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体大须长。
图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对虾一度几乎绝迹。近几年,渔民在近海经常可以捕捞到中国对虾。 王垒 摄
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徐婷
产于中国,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明虾。其分布的时空跨度很大,从最南端的越冬场(北纬33°)到最北的辽东湾产卵场(北纬41°30′)垂直距离约900公里,另中国对虾有约4个多月的时间不在中国领海范围内,按照周边国家渔民的传统作业习惯,中国对虾资源主要由中、日两国渔民分享。按生产习惯日本以西有数百条双拖、单拖渔船,冬季和早春在东海、黄海作业,年产量达到7000吨。
对虾并不是因为它们常常一雌一雄成对地相伴在一起而得名的。对虾的得名是由于这种虾个头大,过去在北方市场上常以一对为单位来计算售价而得名的。中国对虾因为主要分布在中国,且传统的产卵场在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由此而得名。
一般从幼虾经过放流,在自然海域生长4到5个月,可以达到商品规格。
雌虾具有纳精囊,位于胸部第四、五对步足基部之间。雄虾在第二腹肢内缘有一小的雄性腹肢,雌虾则无。黄色对虾为雄性对虾,偏青色对虾为雌性对虾。雄虾一般当年排完精就死亡了,雌虾带着雄虾排出的精囊,到次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
中国对虾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业中升起的一颗辉煌耀眼的新星,高峰时年捕捞产量近2万吨,养殖产量达到20万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渤海区的中国对虾种群资源衰败,已形成不了渔汛,1997年捕捞产量仅800吨。受虾病影响,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虾养殖业和中国对虾增殖业产量都下降90%,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和育苗产业也相继萎缩。中国对虾产业走向衰落,从辉煌到没落,仅10多年时间,成为中国水产业起步阶段的一件大事。
中国对虾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海洋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二是人为的过度捕捞。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渤海海域的污染问题一直很严重,影响了中国对虾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中国对虾主产于渤海、黄海海域,大连沿海是我国对虾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重点捕捞作业区,因而对虾曾成为大连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
不太好区分。
秋季,9月到10月。
一般都是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
市面上有好几种虾很容易和对虾混淆,尤其是全球各国的南美白对虾(包括厄瓜多尔白虾,都是南美白对虾),和咱中国对虾几乎一模一样,挑选的时候可以掌握这几个小窍门:虾头上那根刺(学名叫额剑)很长超过虾嘴的、虾须很长的、个头比较大的,基本就是中国对虾了。
中国对虾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每100克虾肉含大量优质蛋白质,少量脂肪,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高蛋白营养水产品。对虾其肉和鱼一样松软,易于消化。对虾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还富含碘和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虾富含磷、钙,对小儿、孕妇尤有补益功效。
《本草纲目》:补肾壮阳、滋阴、健胃、化痰、镇静。中医辨证,对虾补肾、通乳排毒、开胃化痰,对肾虚、腰膝酸软、女子肾虚血少、食欲不振等症有辅助康复效果。
忌食生虾。生虾内含有细菌,生吃易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轻者会腹痛、腹泻,重者则严重腹泻、腹绞痛等,甚至危及生命。
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不宜食用,如过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腹泻等患者,约有20%的病人可因食用虾引起旧疾发作。
吃虾后不宜服用维生素C。研究人员发现,虾等贝壳类食物中含有一种浓度较高的五价砷化合物。该物质吃下去本身对人体无毒害作用,但服用维生素C片剂后,可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有毒物质——砒霜,能危及人的生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