12克,此时血液中钙补充机制处于无活性状态。牛分娩后泌乳的启动则需要一套快速的钙内环境调节机制。牛分娩天日产5千克初乳需要23克钙,因此牛分娩后每天必须有30克或更多的钙进入钙贮,这就是说分娩天的牛都表现血钙降低现象。当肠道吸收钙和骨骼动员的钙总量少于牛钙损失总量,牛表现血钙降低,终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因此“产前低钙,产后高钙,钙磷比1~1.5:1”的饲养模式可以激发牛产后迅速从日粮中吸收和动员骨骼中的钙维持血钙平衡,防止产后瘫痪的发生。
2、干奶期饲喂优质粗饲料
保证日粮粗蛋白12%~15%,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的饲料品种尽量保持一致,围产期前期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产奶高峰期高精料饲养模式。降低酮病、胎衣不下、真胃变位等疾病,预防产后瘫痪的发生。
3、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干牛特别是围产牛圈舍保持清洁、干燥,运动场宽敞平坦,牛每天能逍遥运动。尽可能减少各类应激因素的刺激。
4、补充钙磷
对高产老龄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牛在产前静脉注射补充钙、磷,对预防本病有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高产老龄、有产后瘫痪病史、步态不稳的牛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毫升、25%葡萄糖1000~1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1000毫升,5%磷酸二氢钠200~500毫升,一天一次,连用三天,效果较好。
以上就是牛产后瘫痪的原因,牛产后瘫痪如何预防的全部内容了,要注意牛助产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产道和神经,引起产后瘫痪。新产牛天挤初乳时对老龄、瘦弱和有产后瘫痪病史的牛只挤2~2.5千克,以后逐渐增加,到第7天左右正常挤奶。对健壮的牛次可以多挤,以免隐形乳房炎转变成临床性乳房炎。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8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