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 //乡村振兴活力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霞 成利军 通讯员杨梅
秋天的济源,美丽无限!
下冶镇朱庄村的石榴园里硕果累累,游人如织;轵城镇中王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内,火龙果香甜诱人;梨林镇瑞村的俏花匠花园内,非洲菊等开得正艳;坡头镇核桃小镇内,核桃采摘、去皮、炒制、榨油等一条龙作业,工人忙得不亦乐乎;承留镇大沟河村湖光山色,小桥流水,吸引着各地游人拍照打卡
数字为证,2022年年底,济源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营性收入。202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56.6元,增长5.3%,绝对值居全省第2名。济源先后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市、河南省家庭农场示范市、全省推行林长制试点、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正是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驾马车’同步发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同步绘就,才有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良好局面。”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贺双福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调结构村村有“富业”
9月4日,济源坡头镇柳峪沟村的一个山沟内,几台推土机正在轰鸣作业。施工人员介绍,工程完工后,这里将新增耕地近100亩,由以前的荒山沟变为一处旱能浇涝能排的丰收田。
柳峪沟村是济源造田增地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十年来,济源已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19.18万亩,全部实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作为我省的粮食非主产区,济源山多地少,但在2022年济源粮食总产依然达到了2.35亿公斤,实现了“十五连丰”。
此外,济源坚持“稳猪、壮牛、扩兔”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畜禽规模养殖场达136家,济源肉、蛋、奶、水产品等供应充足、品质优良,生猪养殖—运输—屠宰—加工—冷鲜肉,奶牛养殖—鲜奶冷藏—高端奶制品加工等多条产业链在济源已然成熟。
“只待玉米成熟收割,就可以为来年的白菜育种下苗了。”9月4日,在济源市王屋镇柏木洼村,虽然玉米已丰收在望,即将进入收获期,但村民们并没有闲着,他们正在忙着准备化肥农药地膜等各种农资,为明年的白菜育种再获一个丰收年打基础呢。
近年来,济源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步伐,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蔬菜良种繁育面积已达3.6万亩,药材面积3万亩,花卉制种面积1300亩,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国家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
由于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富业”,人人有事业,到2022年年底,济源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073户7084人已经全部脱贫,并实现了一户不返贫、无人新致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走在全省前列,增幅达9%以上。
重建设村村有颜值
走在位于济源南部岭区的承留镇花石村,但见古居小巷,水榭亭台,青山环绕,森林环抱,荷塘碧柳,桃园、莓园、梅园、竹园点缀其间,全村就像一个山水盆景、南山花园。
花石村正是济源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济源持续以构建生态文明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发展方向,以“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建设目标,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笔者了解到,在硬件建设方面,济源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目前已完成户厕改造9.3万余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7.1%。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9.9%的行政村,所有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全部实现市场化运作,并运至市级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集中处理,有效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济源既要“里子”更要“面子”,既要“气质”,更要“颜值”,村内越来越美的同时,村外的环境也越来越靓。
为了整治和提升村外环境,济源连续多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情,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93.3%;大力推行“公寓式”生猪养殖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5%;积极开展地膜区域性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农膜回收利用率90%,循环农业面积已达12万余亩。
随着农村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靓,济源近年来因村制宜,先后成功举办济源“阳光杯”休闲农业摄影大赛、王屋山国际菜花节、富硒水稻节等多个乡村旅游文化节,一次又一次成为中外媒体瞩目的焦点。
由此衍生的一大批休闲旅游村庄、休闲民宿、农产品直播间、A级乡村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乡村旅游试点及精品旅游线路,真正将济源农业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深改革村村有产业
“老嫂子你到俺家,看看良安大变化。道德积分储蓄站,新规新定新办法”在济源市轵城镇良安新村,结合村里的道德积分储蓄制度,村民根据经典豫剧选段改编的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唱出了村里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据悉,该村推行的道德积分储蓄站模式,对良安新村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良安新村的道德积分储蓄站是济源推进四治融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济源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村民自治,通过开展村务公开等“五化”创建、设立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站等多种形式,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参与村民自治管理,“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了全覆盖,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组建率达100%,四星司法所创建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改革。近年来,济源先后完成了全国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积极探索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模式,共发放各类抵押贷款2870万元,共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133宗6.6万亩,有效激发了农村活力。
在此基础上,济源采取集体经济组织领办+民间资金入股型等多种筹资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型、现代农产品加工流通型等六种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行动,截至目前,济源所有村(居)均实现了有集体经营性收入,其中1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59.24%。
济源千村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济源市大孬农机专业合作社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加快构建,截至目前,济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278家,家庭农场达31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50家;济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1%,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67.9%,农业组织化程度连年提高。
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双汇、伊利奶业等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济源,带动形成济源核桃、绿茵制种等9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6家。这些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如滚雪球一般,带动自身和更多农民走上康庄大道。据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济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已达85.23亿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2595.html